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39902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Word文档格式.docx

汉景帝以后,陆续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本,被称为古文经。

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友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

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传》等。

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令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

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

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

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

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

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论争促进了经学的发展,它们所代表的两种学术精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后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下列关于“两汉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

B.汉朝五经博士制度的建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及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C.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以五经为研习对象,标志经学的真正确立。

D.今古文经学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后世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东汉的《白虎通义》和古文经学家郑玄对五经的注释,分别代表了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最高成就。

B.儒家思想作为汉代主流思想的地位确立以后,儒家主张的五伦与五常也明确确立为社会伦理道德。

C.今文经学注重思想的阐发,古文经学注重训诂和考证,两者都强调发挥五经历史资源的现实价值。

D.儒家经典被汉王朝宣布为国家经典,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

3.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高度重视以及有效的制度保障,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但凭借民间研究力量的不断努力,在东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C.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分歧与论争,客观上促进了两派的相互了解,推动了经学的发展。

D.西汉儒生凭借口耳相传,把五经书写下来形成今文经,今文经的研究成为西汉经学主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

登绍圣元年进士第,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许之。

移虔州教授。

以尝言隆祐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有诏推鞫【注】。

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

旋追官勒停,会赦,注汀州司户。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谓朴曰:

“某事岂便于国乎?

某事岂便于民乎?

”朴曰:

“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

右司谏陈瓘荐朴,有旨召对,朴首言:

“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

”又言:

“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

愿诏勿以王氏为拘,则英材辈出矣。

”蔡京恶朴鲠直,他执政三拟官,皆持之不下,复以为虔州教授。

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祐学术,不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

有奸民言邑东地产金宝,破田畴,发墟墓,朴至,请罢之。

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

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

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中书侍郎冯熙载欲邂逅见朴,朴笑曰:

“不能见蔡京,焉能邂逅冯熙载邪?

”居官所至有声。

在广南,止其帅孙埃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

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

朴尝自志其墓曰:

“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

”盖叙其平生云。

有《章贡集》二十卷行于世。

(选自《宋史·

李朴传》,有删改)

【注】鞫:

审问。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B.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C.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D.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绍圣、熙宁、元丰、贞观、康熙。

B.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

如“位在廉颇之右”。

官位前加“右”表示比加“左”地位高。

C.国子监,是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D.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事迹或悼念性的文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朴历任官职,颇有声望。

他相继担任虔州教授、肇庆府四会令、国子祭酒、秘书监等职,在任职之处都留有很好的名声。

B.李朴指摘时弊,忠于朝廷。

他人朝答对,认为自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多变,如果今天政事不当,必定导致不能挽救的局面。

C.李朴傲视当朝权贵。

中书侍郎冯熙载想以邂逅的方式与李朴相见,李朴笑道,既然不能见蔡京,就更不能邂逅冯熙载。

D.李朴耿直刚正,敢于进言。

他因曾经言说隆祐太后处事不当而被停职查办;

他批评翰林承旨范纯礼不敢言,没有范父的风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

(5分)

译文:

(2)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11分)

溪居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傍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簪组:

古代官吏的服饰。

8.这首诗的中间两联描述了怎样的场景?

塑造了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答:

9.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鹏鸟振翅飞翔时的壮美画面的句子是:

“,”。

(2)文中用两种短命的东西来说明何谓“小年”的句子是:

“,。

(3)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请从三、四大题中任选一题在答题纸指定区域作答,多选按第三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背 

余显斌

将军派人下山去找粮。

多少天了,我们断了五谷,只有吃皮带,吃草根。

总之,能吃的东西我们都吃了,除了石头和树木外。

将军挠着后脑勺说,不行,得弄点粮食,不然的话,咋打仗?

王老蔫一听,扶着树干站起来,自告奋勇道,我去。

将军打量了一下他,问道,你去?

王老蔫点点头,告诉我们,他熟悉路,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指。

我给将军眨了下眼,背过王老蔫,悄悄告诉将军,这小子又胆小又怕吃苦,什么时候这么勇敢过?

不可信。

将军瞪大眼睛问,啥意思?

我叹口气说,打败之后,本来就有些人心不稳。

我绝不是危言耸听,最近一段时间,在敌人的穷追不舍和大雪封山的情况下,有一些软骨头的战士,受不了苦,带着枪悄悄下山,投靠敌人,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因此,我不得不小心,不得不提醒将军,尤其对于王老蔫这样的人,不可不防。

可是,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还是派出了王老蔫。

现在,打垮后跟在将军身边的人也就十几个了,他们都是外地人,对于当地情况很生疏。

也只有王老焉是这儿的人,路熟。

王老蔫接受任务,敬了个礼,走了。

按照约定,第二天早晨王老蔫得赶到这儿。

可是,天亮了,太阳照亮了雪野,仍不见王老蔫回来。

我很是担心,告诉将军,得赶快转移,我怀疑王老蔫这家伙出了问题。

我分析,这小子路熟,不会出别的事,如果要出事,也一定是投敌。

将军摇着头说,再等一下。

将军自言自语,这个王老蔫,是不是让什么事耽搁了?

这一等,我们就等来了日军,一队黄乎乎的小鬼子,拿着枪向这边走来。

当头一人,正是王老蔫。

将军骂一声,软蛋,果然带着小鬼子来了。

说完,暗令十几个人赶快趴下,藏身雪里,做好战斗准备。

我们趴在那儿,一动不动。

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

这小子,很得意。

后边,跟着日军的小队长。

走到这儿,他站住了,一笑,告诉日军小队长,这儿是我们的一个窝点,不过,昨天将军和自己商定了,让自己运粮,不必来到这儿,直接送到虎头岭,天一亮他们就去取。

说到这儿,他一笑道,自己不想干了,因此,跑到门头沟,遇见太君,就投奔过来了。

因此,他断定,将军现在在虎头岭。

日军小队长听了,一扬指挥刀,前进!

一队日军跟着王老蔫,吭哧吭哧踏着深雪,继续向前走去,一步步上了虎头岭。

不久,虎头岭上,传来王老蔫的喊声,小鬼子,去死吧。

随着是一声手榴弹轰隆隆的爆炸声,然后一切都没有了,四野静悄悄的。

我们爬起来,望着虎头岭,一个个眼中涌出了泪水。

将军用手擦一把泪说,走,去门头沟。

在门头沟,我们在一处山洞里最终找到了一袋粮,渡过了难关。

多年后,我已两髻斑白,再次回到这儿,打问起王老蔫当年被捕的经过。

当地人告诉我,说有人亲眼见到,王老蔫当时不是被捕的,确实是自己走出来自愿给日军带路的。

当时,他扛着粮刚走到门头沟,发现一队日军悄悄向我们驻地方向摸去。

他一惊,忙藏好粮,拍打着衣服走出来告诉日军,自己是抗联,刚刚从将军那儿逃出来的。

他说,他知道将军在哪儿,愿意带路立功。

于是,他带着日军径直走向虎头岭,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点。

他和我同年,如果活到现在,也已经九十多了。

(节选《金山》,2015年1期)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