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闻评论进行的重新审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对新闻评论进行的重新审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新闻评论进行的重新审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它的认识直接关乎新闻评论的发展,但是,学界对此问题仍然停留在80年代中期的认识水平上,未能根据新闻评论实践的要求进行更为科学的概括,以致形成了对新闻评论实践的阻碍。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闻评论的特点进行重新审视。
一
中国大陆对新闻评论的特点进行认真探讨,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
笔者所能查到的最早的概括,出现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范荣康先生登载于《新闻战线》1984年第3期的《新闻评论的一般特征》一文中。
在此文中,范先生这样界定:
“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者最近报道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和问题,所发表的政治性的,面向广大读者群众的评论。
”后来,在其专着《新闻评论学》中,范先生进一步明确界定:
“新闻评论是一种具有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等显着特征的评论文章。
”“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最近报道的新闻,或者虽未见诸报端但确有新闻意义的事实,所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的,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离开了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都不成其为新闻评论。
”①
后来,范先生概括的“三性”成为一种比较公认的经典认识。
在丁法章先生主编的教材中,曾提到“指导性”,不过没有专门列出来作为新闻评论的特点:
新闻评论“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实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所有新闻传播工具的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②后来,吴庚辰先生在其2001年出版的《新闻评论学通论》一书中,在原有的“三性”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指导性”,成为“四性”。
③
随着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崛起,新闻评论研究的重点转向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于是,对新闻评论特性的认识不再为人们所关注,所以,后来出版的一些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着作中,大都沿用“三性”来概括新闻评论的特性。
“三性”是80年代人们对于当时的新闻评论实践的总结,应该说,这一概括,对于新闻评论学科的建设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国大陆的新闻评论学正是在80年代中期建立并迅速发展起来的。
但是,80年代至今,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时期,新闻实践迅速发展,新闻改革不断深入,人们的新闻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看起来,“三性”的局限性已经充分暴露出来。
二
我们先来考察一下“新闻性”。
从上举定义来看,论者们所讲的新闻性实际上就是指新闻评论的对象是新闻事实。
不过,因为它的对象是新闻事实,就说它具有新闻性,这是不恰当的。
我们从来没听人讲过体育评论具有体育性,经济评论具有经济性,文学评论具有文学性。
我们说新闻性时,一般指的是新闻本身的特性。
新闻性起码包括了真实性、新鲜性、客观性、时效性等特性。
在新闻评论中,我们当然要求新闻评论的对象——新闻事实要真实。
但是,这里要明确的责任是,事实的真实与否是新闻报道的问题,而不是新闻评论的问题。
我们也要求新闻要具有新鲜性,要求事件必须是新近发生的,或者虽不是新近发生,但别人从未报道过。
但新鲜性仍然是新闻报道者的问题。
例如,一个记者报道了一则真实性不足、新鲜性不够的事件,而评论者迅速给这则报道加了个评论,此时我们只能说问题出在记者身上,不能说出在评论者身上。
不管报道是真是假,它都与评论者无涉。
评论者只对自己的观点和论证过程负责,不对新闻的真实性负责。
核实新闻的真实性,是记者的任务,抓取新鲜的事件也是记者的任务。
评论者没有时间、没有责任、也没有办法去对新闻再进一步核实。
他将视报道出来的新闻为已经证明是真实的新闻。
当然,如果一则新闻并未见诸报道,是评论者将它加以陈述,然后做出评论,此时,核实新闻真实性的责任当然在评论者。
但是,这是评论者作为一个记者的责任,或者说,是他所兼的记者的身份的要求,而不是作为评论者身份的要求。
我们在谈论评论者时,当然不能把这一责任交给他。
如果硬要说新闻评论具有真实性,那么,这种真实性只是评论者意见的真实性,即评论者说的是自己内心所想的,而不是心中一套,文章中一套,说些违心话。
但这样的真实性其实说的是真诚性,与新闻的真实性根本不相干。
至于说客观性,若要加到新闻评论头上,那就更荒唐了。
新闻评论发表的就是主观的意见,如果要客观化,就没有新闻评论了。
只有时效性是报道者要注意,评论者也要注意的问题。
但是,这里所说的时效性与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是不同的。
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指的是记者要把新闻及时地加以报道,而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指的却是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之间的时差要校二者的时差越小,新闻评论的时效性越强。
如果记者报道得很真实,很新鲜及时,但评论却很长一段时间才搞出来,那么问题就在评论者身上。
一篇新闻评论,如果不注重时效性,发表出来已成为对旧闻的评论,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失去了新闻评论的意义。
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时差已经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在电视新闻评论中,往往是一边报道,一边评论,许多时候,评论的“及时性”变成了“即时性”,同步评论在新闻评论中所占有的百分比越来越大。
即便是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时差问题,也不仅仅是评论者的问题,时差的大小与媒介的特性、与编辑的过程都紧相关联。
比如,互联网上的新闻评论时效性就要强得多,因为互联网具有即时互动性。
再如,一篇新闻评论投到报社后,可能因为编辑的疏忽、送审过程的漫长等原因而使其时效性弱化。
新闻评论的特点要求作者创作要快,媒体处理要快,否则就成了明日黄花。
总之,新闻评论讲求时效性,而这里的时效性又不是新闻性中的时效性。
所以,说新闻评论具有新闻性是不能成立的。
至于政治性,它无疑是构成新闻评论的重要因素之一。
原因很简单,新闻评论作为意识形态中的特殊部分,它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代表着一定阶级、阶层或民族、集团的利益。
新闻评论工作者时时刻刻要讲政治,要注意自己的新闻评论对社会可能产生的正负面影响,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注意维护人民的利益,正确地去引导大众的舆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闻评论就是政治性评论,仅仅是就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或当前具体的政治活动作出评论;
而是只要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都可以做出评论。
新闻评论也不一定是从政治角度所做的评论,不管从什么角度,只要它是对新闻事实的评判,它就构成新闻评论。
党报和市级以上电台、电视台作为党的喉舌,作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要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解释政府的法律法令,积极反映群众的政治要求,政治性要更强一些。
但即使是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舆论工具,也会发表一些政治性较弱,甚至看不出有政治性的新闻评论。
比如第三届全国优秀广播评论《致富路上说养猪》:
农民朋友!
今年上半年,咱县生猪存栏数比头年下降不少。
原因是一些农民觉得眼下来钱的道有的是,养猪是零钱凑整钱,没帐算。
说起来,这话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
大凡出手一头猪,总得个一年半载的功夫,少说也得用四、五百斤苞米,确实是零钱凑整钱。
可话又说回来,零钱也是不能小看的,零钱能堆金山。
这个理儿过去咱都经着过,不少人不就是靠养猪的零钱凑成的整钱娶了媳妇,渡过难关了吗?
今天,咱们走上了致富路,也有养猪的一份功劳……
像这样的优秀评论,政治性在哪里?
当然,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推论说农民听了评论后多养猪,市场猪肉供应就不会紧张,便于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江泽民同志说,搞好经济建设,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
不过,这已超出了狭义的政治性评论的含义。
现今出现的一些专业性媒体、商业娱乐性媒体中,更是大量地出现了非政治性评论。
当然,商业娱乐性媒体、专业性媒体中的新闻评论工作者也要讲政治,也要注意政策界限,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党纪国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规范内发言。
他们也要积极地为推进社会进步、国家安定作出贡献,但要每篇新闻评论都带上明显的政治性却有点苛求。
事实上,有一部分新闻评论属于政论,还有一部分则不属于政论。
同样,有的政论属于新闻评论,有的政论则不属于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和政论属于有交叉的两个概念,在定义中强调政治性特点很容易让人把新闻评论与政论混同。
事实上,现代的新闻评论已经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财经走势、证券风潮、影视动态、体坛风云、家教天地、追星族、婚外恋、保健经等等,有什么样的新闻焦点,就有与之相随的新闻评论,几乎无所不评,无所不论。
之所以有人会把“政论文体”作为新闻评论的属概念,这既与我国的新闻评论文体沿革有关系,也与社会形势不可分离。
就文体沿革说,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政论传统,先秦诸子的着作中,有不少政论名篇,后来历朝历代,人们都把文章作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诸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过秦论》、柳宗元的《封建论》、苏洵的《六国论》等,都成为后人文章的规范。
在中国报刊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19世纪末时,宣传变法维新又成为报纸的一个重要任务,以至于在那个时代发展起来的报刊政论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政论传统。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度又在强调阶级斗争,新闻评论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
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们很少想到新闻评论与政论的区别。
群众性是新闻评论的大众传播特性决定的。
新闻评论之所以要把它作为一个特点提出,不仅仅是因为相对于新闻来说,评论是讲道理、发议论,如果不注意群众性,就会使人们看不懂,不愿看,不愿参与;
它还包括了新闻评论的内容与群众的相关性、群众对于新闻评论的介入性等方面。
把“指导性”作为新闻评论的一个特点也不适合今天的情况。
它带有时代印记,是在传统的新闻评论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过去,人们看社论,要把它当作党中央精神的传达,用以指导工作。
那时的新闻评论都是指导性,但如今的新闻评论已经逐渐跳出了传统的樊篱,人们已经基本上达成一种共识,即新闻评论最终要靠从思想上说服读者而发挥作用,评论是说服人的艺术。
即使是最重要的新闻评论,包括党的机关报代表同级党委发言的社论,也是新闻评论,不能同党和政府的决议、文件等同起来。
如今,还出现了许多个人专栏评论、群众评论,这些都难以说是指导性评论,更多是属于引导性评论。
它们并不以权威身份发言,而是靠其评论的见地而建立起权威。
“指导性”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对接受者指手划脚的人,一个高踞于群众之上发号施令的人。
如今,观念大解放,面对同一个新闻事实,人们会发表各自的观点,群众是在对这些观点的权衡中实现自己的认同的,或者说,真理是在观点的碰撞中显示自身的力量的。
我认为,新闻评论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以新闻事实为依托
新闻评论是对于新闻事实的评论,失去新闻事实,新闻评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不以新闻事实为依托的评论就变成了非新闻评论。
有的学者认为,新闻评论不一定是对新闻事实的评论,它还可能是对重大问题发言(如前举丁法章先生的定义),这种观点其实是把新闻评论的对象与新闻评论的选题弄混了。
对新闻事实的评论不能就事论事,而要从中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所以,“问题”是从新闻事实中发现的选题。
有些评论确实是针对着重大问题,但它没有新闻事实作依托,不能算作新闻评论。
比如梁启超先生,他的文章大都是针对一些重大的问题,有的甚至是针对一个国家兴亡存废的大问题而发,并且多是发表在报刊这种大众传媒上的,但他的着眼点不在新闻事实,而是要利用报刊去呼吁维新变法。
所以,严格说来,他的大多数文章是政论,却不是新闻评论。
比如《中国积弱溯源论》,《论进步》,看题目就不是新闻评论,因为前者的主旨是谈中国是怎么逐渐走向贫弱的,后者则是谈社会发展的。
梁启超先生在中国报刊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但这并不是因为他的文章都是典范的新闻评论,而是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思想精英,是“时务文体”(报章文体)的开创者。
面对的是不是新闻事实,这是新闻评论不同于其他评论的鲜明特点。
当然,新闻评论以新闻事实为依托,并不是说在新闻评论中一定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