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复习资料修改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38396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6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复习资料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复习资料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复习资料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复习资料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复习资料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复习资料修改版.docx

《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复习资料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复习资料修改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复习资料修改版.docx

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复习资料修改版

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1、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的段落,回答问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说明了行王道的初步措施。

(2)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答案:

归纳法。

(3)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

答案:

用了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气势。

2、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的段落,回答问题。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这段话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

答案:

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2)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答案:

归纳法。

(3)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

答案:

用了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气势。

3、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的段落,回答问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案:

对比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两句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

反映了贫富悬殊、尖锐阶级对立的现实。

同时也揭露了统治者不顾百姓的死活。

(3)找出这段文字的喻体和被喻体。

答案:

喻体:

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本体(被喻体):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4)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说理的论证方法是()

A.演绎论证

B.归纳论证

C.对比论证

D.类比论证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分为演绎法、归纳法、比较法三种,其中比较法又分为对比法和类比法。

归纳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论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先摆事实,后求结论,这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

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先假说,后求证,这是从一般到个别,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

所谓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4、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

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请回答:

A.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案:

比喻、设问。

B.这段话是谁所问?

他为什么要以“战喻”?

答案:

孟子所问。

因为“王好战”所以就“请以战喻”。

C.这段话中“以五十步笑百步”作喻有何作用?

答案:

这里用“以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是为了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本质差别,只是或多或少罢了。

《秋水》练习题

1、阅读《秋水》的段落,回答问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1)河伯为什么会“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2)描写河水和大海两种景象,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3)从本段中引申出一个怎样的成语?

(4)这段话中“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案:

(1)由于河伯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意识到自己的渺小。

(2)说明的道理:

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永远不能骄傲自满,必须不断上进。

(3)望洋兴叹。

(4)“美”主要指“水大”。

2、阅读《秋水》的段落,回答问题。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1)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什么叫“曲士”?

(3)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这段话用了何种性质的论据?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

(1)人的认识要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2)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的人。

(3)比喻和排比。

(4)事实论据,类比论证方法。

3、阅读《秋水》的段落,回答问题。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壘空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1)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从这段文字看,庄子的散文在运用比喻的时候有什么显著的特点?

答案:

(1)说明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人的认识和作为是十分有限的。

(2)类比法和对比法。

(3)连类而及,层见叠出。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1、阅读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1)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这段文字的论据属于哪种类型?

(3)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文中两个长句论证的角度有何不同?

(5)这两个长句构成什么关系?

最能体现这种关系的词语是什么?

答案:

(1)本段的主要观点是成败皆自于人

(2)属于事实论据

(3)主要是对比论证法(另外有例证法)

(4)前一个长句先赞其兴国之壮,后一个长句叹其亡国之衰。

(5)对比,壮和衰。

2、阅读题

《书》曰: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本段用了什么论据?

表现在哪里?

(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表现在哪里?

(3)本段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

(1)理论论据:

《书》曰:

“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事实论据:

唐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

(2)论证方法:

例证法:

唐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例子。

对比法:

庄宗由极盛到极衰的变化。

演绎法:

满招损,谦得益。

(3)告诉人们:

反骄破满、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道理。

3、阅读题:

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这段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作者认为盛衰之理不只是天命还在于人事?

(3)根据原文,作者认为天命与人事哪一个更重要?

答案:

(1)开宗明义,在全文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2)从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和其失天下,可以看出即一个王朝的兴衰,除了天命

之外,重在人为。

(3)人事更为重要。

《论毅力》练习

1.阅读《论毅力》的短文,回答问题。

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1)文段中“彼”与“我”的态度和结果构成什么关系?

通过这种关系来说明什么?

正确答案:

构成了对比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说明了:

有毅力者成,没有毅力者败。

(2)文段中“我”的几种不同情况构成什么关系?

作者通过这种关系来说明什么?

正确答案:

构成层递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说明:

只有毅力至强之人,才能取得事业之成功。

(3)这段文字总体上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确答案:

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

2、阅读粱启超《论毅力》中的一段文字:

孔于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

问题:

(1)这段话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2)这段话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3)这段话中的论据属于哪种类型?

(4)从本段中可以引申出什么成语?

答案:

(1)这段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这一总论点。

(2)采用了类比和对比的论证方法,将“止”与“进”进行对比。

(3)引用孔子《论语》中的话,属于理论论据。

(4)功亏一篑

3、阅读题:

阅读梁启超《论毅力》中的一段文字: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

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

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

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

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

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

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问题:

(1)这段话中列举了哪几类人?

(2)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这段话论证了什么道理?

(4)这段话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这段话用了什么类型的论据?

答案:

(1)一共列举了五类人,即“志力薄弱之士”、“志力次弱者”、“志力稍强者”、“志力更稍强者”、“志力至强者”。

(2)运用了层递的修辞手法。

(3)说明了只有志力至强者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

(4)对比论证方法。

(5)事实论据。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简答题

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蔡元培先生为什么要提出“抱定宗旨”的要求?

答:

蔡元培先生之所以首先提出“抱定宗旨”的要求,是因为当时北大风纪败坏,腐败不堪,因此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并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这一观点在当时可谓一声惊雷,振聋发聩,直指北大多年弊端。

接下来他尖锐指出,以前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思想来“混文凭”,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

之所以产生这些现象,其深层次原因正在于北大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

因此,在批判腐败现象的基础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一定要抱定宗旨,这样才会珍惜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从《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这篇演讲稿中可以看出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答:

当时的社会非常腐败,道德沦丧,即便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也难脱流俗。

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所谓的学习只是平时敷衍塞责,放荡冶游,考试突击讲义,只图蒙混过关。

3、你怎样理解“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答:

这是蔡元培先生在谈到“抱定宗旨”这个观点时所提出的一个观点,蔡先生之所以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与当时北大的腐败有关,作者想让青年学生明确大学的性质,来大学学习不是为了做官致富,这才有可能消除当时北大所存在的弊端。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还渗透着精神独立、学术自由的理念,即是要身处象牙塔的师生们不要受外界不良风气的侵袭,也不要受外界思想的束缚,而是发扬自由、独立的精神,用深邃的思想、深刻的见解、朴实的作风,去研究高深的学问,使自己处于社会思想、人类科学的最前端,并用研究出的成果启发人们的心智,造福于社会。

4、《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说理有何特点?

答: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说理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情理并重。

本文不仅仅只是说理简要透彻,而且情理并重,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

文中既有痛心的指陈,又有激越的阐发,还有设身处地的忠告。

(2)善用反问。

讲述“三事”的三个段落中,都有反问句,不仅使人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