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研究对策文档格式.docx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研究对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研究对策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持生物圈的稳定,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功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研究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在未来气候变化的挑战面前林业和森林
资源管理的对策,对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都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1全球气候变化背景
工业化以来,由于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森林的大面积砍
伐等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急剧增加,使全球气候在自然变率以外获
得一个额外的增温,并将进一步导致全球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变化。
据政府间气候变
化委员会(IPCC1990年公布的研究结果,按照现有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长速率,到
2060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将比工业化前增加一倍;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倍增将使下世
纪末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C(1.5~45C,降水增加3%~
15%;
其中陆地升温速率比海洋快,北半球高
纬度地区的升温比全球平均快。
各区域变化规模和速率差异很大。
由于海洋热膨胀和大陆冰的融化,全球海平面平均升高速率将达到6cm10年(3~10cm10年预计2030年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20cm,到下世纪末上升65cm[15,16]。
2中国气候变化2.1中国古气候变迁特征
中国气候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表现。
从气候变迁的历史背景来看,现代
气候处于第四纪大冰期的一个亚间冰期2冰后期。
研究表明,在较大时间尺度上,气候表现出暖湿2干冷为特征的波动式变化过程。
但变化速率相对来说是缓慢的,过
去1万年以来年均温变幅在±
3C以内,过去3000年以来的温度变幅为1~2C。
全国各区域气候变化细节不同,但变化趋势和特征基本一致。
目前处于自1700年代(小冰期1550~1850年以来的波动式转暖过程中②。
变化趋势与同期全球气
02?
吆王开发.根据抱粉分析推断1万年来的气候变迁.全国第四纪学术会议
文件.197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600115
第一作者简介:
肖扬,男,1947年生,大学,副教授收稿日期:
1997-01-06
候变化趋势一致,但位相不同[11]。
2.2中国近百年的气候变化
我国气候在近500年来经历了3个冷期(1470~1520,1620~1720和1840~1890年,其中以1620~1720年最冷和两个暖期(1550~1600和1720~1830年,温度变幅0.5~1.0C,但2个暖期都处于小冰期,温度低于目前水平。
20世纪以来气温开始回升,
在近百年中,1940~1945年达到回暖高峰,之后迅速变冷,直到70年代初为冷期,而后
再次回暖,到80年代达到另一次暖峰,但回暖幅度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全国大部分地
区尚未超过40年代。
我国北方地区80年代气温比50~60年代高0.3~1.0C,其中东北大部、内蒙古、新疆北部高1.0~25C,而南方部分地区近40年来还有所下降。
般来说冬季变暖明显,而夏季不明显,有些地区甚至出现夏季变凉,年最低气温都有所
上升,而最高气温多呈下降趋势[1,2]。
中国近百年来降水的变化趋势表现出鲜明的区域特点,各区域降水变化幅度和
位相相差很大[3,5]。
就全国平均而言,本世纪头10年和50年代降水较多,而30年代
和60~70年代是明显的少雨期,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降水略有增加。
其中近40
年来,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西部变暖变干,西北东部的一些地区变冷变湿,西南(西藏除外和长江中下游略为变冷变干,华南略为变暖变干。
2.3中国气候未来变化趋
我国处于中低纬度地区,全国增温水平大体接近全球平均水平。
根据张家诚的
意见,由于全球高纬度区增温幅度较大,将使影响我国冬季气温的冬季风有所减弱,使
我国冬季增温幅度比同纬度地区大。
由于低纬度区增温幅度比中纬度区小,夏季增温幅度略小于同纬度区,从而使得我国冬夏温差缩小。
夏季风活动的增强,将使我国
季风区向北、向西扩大,原来位于夏季风活动边缘地带的西北东部及华北地区,夏季
雨量可能减少,但全年雨量会有所增加,降水的年内及年际变率会缩小,干旱问题将会
有所缓和[7,8]。
但降水问题的不同意见显著比温度问题更多。
对我国未来二氧化碳浓度倍增条件下气候变化的定量预测,目前仍很困难。
由
于全球气候变化情景的定量预测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所以,利用全球模式对区域变
化情景的预测可靠性将更差。
虽然我国学者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区域气候变
化模式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发展。
全球模式的区域修正,不能从根本上克服不确定性
赵宗慈利用GFDL,CISS,NCAR,OSU和UKMO5个全球大气海洋模式,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倍增时我国气候进行模拟,其中以0SU模式模拟结果较易被人们接受[11,12]。
结果表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倍增将使我国气候变暖,全国平均变暖2.69C,其中冬季变暖2.95C,我国东北、内蒙古西部、华南及西南地区变暖幅度高出全国平均值,达3C;
夏季变暖2.35C,以西北地区变暖幅度最大,达到2C;
而华南变化幅度最小,不到2C。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倍增对降水也有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全国年平均降水量相对于1951~1987年平均年降水量,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增加146.4mm,
其中,冬季增加11.2mm,夏季增加40.8mm,全国各地区间差异明显,其中三北地区增加幅度小于100mm,西南地区增幅也小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国年平均土壤湿度变化不大,但区域差异也很显著,其中三北地区会有所降低,西南地区变化极小,而华中、华
南、华东会提高。
3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及全球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层次和综
合性的。
及时研究这些影响的性质、强度、规模,研究生态系统各个层次对这些影
响的响应及人类应采取的对策,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
全球性问题。
森林是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因素,是人类生存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保护的关键,也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其强大的光合作用能力是大气二氧化碳一个重要的汇(Sink,而森林的砍伐和衰退又是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重要的源。
因此,研究和掌握森林生态系统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气候变化的响应是我们的共同任务。
3.1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由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及温度和降水的变化,通过施肥效应、高温胁迫、
生长期延长、干旱化或湿润化,以及其它生理效应,将使森林初级生产力发生变化。
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施肥效应,多数研究结果认为,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有
利于促进植物个体生长发育,加速生物量积累。
但不同植物对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
反应差异很大,其中C3植物的净光合生产力会有明显提高,而C4植物敏感性相对较差。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另一个正效益是降低气孔导度,减少水分消耗,提高水分利
用率[13,14]。
这将使我国许多干旱缺水地区受益,使植被生物产量增加。
但大气二
氧化碳增加的长期效应将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进而影响林地生产潜力,
其中许多复杂的反馈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如:
土壤有机质的CN比可能比目前高出20%~40%,必将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张新时用HoIdridge生命地带分类系统和可能蒸散(PER指标与Chikugo模型相结合,对二氧化碳浓度倍增,温度升高2C和4C,降水增加20%的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各主要植被带潜在第一性生产力(NPP的变化进行了模拟预测。
结果表明,各森
林地带的NPP都会有所增加,一般增加1~3t(hm2年[9]。
总之,随着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温度和水分条件的变化是复杂的,在空间上是
异质的。
因此,研究未来气候变化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一方面要在微观层次上进
步研究主要树种的个体生理生态响应,特别要重视研究其长期效应和多因子综合效
应。
另一方面还要在掌握各种过程和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整体性模型,提高综
合评价和预测精度。
3.2气候变化对森林地理分布的影响
未来气候变化将使气候区域边界发生移动,必将引起森林植物和群落分布区的
变化。
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2个层次:
一是森林树种的地理分布对气候变
化的响应;
二是主要植被类型或植被带的数量及分布格局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第一个层次的研究主要通过分析树种生理生态特性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在
预测气候要素区域变化情景的基础上,推测其分布区的变化。
但由于缺乏长期观测
数据的支持,目前的研究仍很粗略,提供的依据很不充分。
第二个层次的研究主要通过建立气候—植被关系模型,并与大气环流模式相结
合,用来预测植被区域分布格局对气候变化的长期响应。
张新时对二氧化碳浓度倍增条件下,中国各主要植被带演变的可能情景进行了预测,认为我国各森林植被带的
界线一般向北推移2.5~4.5个纬度。
全国森林中,热带亚热带森林增加,温带森林和北
方森林显著减少甚至消失。
森林、草原及荒漠之间有较大转换,且草原是敏感区,其
北部有森林化趋势而南部则显著荒漠化,荒漠化面积将增加3313%[9]。
张新时和刘
迎春采用修正的HoIdridge生命地带系统估测了全球平均增温4C,年降水量增加
10%的情况下,青藏高原的植被变化情景。
认为高原东南部山地有森林化趋势,高原
中部草原温性化,并伴以高原永冻层和高山草甸的消失,高寒荒漠温性
化和中西部荒漠化趋势增强,还会导致雪线上升,冰川退缩,湖泊萎缩[10]。
上述研究工作无疑为研究植被地理分布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了很有希望
的方法和思路。
但是,由于上述方法基于大气环流模式对区域气候变化的预测,适用
于研究较大尺度的问题。
同时,上述研究属静态预测,不可能考虑到植物种群遗传变
异与进化和植被与环境的协同进化问题。
因此,在对主要森林树种地理分布变化趋
势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个体及种群生理生态、种群变异及数量动态的深入研究;
在掌握群落结构及演替规律的基础上,研究群落对气候变化的整体响应;
在大尺
度植被地带分布变化趋势研究中,应进一步探讨大规模多变量耦合模型的建立,以提
高模型预测的精度,逐步消除目前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
3.3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森林生态系统包含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倍增时的气候变化
将使主要植被类型过渡带在水平方向上向北移动100~300km,垂直高度向上移动150~300m加上降水量及其时空分布的变化,将使森林生态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气
候与环境的剧烈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