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353292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以非农业生产的为主

联系

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4.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面状;

交通运输线路——线状和网络状;

城市和工业——点状;

城市群和工业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差异表现:

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4.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特点

传统农业区域:

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工业区域:

第一产业比重较小,第二产业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较大

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及区域类型

1.常用指标: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按照常用指标区域类型可划分为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

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2.综合性指标:

人文发展指数(HDI)包括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

2、区域发展阶段

1.以传统农业为主题的发展阶段:

区域社会经济水平相当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很少;

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缺乏有实力的中心大城市,对外开放程度低,对外贸易规模小;

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2.工业化阶段: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的趋势,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出现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且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现代化的交通网络逐步形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区域处于较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区域发展差异

1、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1.划分标准:

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2.三大经济地带划分情况

东部(12个):

辽宁(辽)、河北(冀)、山东(鲁)、江苏(苏)、浙江(浙)、福建(闽)

广东(粤)、广西(桂)、海南(琼)、北京(京)、天津(津)、上海(沪、申)

中部(9个):

黑龙江(黑)、吉林(吉)、内蒙古(内蒙古)、山西(晋)河南(豫)

安徽(皖)、湖北(鄂)、湖南(湘)、江西(赣)

西部(10个):

陕西(陕、秦)、甘肃(甘、陇)、宁夏(宁)、青海(青)、新疆(新)、

云南(云、滇)、贵州(贵、黔)、四川(川)、重庆(渝)、西藏(藏)

2、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1.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东高西低,东快西慢

2.产业结构差异:

东部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带,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

工业结构“南轻北重,东轻西重”

3.工业化和城市化:

(1)工业化:

东部进程快,中、西部相对滞后;

东部地带的工业产值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带;

中、西部仍然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

(2)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上东高西低,城市综合实力东高西低,城市分布密度东密西疏。

4.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时间上东早西晚,程度上东高西低

(1)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格局

1979年,提出改革开放政策;

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1984年,确定14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5年,建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三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设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

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

1992年,边境城市、长江沿岸城市和内陆省会城市开放开放;

(2)改革开放的空间格局:

从沿海到长江、陇海——兰新线,再到沿边境的全方位开放

3、南方与北方

1.界线:

秦岭—淮河

2.比较

北方

南方

气候

暖温带、中温带及寒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

亚热带和热带湿润气候区,水热充足

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

自然资源

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里资源相当丰富

限制性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等

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等

面临问题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等

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四、西部大开发(1999年)

1.背景:

东、中、西部地带的经济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2.目的:

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3.范围:

西部10个省区以及中部的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4.优势资源:

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

5.限制性因素:

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6.意义:

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便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区域经济联系

1、资源跨区域调配

1.原因(背景):

资源分配不均,资源分布于生产力的空间配件配置存在矛盾,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意义:

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南水北调

1.调水线路比较

西线

中线

东线

调水源地

长江上游通天河、直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

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

长江下游扬州附近

线路走向

开凿穿过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道,调长江水入长江

从丹江口水库北上,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继续北上,基本可自留到京津

利用大运河提水北送,一路向北经隧道穿越黄河至天津,一路向东,输往烟台、威海

水量

较小

较大

最大

水质

最好

较好

较差

地形、地势

地形复杂,工程量大

地势较复杂,但地势南高北低,可自流向北

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黄河以北可顺地势北流

2.影响

有利:

改善受水区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环节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美化环境,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降低趋势,控制地面沉降

不利:

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给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地下水位升高,土壤容易发生盐渍化

3、西气东输

1.主体工程:

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上海

2.分支:

四川、重庆到湖北、湖南

3.意义:

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改善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4.不利影响:

会管道沿线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影响

4、西电东送

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2.线路比较

北线工程

中线工程

南线工程

主要电力类型

火电

水电

水电、火电

输出省区

山西、陕西、内蒙古

四川、湖北

贵州、云南、广西

电力市场

京津唐工业基地

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3.影响

输出地:

煤炭资源减少、地面沉降、大气污染、产业层次偏低等;

加快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等。

输入地:

保证能源供应,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大气污染等。

5、产业转移

1.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转移

原因:

寻求廉价资源和低成本

影响:

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也会对迁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2.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寻求廉价的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市场

加速大陆的饿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3.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发达地区产生人口、交通拥挤、资本过剩、污染严重、自然资源不足等问题,使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

广东边远地区劳动力价格和房租、低价相对低廉,工业原料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流通条件和投资环境有显著改善。

缩小地区差别,加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4.产业发展过程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低级阶段——对环境的破坏不大

重化工业阶段——“三废”污染严重,人地关系紧张

高科技产业阶段——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趋于减少

区域可持续发展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1、荒漠化

1.含义: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

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导致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3.类别(表现):

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次生盐渍化等

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

1.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地理位置:

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

地形:

地势高,海拔高,周围多上高山环绕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河流:

稀疏短小,多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

植被:

稀疏,由东向西经度(干湿度)分异明显

2.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

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自然因素物质条件:

地面疏松,覆盖着身后的沙质沉积物

动力条件: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人为因素: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

3、荒漠化的治理

方针: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具体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等)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建防护林、封沙育草、设置沙障工程等)

调节农业产业结构(农、林、牧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兴建沼气池,营造薪炭林,节约能源)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生态移民,计划生育)

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1、湿地概况

1.湿地:

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别:

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3.特点:

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2、湿地的价值

1.维持生物多样性(生命摇篮、鸟类乐园)

2.调蓄洪水(天然水库)

3.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宝库)

4.航运

5.旅游观光

6.调节气候(天然空调机)

7.进化水源(地球之肾)

3、湿地资源的问题及防治措施

1.洞庭湖面临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水体面积不断减少——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2.防治措施:

退田还湖、还沼;

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防治水污染;

建立法规,严禁滥捕滥猎;

加大宣传,提高全民保护湿地的意识等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1、开发前的田纳西河流域

美国东南部,距墨西哥湾不远

上游山地丘陵,中游丘陵,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