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农作学实验指导书最终文档格式.docx
《土壤农作学实验指导书最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农作学实验指导书最终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每次实验结束后,每组负责清洗并整理本组的实验器具及桌面,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值日生应负责扫地、抹桌、倒污水等工作,以保特实验室的整洁。
6.认真做好实验观察及实验报告。
当实验有继续观察必要时,应按时观察。
凡需同学负责照管的实验,必须按规定管理。
7.实验完毕后,应按规定格式书写实验报告,并按指定日期交给指导教师批阅。
实验报告内容应包括:
实验日期;
实验题目;
实验目的;
实验基本原理;
实验材料、仪器设备、药品;
实验方法与步骤;
实验结果与分析。
8.实验结果应根据自己实验所得如实记录,不得擅自修改。
如因不严格按实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而导致实验失败时,必须重做。
试验一土壤水分的物理性质的测定
土壤水分常数,是农田灌溉中,控制灌水上下限的重要土壤水分指标,因此对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掌握土壤水分常数,特别是田间持水量的测定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通常田间持水量的测定方法通常分为田测法和室内法(环刀法)。
本节试验共分3个试验,包括:
田间持水量、最大毛管持水量、全持水量的测定。
一、试验目的:
通过试验,掌握田间持水量、最大毛管持水量、全持水量的测定方法。
二、试验仪器及步骤
1环刀法测田间持水量的测定
(1)仪器用品:
电子天平(感量0.01g)、环刀(100cm3)、土壤筛(筛孔1mm)、烘箱、铝盒、干燥器、滤纸、搪瓷盘等。
(2)方法步骤:
1)用环刀采回原状土样,带回室内。
在有孔的底盖中铺一层滤纸,盖在环刀的一端,并将此端向下,放在白糖磁盘中。
向盘内加水,水面保持在距环刀上缘1~2mm处,切勿使环刀面上淹水。
2)在相同的图层中采土,风干后通过1mm筛孔,装入另一个环刀中,装时要轻拍击实,并稍装满一些。
3)将经饱和的湿土环刀底盖打开,连同滤纸一起放在装有同类风干土的环刀上,为使其接触紧密,可在环刀上加压重物。
4)两环刀接触8小时后,从原状土中取土10~20g,至于铝盒中,立即称重,计为m盒+湿土,将铝盒置于烘箱中,在105~110℃条件下,烘至恒重(6~8h),再称重,计为m盒+干土,根据公式计算出土壤质量含水量,此即为接近土壤的田间持水量。
本试验要进行2~3次重复,重复间允许误差为1%。
2毛管持水量的测定
电子天平(感量0.01g)、环刀(100cm3)、烘箱、铝盒、干燥器、滤纸、搪瓷盘等。
1)用环刀采回自然土样2~3个(取土方法同土壤容重测定取土法),将两端切齐,带回室内。
2)将环刀有孔盖的一端垫上滤纸,直立放入盛有薄水层(内放湿毛巾)的搪瓷盘内。
盘内水层维持在2~3mm左右。
水分通过毛管作用沿毛管孔隙上升,使环刀内土面呈现湿润(约12个小时左右可达到饱和)时,进行称重(准确到0.1g)
3)称重后再将环刀放入盘内,继续吸水2小时左右,取出再称重,直至达到恒重为止。
4)从环刀中心取土15~20g,放入铝盒,称重(精确到0.01g)。
5)将铝盒放入105~110oC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精确到0.01g)。
再按照烘干法计算含水量。
3全持水量测定
电子天平(感量0.01g)、环刀(100cm3)、削土刀、烘箱、滤纸、大烧杯等。
1)用环刀采回自然土样2~3个(取土方法同土壤容重测定取土法),将两盘切齐,带回室内。
将环刀有孔盖的一端垫上滤纸,直立放入盛水的大烧杯中,使杯中的水面几乎与环刀筒面一样高度(但不能淹没环刀筒面,以免封闭空气,影响饱和水量),放置4~12小时,直至土壤表面现水为止。
2)从杯内取出环刀,擦干称重,再放入盛水的烧杯内2~4小时,再取出称重,直至恒重。
3)将环刀内的土样全部取出,仔细混合,然后从中取出一部分土样,用烘干法测定出含水量,即为土壤的全持水量。
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记录表
盒号
盒重
(g)
盒+湿土重(g)
盒+干土重(g)
干土重(g)
水分重(g)
含水量(%)
试验二小液流法测定作物液水势
科学实验证明:
作物水分不足时,首先会灵敏地反映在水分生理上,利用各种水分生理指标指导灌水,能及时合理地保证作物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要,从而获得更高的产量。
水分生理指标主要有叶水势、细胞液浓度和气孔开度等。
植物体内的生理生化活动与其水分状况密切相关,而植物组织的水势是表示植物水分状况的一个重要生理指标。
目前,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主要有几种方法:
小液流法、折射仪法、压力室法、露点法、热电偶法。
前两种方法虽然简便,但精确性差。
压力室法较适于测定枝条或叶柄导管的水势。
露点法、热电偶法较适宜测定柔软叶片的水势,且精确度高,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测定叶片的水势,是较好的水势测定方法。
植物的水势可作为制定灌溉的生理指标。
掌握作物的叶水势测定原理和测定方法,本次试验主要讲述小液流法。
二、方法原理
将待测的作物叶组织浸入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作物叶组织便开始与蔗糖溶液进行水分交换。
若叶组织的水势小于外界糖液的渗透势,则叶组织就会从糖液中吸水,而使糖液浓度变大。
反之,则向外排水而使糖液浓度降低。
若二者相等则浓度不变,说明叶组织中溶液与糖液间的水分交换成动态平衡,亦即等渗浓度。
故可根据糖液浓度的变化来测定作物组织的水势。
小液流法又称浓度不变法。
因糖液浓度的变化和比重有一定的相关性。
将浸过叶组织的一系列不同浓度的糖溶液,经染色后,分别滴入相应浓度的未浸过叶片的糖液中,由于浓度和比重不同,使滴出的液滴出现向上或者向下的现象,而液滴不作上下流动的浓度,即为等渗浓度。
据此可计算出被测叶组织的水势。
三、材料、设备及试剂
1.材料:
植物叶片;
马铃薯块茎等。
2.仪器设备:
钻孔器、毛细滴管、量筒、试管、试管架、试剂瓶、小滴瓶、温度计等。
3.试剂:
1mol·
L-1蔗糖液;
次甲基蓝。
四、实验步骤
1.系列糖浓度配制
1.1取干燥洁净试管6支,贴上标签,编号,用1mol·
L-1蔗糖母液配成0.1、0.2、0.3、0.4、0.5、0.6mol·
L-1浓度的糖液,各管总量为10ml,并塞上塞子(防止浓度改变),作为甲组。
1.2另取干燥洁净的小瓶6个,标明0.1、0.2、0.3、0.4、0.5、0.6mol·
L-1浓度,分别从甲组取相应浓度糖液1ml盛于小瓶中,随即塞上塞子,作为乙组。
2.取样及测定
2.1选取生长一致的叶片,用直径为0.5cm的打孔器钻取圆片,在玻璃皿内混匀,然后用镊子把圆片放进乙组小瓶中,每瓶放15~20片,(若采用植物块茎如马铃薯,先用打孔器钻取圆条,然后切成约1mm厚圆片,每瓶放5片),立即塞紧塞子,放置40min左右,其间轻轻摇动几次,以加速平衡。
2.2到预定时间后,各小瓶加入几粒次甲基蓝染色,摇匀,用毛细滴管,分别从乙组中取出溶液,插入甲组原相应浓度蔗糖溶液的中部,轻轻挤出毛细滴管内的溶液,使成小液滴,并小心地抽出毛细滴管(注意勿搅动溶液),注意观察哪些管的小液滴往上移动,哪些管的小液滴往下移动,那一管的小液滴静止不动。
如果某一管中的小液滴悬浮不动,则说明该管溶液与小液流的密度相等,也即植物组织与该浓度糖液间未发生水分净交换,植物组织的水势等于该糖液的水势,根据公式算出该糖液水势也即得出植物组织水势。
若前一浓度溶液小液流下沉,而后一浓度溶液中上浮,则组织的水势值介于两糖液水势之间,可取平均值计算。
2.3结果记录
记录表如下:
叶组织水势记录表
糖液浓度(mol/L)
0.1
0.2
0.3
0.4
0.5
0.6
小液流方向(用箭头表示)
叶组织水势(105Pa)
2试剂用品
(1)次甲基蓝
(2)蔗糖溶液:
取蔗糖342g溶于1L水中,此为1mol/L的蔗糖溶液。
然后根据需要再稀释成各种不同浓度(如依次相差0.1或0.5mol/L)的一系列糖溶液备用。
(3)用品:
3操作步骤
(1)将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分别以1ml和4ml,置于两组干燥洁净的试管中,塞好瓶塞,贴上标签,标明浓度。
(2)用钻孔器钻取待作物一定部位(如棉花一般是株顶部第四功能叶)的叶片(如没有钻孔器,用剪刀取同样大小的叶片也可),取相同的数量,分别投入盛有1ml蔗糖溶液的一组试管中,并使全部浸没于溶液中。
(3)经过30~40min后(此期间经常摇动试管),分别取微量的次甲基蓝粉末投入试管中,使溶液染色。
(4)用毛滴细管(也可用1ml的移液管代替)吸取着色溶液(按顺序由底浓度到高浓度),分别放入相应浓度的4ml糖液的一组试管中。
放时应注意将滴管尖端置于糖液的中央,缓缓滴出,并仔细观察着色溶液的小液流的运动方向。
若液流运动方向向下,说明该溶液由于叶组织吸水而变浓,比重变大;
若液流向上,则说明该溶液由于叶组织中排水而变稀,比重变小;
如果在某一浓度的溶液中小液滴静止不动,说明该溶液的浓度没有发生改变,此即等渗浓度。
如果小液流在前一浓度的溶液中下沉,而在后一浓度的溶液中上升,则等渗浓度介于此两种浓度之间。
4结果结算
找出等渗溶液浓度后,叶组织的水势就可以按照下式进行计算:
ψw叶(105Pa)=-C糖RTi×
1.013
式中:
C糖——糖溶液的浓度(mol/L);
R——气体常数=0.082;
T——绝对温度=实验时温度+273;
i——等渗系数,蔗糖的等渗系数=1;
1.013——将以大气压为单位换算成以105Pa为单位的系数
实验三
作物细胞液浓度的测定
作物组织细胞液浓度大小与作物的水分代谢、生长和抗性以及外界水分条件有密切关系。
细胞液浓度愈大,说明作物组织中的水分愈少,外界的供水状况差。
因此,测定细胞液浓度可得知作物的需水情况,作为灌溉的生理指标。
实验目的:
掌握利用阿贝折射仪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原理和方法。
1方法原理
根据光学原理,当光线从某种透光介质射入另一种透光介质时,其方向便发生改变(即折射或折光)。
由于折光率不同(入射角正弦值与出射角的正弦值之比)随介质的种类及浓度而异,亦随温度而变化。
因此,在同一温度下,可以鉴别不同物质或同一物质的不同浓度。
作物组织细胞液浓度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