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部分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作文专题Word格式.docx
《浙江省部分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作文专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部分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作文专题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有所敬,无所畏
敬畏是一种看似矛盾的词语,敬爱和畏惧,两个具有相反意味的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感情倾向。
敬其珍重,畏其易逝,这就是敬畏。
然而,我们不应因为对事物的敬畏裹足不前,而应运用敬畏带给我们的力量。
有所敬,才无所畏。
诚然,敬畏有些时候代表着克制。
我们敬畏自然,敬它孕育了人类自身,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畏它的不时降临各类天灾,以及日渐消沉的环境。
所以人类在经历过自然报复后学会了克制,克制着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但这类克制往往很被动,是发现所有的努力无济于事之后所做的选择。
就像防疫期间,我们压抑出门的欲望,暂停一切不必要的接触,因为我们对这种新冠病毒还知之甚少,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做出的妥协。
可人类的赞歌恰恰是勇气的赞歌,人类的可贵恰恰是在所敬畏之事上的不放弃,不妥协,不甘心。
我们敬畏生命,不愿其就此凋零,所以整个民族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决心。
犹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个人的力量终究微小,可若有亿万个精卫盘旋于九天之上,有亿万个愚公傲立于群山之巅,那不切实际的梦想,是否又仿如唾手可得?
那十日之间拔地而起的火神山、雷神山,那些顷刻之间整装待发的援鄂医疗队,那些在人人自危的形势之下仍勉力维持国家运转的人,是否都可类比为孤注一掷的精卫和愚公呢?
这些令人心颤的宏大梦想,原来还在炎黄子孙的血肉中生生不息。
在此次新冠疫情中,全国各地4万多医护人员先后紧急驰援湖北,他们有84岁的钟南山院士,73岁的李兰娟院士,本应是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现在为了抗击疫情却毅然前行,是为了追逐名利吗?
当然不是,是职责使然!
还有一群出色的年轻人同样在“前线”为我们的安全守关。
“不计报酬,无论生死!
请战,上一线!
”这些可爱的年轻人也不过是父母眼中的孩子,心中的宝贝。
而此时,他们用肩膀扛起重担,守护着更多的人。
24岁的佘沙说“因为我和其他护士不一样,我是汶川的呀!
”一句话,感动了无数人。
22岁护士朱海秀说“我不能哭,护目镜会花。
”出于对职责的敬畏,在他们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二字,有的只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张岱说:
“知其不可而不为,贤人也。
知其不可而为之,圣人也。
”对于自然的敬畏告诉我们战胜“不可为”,而对人类的敬畏告诉我们防控疫情“必须为”。
不为是明哲保身,为之是心中有大义。
可在这个人类联系前所未有的(紧密的)时代,没有人可以偏安一隅,所以我们不约而同,抗击疫情。
我们敬畏生命与自然,这才拥有无为的资本。
中国的防疫已然成效初显,在这片自然所赐的荒原上,我们用无畏把自己逼成高飞的鹰。
人要有敬畏的精神,才可以做无畏的事业。
浙江省杭州市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今年夏天,已在业内得到高度认可的“五条人”乐队因参加娱乐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频频空降微博热搜,但很快有人发现,网友们追捧的是他们个性化的言行,而对于他们的音乐品位和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却鲜有关注。
有人认为类似“五条人乐队”的艺术创作者既然已经获得业内人士和专业艺术爱好者的认可,就不应该参加这种娱乐类的节目而降低他们的艺术品味;
有人认为“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的态度恰恰是一种自我封闭的表现,与时代潮流相悖。
对此,你怎么看?
③不得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让高雅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位诗人说过:
“当灵魂失去了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
”诚然,高雅艺术正如时代的精神庙宇,它叩击人的心灵,开阔人的眼界,更涵养人的文化素养,但往往不被公众接受。
试问,过分强调艺术家创造高雅的艺术作品,怎能逃过曲高和寡的悲剧?
试问,高深且雅的阳春白雪,怎能要求社会公众正确解读?
“五条人乐队”做出了很好的尝试。
本是专业人士认可,现在是大众肯定,我认为“五条人乐队”的做法有可取之处。
因而,让高雅艺术变成公共艺术,即与社会公众密切关联、共同欣赏的艺术作品,才能让高雅艺术更好地满足人们时代的精神需求,同时也能让艺术作品得到充分解读,艺术家觅得知音。
然而,如何让高雅艺术转变成公共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呢?
从根源上入手,艺术创作应从社会现实“起飞”——要反映社会现实。
鲁迅于《狂人日记》中,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力图唤醒民众,推翻封建制度;
高尔基于《母亲》中,强烈批判沙俄统治,热情呼唤社会变革;
毛泽东于《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借鉴……只有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作品,才能更好地贴近社会公众;
只有关注社会热点,反映社会艺术作品,才能得到公众认可,让高雅艺术不再高深莫测而是贴近民生,才能雅俗共赏。
从受体来看,艺术创作应降低飞行高度——贴近人民群众。
日前,艺术家蔡国强的艺术作品《九级浪》在上海黄浦江展出,其呼吁保护环境的美好寓意竟招致不少网友口诛笔伐,以为发生了爆炸是人们的第一反应。
艺术家在充分展示个性的同时,是否忘了公众艺术的基本标准,与社会公众发生关联。
没有公众的参与,高雅艺术何能被理解?
何能成为公共艺术?
所以艺术一定要降低飞行的高度,与公众接近,而不能高高在上。
唯有如此,艺术家的个性探索和创作理念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公众,与社会公众进行良性对话和分享,成为代表地区和时代精神的经典之作。
从传播渠道看,艺术创作应借助外物飞行——利用现代传媒进行传播。
如今,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的愿景已然实现,何不利用现代传媒超越时空局限,汇集世界各地信息,传递、共享文化的强大功能,让高雅艺术更好地融入社会公众,实现由高雅艺术向公共艺术的转变。
阳春白雪非曲高和寡,当艺术创作立足社会现实、贴近人民群众、并利用现代传媒进行传播共享时,高雅将不再高高在上,俗人亦能赏高雅,真正让高雅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新高考研究联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小时候的玩伴都大我几岁,我常常有事找他们帮忙。
后来父母教育我,男生要独立,不要总麻烦别人。
我因此渐渐什么事都自己决定,不要他人过问。
前几年春节,父母喝了点酒对我说:
“我们现在老了,对你来说没什么用了……以后你更要靠自己了。
”他们的神情落寞,再联想到每次他们联系我都很小心,我才意识到-我的独立让身边的人感到不被需要,这对他们,对我们的感情,都是一种伤害。
我开始改变。
以前想吃家乡特产就自己买,现在会请父母帮我寄;
以前工作遇到难题就自己钻研,现在会求助别人,再请他们吃饭答谢……我也陆续收到了他人对我的求助,感到自己与越来越多人有了紧密的联系。
现代社会强调独立,人人都以不靠别人为骄傲,但一味追求独立有可能误伤关系,令自己陷入孤立。
既独立又依存是更好的相处方式,而学会麻烦别人,可以帮我们走出这一步。
-斑马(男,互联网从业者)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
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③不得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被需要是幸福的
生活中,人们关注自身的需要,无可厚非;
人们时常渴望被别人需要,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一个人活在世上,毕竟要体现个体的价值,而个体的价值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为别人做出了奉献。
巴金说:
“我的幸福就是为别人多做奉献。
”问题是凡事都有个度,超出这个限度,可能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
“被需要”是一种普遍的心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信息的发达,尤其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进入了微信时代,“被需要”的心态无限制扩张,那就是要分清楚是利他还是利己,如果“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那就是完人,如果借“利人”而利己,刷存在感,广告自己,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那就要对你“被需要”的动机大打问号。
或许是客观上是利人了,但主观动机还是为己,从这里,我们可深入探查人性的复杂性。
被需要是幸福的,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如果一个人不被社会需要了,像一块脏抹布被社会抛弃,被遗弃,那可能失去了价值,或者可利用的价值很低很低。
一位长者说过:
“子女的孝应该是让老人做事情,如果一个老人无事可做,那可能就一点价值也没有了,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就有被抛弃的感觉。
”这是肺腑之言,一些老者年过百岁,他觉得自己还能为社会做些事情,就是最大的幸福感;
否则的话,植物人一样常卧病榻,成为社会的严重拖累,虽形体存在,但精神的生命已经死亡,那便是人生的最大不幸。
人是群居动物。
马克思说: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和人构成社会,彼此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鲁滨孙漂流荒岛,但和星期五就构成了相互“被需要”的关系。
人不可能离开他人而独立存在。
我们过去常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强调的就是这种关系。
巴金在《朋友》一文中历数了朋友给他的`种种帮助,如果不是这些朋友,他不知道如何活下去,恰恰是这些朋友,让他明白生命中还有光。
我们从别人身上都获过温暖,如果我们不能给人一份光,如果不“被需要”,那个体便一无是处了。
然而对这“需要”也要认真辨析,你所认为的“需要”是不是别人的真正需要呢?
究竟是别人需要还是你自己需要呢?
比如说全民都关注的高考,有些“需要”确实是过剩的,我们的考生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脆弱,高考前吃什么喝什么都要关心,如何睡觉才能避免失眠也要关心,社会上出现这么多“预测”神师,还有媒体的围追堵截、穷追不舍,这是对考生的真正关心,还是自有其企图呢?
孟子说: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假“德”,感激、感恩的意思。
施惠于穷乏者,是利他主义,如果是为了让穷乏者感恩,落个善人的名声,那就是为己了。
利他与为己是一条分明的分界线,是划分“被需要”动机与效果的标准。
孔子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己所欲呢,就一定施于人吗?
还是要三思而后行。
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作文(60分)
楚王打猎时丢了一张弓,手下请求去寻找,楚王说:
“不用找了,楚人遗弓,楚人得之’,何必寻找呢?
孔子听了此事,说:
“楚王心胸不大,‘人失弓,人得之’,何必非要楚人捡到不可呢?
老子听了此事,说:
“连人也应该去掉,失弓,得之,对天地而言,弓不失也不得。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从楚王失弓说开去
《吕氏春秋》里记载着一则楚王失弓的故事,讲的是楚王去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了,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楚王说,算了吧,不必去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不了别处的。
侍从们都很佩服楚王的豁达与胸怀。
听闻此事后说,这句话如果去掉“楚”字就好了,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
”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再去掉“人”字会更好。
那样就是“失之,得之”,这样才符合天道。
楚王、孔子和老子,对同一件事却有不同的看法,可见他们的差异。
楚王丢失了心爱的弓,当然很心痛。
但他想,普天之下,皆是王土。
在自己的国土上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