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建构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336290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型建构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模型建构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模型建构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模型建构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模型建构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型建构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

《模型建构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型建构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模型建构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

模型,模型建构,生物学教学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

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1]。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认为“模型是与真实物体、单一事件或一类事物对应的而且具有解释力的试探性体系或结构”[2]。

模型的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以简化和直观的形式来显示复杂事物或过程的手段。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模型和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定理及理论并列为科学知识的重点,并将构建、修改、分析、评价模型作为高中学生的基本科学探究能力[2]。

我国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也明确强调学生应“领悟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将模型方法规定为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之一。

在生物学教学中,如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自己动手,建构相关模型来学习生物学知识,将会非常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在模型建构教学活动中,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建构模型为主线,让学生去探索、交流和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学生一旦掌握了模型建构的方法,也就掌握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这正符合新课改理念。

一、模型建构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1.建构概念模型,梳理知识间内在关系

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3],如对真核细胞结构共同特征的文字描述、光合作用模型、细胞呼吸模型以及生态系统结构的表述等。

建构概念模型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基础知识,辨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知识结构化,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语言表述能力。

人教版《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一节,教材借助一个理论模型来介绍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见图1)。

图1

该模型展示了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等自然选择学说核心内容的相互关系,但出于让学生详细了解该学说的目的,该模型的内容相对较多,各观点之间的关系不明朗,不易于学生理解掌握。

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重新建构该学说的理论模型,学生经讨论后建构了一个新的模型(见图2),新模型内容简单,各观点间的相关关系明了,易于掌握。

图2

2.建构物理模型,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模型[1],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可以模拟客观事物的某些功能与性质,如蛋白质结构模型、细胞膜结构模型、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等。

建构物理模型可以使研究对象形象化,直观化,使相关知识便于理解。

如人教版《遗传与进化》模块中的《DNA分子的结构》一节,重在引导学生模仿科学家建立DNA结构的模型。

在教学中首先由教师引导学生复习DNA分子的组成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及其结构组成,然后分发碱基、磷酸和脱氧核糖模型,由学生分组建构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模型,随后建构多脱氧核苷酸长链模型,在此过程中教师提示脱氧核苷酸之间靠3ˊ-5ˊ磷酸二酯键连接,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P47-P48的阅读材料,知道当时沃森和克里克据DNA衍射图谱推算出DNA分子应呈双螺旋结构,让学生继续建构模型。

最后再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得到“DNA中碱基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信息,让学生修改完成模型[4]。

在建构该模型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感悟DNA分子结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思维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

物理模型既包括静态的结构模型,又包括动态的过程模型,如教材中学生动手建构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变化的模型,就属于动态的物理模型。

3.建构数学模型,揭示问题本质

数学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3],如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曲线、酶的活性随pH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曲线、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9:

3:

1的比例关系等。

数学模型建构的一般步骤为: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5]。

在教学中可以以人教版《稳态与环境》模块《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中“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模型”为例,引导学生建构出Nn=2n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画出曲线图,在此基础上建构理想状态下“J”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6],以此锻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能力。

数学模型有多种形式,如数学等式或不等式(用字母、数字和其他数学符号构成)、曲线图(如图3所示)、数学集合图示、数学比例式(孟德尔杂交试验中的3:

1,9:

1,1:

1:

1)等,在教学过程中,可据需要灵活运用。

图3

通过建构数学模型可以对生命现象进行量化,以数量关系描述生命现象,再运用逻辑推理、求解和运算等达到对生命现象进行研究的目的。

在建构过程中使学生能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和规律,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与综合的能力,便于学生迅速地理解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模型建构方法在生物学教育中的价值

模型方法是人们认识自然界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理论思维发展的重要方式。

科学的本质是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理论模型和数学模型来构造和检验对自然的解释[2],因此用模型来描述生命现象,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去认识生命的原貌,把握生命的本质特征。

模型的建立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建构模型,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创造性及开发智力和提高解题速度等都十分有益。

此外,通过建构模型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能增强其合作意识。

模型的建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中都可以灵活使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正威,赵占良.必修1《分子与细胞》[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4.

[2](美)国家研究理事会著,戢守志译.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128-215.

[3]赵占良.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标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J].中学生物教学,2007(3):

4-7.

[4]安淑荣.探究式教学的模型建构实践——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教学案例[J].中学生物学,2010(6):

42-43.

[5]朱正威,赵占良.必修3《稳态与环境》[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5.

[6]杨佩娟.生物教学模型的建构与教育价值[J].生物学教学,2006,31(9):

12-14.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