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阶段综合测评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336020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阶段综合测评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秋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阶段综合测评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秋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阶段综合测评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秋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阶段综合测评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秋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阶段综合测评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阶段综合测评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

《秋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阶段综合测评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阶段综合测评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阶段综合测评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

C.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

D.我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A [材料显示的是1952—1957年我国工业和建筑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从中体现“一五”计划的成就,A项符合史实,正确;

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不能体现经济成分的变化,故排除B、C两项;

从经济结构的变化中无法体现我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故排除D项。

3.对下表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

产品

单位

历史最高产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1949年

1952年

1992年

万吨

92.3

15.8

135.0

8000.0

粮食

亿吨

1.5

1.1

1.63

4.42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工业起点低,尤其是重工业尚未起步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钢产量持续增长,明显高于粮食产量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奋斗,主要产品产量超历史最高水平

D.1992年我国工农业产值增长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钢和粮食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的增长,超过历史最高水平,C项符合题意;

材料突出了重工业的成就而非重工业尚未起步,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不是钢产量和粮食产量的对比,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992年,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确立,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4.1958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中指出,“人民公社是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

”这一决议(  )

A.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C.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未从国情出发,严重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一次重大的失误,D项符合题意;

人民公社不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的是“大跃进”而非人民公社,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人民公社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5.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属于成功的探索有(  )

【导学号:

97372057】

A.大炼钢铁,以钢为纲

B.建立一大二公的公社

C.提出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

D.提倡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C [A项反映的是“大跃进”,B项是指人民公社化运动,D项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都体现出“左”倾错误,都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均可排除。

1960年,提出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C项属于成功的探索,故选C项。

6.从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两年半的时间里,在我国共有2600多万城镇人口被搞精简回乡或下乡,其中包括近2000万职工。

其直接因素是(  )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结果

B.国民经济政策调整的结果

C.“二五”计划建设的需要

D.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果

B [1961年,实行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精简职工、城镇人口和压缩建设规模,充实了农村劳动力,故B项正确;

A项不是造成材料现象的直接因素,排除;

材料时间是“1961年5月”,第二个五年计划是从1958~1962年,故C项错误;

知青上山下乡当时尚未大规模开展,排除。

7.1964~1978年,国家在川、贵、云、陕、甘、宁、青等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沿海一些工业企业也搬迁到西部和西北地区,这就是“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旨在(  )

A.改变工业布局不够合理的状况

B.发展内地经济以推动均衡发展

C.加强备战应对严峻的国际局势

D.拉动内需以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C [材料提及“三线建设”涉及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等建设,注重国防工业建设,联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际形势,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处于敌对状态,在这种国际形势下,加紧“三线建设”为的是国防安全的需要,故C项正确;

A、B两项为其意义和作用,排除;

此时中国不存在国民经济的恢复,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8.厉以宁说,1929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分界线。

两个“分界线”的共同含义是(  )

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重振了经济

B.经济体制更加包容、合理,更有张力和活力

C.发展了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解放了生产力

D.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稳定了市场秩序

B [1929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其原因在于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因此二者都强调经济体制更加包容、合理,更有张力和活力,故B项正确;

A项从属于B项;

C、D两项与二者最突出的特点不符,排除。

9.1984年,是中国改革的小高潮年。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97372058】

A.高级合作社在全国推行开来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施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上海和深圳相继设立证券交易所

C [A项是指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时期,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施,1990年至1991年上海和深圳相继设立证券交易所,A、B、D三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故C项正确。

10.这是一个骚动而热烈的年份,被称为中国公司元年。

“我们都下海吧”,所有的年轻或不太年轻的人们都在用这样的词汇互相试探和鼓励。

上述“中国公司元年”最可能是(  )

A.1980年  B.1984年

C.1987年D.1993年

B [从材料中“中国公司元年”“我们都下海吧”可以分析出中国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从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所以答案选B项。

11.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

“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

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

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

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

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

C.“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

D.“摸出规律”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特征上讲,经济特区是我国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吸引外部资金、特别是外国资金进行开发建设的特殊经济区域;

从功能上讲,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

1980年,经济特区是指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故A项错误;

B项错在“高度自治权”;

C项不符合题干时间,上海浦东于1990年开放。

12.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

……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一评价是指(  )

A.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C.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1984年中国开放了沿海14个港口城市,B项符合题意。

13.“这个东西禁是禁不了,要从地球上抹掉也不可能,因为农村有好几亿剩余劳动力要找出路”。

在农业改革进程中,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这个东西”是指(  )

A.国有全民企业B.民营企业

C.乡镇企业D.包产到户

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乡镇企业属于农业改革,就地在农村转移劳动力,起到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C项符合题意;

A项不属于农业改革,不符合题意,排除;

B项也不属于农业改革,不符合题意,排除;

包产到户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无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4.林岗《超大规模国家的近代化》一文说:

“中国近代化的故事很可能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挣扎和崩溃;

第二章是主权重建;

第三章是城市经济;

第四章是自由民主的法制程序。

”他认为,现在中国正处于城市经济。

根据这一观点,对应文中第三章开始的年代应该是(  )

A.1911年B.1949年

C.1978年D.1999年

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章城市经济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而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C项符合题意。

15.1999年国务院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调整粮食收购价格、范围,又于第二年进一步扩大退出国家保护价收购粮食品种的范围、拓宽粮食收购渠道。

这些政策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

B.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C.国有企业自主权的扩大

D.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

A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1999年国务院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顺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的,故选A项;

材料信息与产业结构无关,故排除B项;

材料与国企改革无关,故排除C项;

D项是计划经济的做法,排除。

16.服饰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载体,能展现时代特有的风貌。

下列四幅图片中的服饰,按其流行时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导学号:

97372059】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D.①③②④

D [①是清朝的服饰,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服饰,③是民国时期的服饰,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服饰,其正确顺序应是①③②④,故选D项。

17.1918年某杂志记载:

“我前岁在北京过年,刚过新年,又过旧年,看见贺年的人,有的鞠躬,有的拜跪,有的脱帽,有的作揖,有的在门首悬挂国旗,有的张贴春联。

”对这则材料中的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对传统习俗产生了冲击

B.社会习俗的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C.新旧杂陈是该时期社会习俗的特点

D.新的社会风尚成为社会主流

D [由“鞠躬”、“脱帽”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对传统习俗产生了冲击,故A项正确;

由“有的鞠躬,有的拜跪,有的脱帽,有的作揖,有的在门首悬挂国旗,有的张贴春联”可以得出B、C两项正确;

由材料可知社会风尚是新旧杂陈的,新风尚还不是主流,故选D项。

18.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迁。

下列史实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建成 ②中国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③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④中国人开始自办有线电报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

C.①④②③D.④①②③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5年,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建成;

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1922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1877年,中国人开始自办有线电报。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的排序是①④②③,故选C项。

19.由于满族妇女不缠足,清政府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