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的图形放大和缩小。
2、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相成相应的操作技能。
[教学重、难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形成相应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1、认识图形的放大
(1)教师在电脑上演示把一幅画放大的过程,学生观察。
(2)提问:
观察这前、后两幅画,你发现了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说明:
像这样就是图形的放大。
(板书:
图形的'
放大)
2、认识图形的缩小
(1)教师同样在电脑上演示把一幅画缩小,学生观察。
这次你又发现了什么?
像这样就是图形的缩小。
缩小)
3、揭题:
那么在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研究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规律(例1)
1、探究图形放大的规律
(1)出示第一幅画的长与宽(长8厘米,宽5厘米),第二幅画的长与宽(长16厘米,宽10厘米)。
这是放大前、后两幅图,仔细观察这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
宽宥什么关系呢?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
(3)教师说明:
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
1,就是把原来长方形按2:
1的比放大。
(同时板书:
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
1的比放大)
(4)追问:
2:
1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进一步突出:
是放大后的边长与放大前相应边长的比)
(5)教师指出:
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那么它的相应的边长的比都应该是相同的。
2、探究图形缩小的规律。
(1)出示问题:
如果把第一幅画按1:
2缩小,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各是多少厘米?
先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理解1:
2这个比的?
然后再回答后两个问题。
(进一步强调:
1:
2是指缩小后图形的边长与缩小前相应边长的比)
(2)教师指出:
图形的缩小,同样相应边长的比都应该是相同的。
3、练习(练习九第1题)
(1)出示题目,学生观察并读题。
(2)学生完成第1个填空。
学生独立填写,然后反馈,说说这个比是怎么思考出的?
(3)学生完成第2个填空
先独立填写,再交流。
同样说说这个比是怎么找出来的?
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
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4)引导学生反思:
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比是怎么找的?
在写这个比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三、画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例2)
1、出示题目。
(1)学生读题
3:
1这个比是什么意思?
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几格?
(3)学生独立画出放大后的长方形,然后核对。
(4)引导思考:
你能按1:
2的比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吗?
想一想你准备怎么画?
(5)学生独立画,然后交流:
说说缩小后的图形的长、宽各是几格?
是怎么得到的?
2、观察:
请学生观察上面画出的3个图形,说说有什么发现?
3、教师小结:
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大小变了,但形状没有变;
而且各条边长度的变化都符合指定的比。
四、完成试一试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
2、学生独立画。
3、反馈交流:
你是怎样画缩小的三角形的?
4、量一量:
三角形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
5、教师小结:
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每条边的变化都符合指定的比。
五、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说说画图形时是怎么思考的?
2、练习九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交流。
先让学生说说放大后的正方形、缩小后的长方形各是怎样的规格,再引导学生思考:
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关键是什么?
六、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第2篇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P56—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
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难点:
联系实际,建立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
【教学准备】
方格纸、直尺、铅笔、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问:
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
请你们在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平面图形;
2、请学生再在同一张方格纸上画一个它(刚才画的平面图形)的放大或者缩小图;
3、展示学生杰作;
4、揭示课题。
图形的放大或者缩小有什么特点,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出示课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
在课堂上尽量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探究。
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做一回知识的发现者,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
二、师生互动、得出规律
1、课件出示一张照片,先不规律的放大,问学生有什么变化?
2、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画法及教师课件的演示,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1:
图1与原图相比,只是长变了,宽没有变,图中的人变得又矮又胖。
生2:
图2与原图相比,只是宽变了,长没有变,图中的人变得又高又瘦。
生3:
图3与原图相比,长和宽都变大了,但形状没变。
师:
长和宽都变大了,但形状不变,这种现象在数学中称之为放大。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现实生活中图形的放大与数学领域中图形的放大有很大的区别。
因此,在原图的基础上出示了三幅变大后的图,分别是长变宽不变、宽变长不变、长和宽都按一定的比变化,提出“和原图相比你觉得有什么变化?
”很自然地从我们生活中通常所说的“放大”过渡到数学中图形的放大,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并结合平面图形的特点展开比较,揭示图形放大的数学本质,初步感悟图形缩放的基本特征:
大小变化而形状不变。
三、尝试练习、加深理解
1、理解含义,操作实践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下面请看大屏幕,这是一个什么图形?
如果我们要按2:
1来放大这个图形。
请大家想一想:
①、这个“2:
1”是什么意思,你又是怎么理解“2:
1”的`?
②、“2:
1”就是表示把一个图形放大到原来的2倍。
请大家想一想,应该怎样来画呢?
③、回答得非常好,那就请同学们来帮助老师把这个正方形在方格纸上按2:
1放大。
展示学生作业,请学生在实物台上边演示边说说作图理由,课件演示作图过程。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图形放大的数学含义,借助迁移,对于图形的放大或多或少形成了自己的认识。
因此,利用屏幕中的一个正方形较图,放手让学生根据自身对图形放大的理解对原图进行操作,指名学生上实物展台操作后教师计算机演示,帮助学生检验对图形放大的理解是否正确。
再通过屏幕中的两幅图:
原图、放大后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仔细观察屏幕上的每个正方形的长和宽,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的各部分按指定的比发生变化,而且这个比是不变的;
变化前后的图形大小变了,但形状不变,加深学生对图形放大的理解,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2、尝试练习,加深理解
同学们画得真棒,如果我们把这个正方形换成长方形或三个形,你们有信心完成吗?
(屏幕出示长方形和三角形)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在实物台上边演示边说说作图理由,课件演示作图过程。
学生已经掌握了根据指定的比将一个正方形放大的操作技能,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将操作的对象从正方形拓展到其他平面图形,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画法。
在交流环节中引导学生观察变化后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并与原来的三角形斜边相比较,发现斜边也是按相同的比缩放的,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图形放大的理解。
四、拓展应用、完善认知
把图形放大我们已经掌握了,下面我们该研究什么了?
生:
缩小。
对,如果我们要把我们刚才放大后的图形按1:
3画出来,图形会发生什么变化?
“1:
3”你是怎样理解的?
交流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来。
学生在自主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