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形势与政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33021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国际形势与政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当代国际形势与政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当代国际形势与政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当代国际形势与政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当代国际形势与政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国际形势与政治.docx

《当代国际形势与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国际形势与政治.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国际形势与政治.docx

当代国际形势与政治

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命题

一、命题特点

根据大纲的要求,在明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中,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占16%,考试题型有单选、多选和分析题三种。

考虑到新的调整变化,结合近几年考试的实际情况,对这门课的命题特点作以下简要分析。

第一,试题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经济全球化、全球问题、政治格局及政治多极化、时代主题、联合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及中国外交。

单纯考查一个国家国内政治与经济的题目几乎没有。

第二,试题考查内容所涉及的时间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来的,涉及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题目很少,尽管课程的名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中的“当代”是指1945年以来。

这体现了“重心后移”。

第三,试题考查内容涉及的国家,最主要的是中国和美国,苏联、俄罗斯、日本和欧盟也有所涉及。

第四,试题与现实联系十分紧密,批判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倾向相当突出。

第五,2005年以前,命题形式往往以比较若干材料异同的方式出现,政治性比较强,2005年以来全球问题包括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金融危机占有突出的位置。

第六,试题的灵活性和综合性很强,内容往往是跨章节的。

第七,学科交叉与融合。

二、复习建议

第一,要注意把握学科的基本框架体系,形成知识链,以应对综合性的跨章节的题目。

第二,既要全面复习,又要突出重点,特别要注意突出重点。

在单选和多选中,着重形势与政策方面(近1年来的),在分析题中应注意形势与政策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结合。

第三,要关注国际热点问题。

分析题材料的来源甚至考点的选择往往都与国际热点相连(如2005年的乌克兰选举、2007年的中东冲突、美俄关系、伊朗核问题等)。

第四,要注意哲学中比较容易与本学科联系的有关原理。

主要内容:

一、两极格局二、世界多极化三、经济全球化四、区域经济一体化五、综合国力竞争

六、大国关系七、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八、地区热点九、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十、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与作用十一、南北关系十二、南南合作

十三、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十四、构建和谐世界十五、关于外交政策(补充

一,两极格局

(一)世界经济格局

●格局是指各种力量对比与组合的结构、规模和态势。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和国家集团在世界经济领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规模和态势。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是战后世界格局的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阶段;

第三阶段,80年代末期开始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即世界经济多元格局加速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是战后世界格局的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主要措施:

第一,控制IMF和MB,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第二,组建GATT(WTO的前身)。

第三,实施“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提供大量的财力、物力援助,对日本也给予了巨额资金援助;还通过“第四点计划”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

第四,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

三大世界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是协调国际间货币政策、加强货币合作而建立的政府间国际金融机构。

1946年2月建立。

其主要职能是:

对各国汇率政策进行监督;与成员国紧密磋商和协调,促进国际货币合作;向成员国提供贷款

世界银行(WB)

又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是一个政府间的金融机构。

主要职能是提供资金、经济与技术援助,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以促进其他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首要任务是保持汇率稳定、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世界银行则重点支持会员国经济发展计划和经济开发。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和世界贸易组织(WTO)。

1948年1月1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生效。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制定多边贸易规则并为各缔约方普遍接受;主持全球多边贸易谈判,使各国关税大幅度下降;为各国在经济贸易提供了谈判和合作的场所;为调解国际经济贸易纠纷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IMF、WB、WTO三大组织总体上是发达国家利益的“代言人”,是为西方国家保驾护航的工具。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阶段;

美国丧失了经济霸主地位。

西欧联合自强,日本实力跃升,成为两个新兴的世界经济中心。

苏联实力增强。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上升。

第三阶段,80年代末期开始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即世界经济多元格局加速发展的阶段。

世界经济的三大区域集团主要是指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营造四种外部环境(2004年):

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

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

2009年:

政治上更有影响力

经济上更有竞争力

形象上更有亲和力

道义上更有感召力

⏹未来十年,中国将经历一个实力增长的黄金期,也是内部各种深层次矛盾最为突出、发展环境日益复杂的时期,内部治理面临严峻挑战。

实力和问题的并存意味着中国是一个双重特性的国家。

三个压力——不断上升,资源密集发展模式——需要转变(资源,能源,环境)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四位一体”的理论阐述

■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富强

■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民主

■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明

■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

(二)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各种力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规模和态势。

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制的建立到90年代初两极格局的终结,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在雅尔塔体制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两极政治格局

雅尔塔体制是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主要通过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和同年7月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

雅尔塔体制是美、英、苏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战后世界秩序重新作出的安排,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

雅尔塔体制改变了欧洲在世界政治中的中心地位,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

雅尔塔体制的历史作用:

积极作用:

缓和了矛盾,加强了团结,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

对保障欧洲与世界的和平、避免世界战争的爆发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联合国的建立也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消极作用:

首先,它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和大国主义。

大国无视弱小国家的主权,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处理国际事务,使中国、南斯拉夫、波兰等国的主权和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其次,它重新划分国界、分裂国家,各自形成了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给世界局势的不稳定埋下了伏笔。

第三,雅尔塔体制造成了军事上的两极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紧张局势和世界大战危险的根源。

雅尔塔体制框架下,传统的欧洲强国被削弱,霸权地位和政治中心转移到了新崛起的强国手中,并逐步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

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关系:

雅尔塔体制是建立两极格局的前提和基础。

冷战是两极格局的重要内容(冷战1947年已开始,但两极格局尚未建立)。

1989年12月冷战结束,但两极格局的崩溃已苏联解体为标志。

两极世界政治格局主要表现为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间的冷战

美国措施: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要求国会拨款4亿美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以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标志着美苏两国战时同盟关系的最终破裂,“冷战”局面开始。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和实施,为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建立了经济纽带;同时援助了日本。

军事上,美日签署了“美日安保条约”;1949年4月,美、英、法、意等12国的外长聚会华盛顿,正式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

公约规定实行军事上的“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的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1949年10月,杜鲁门了“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即“第四点计划”。

苏联措施:

在政治上,欧洲的社会主义力量进行了大联合。

1947年9月,在波兰举行苏、波、捷、匈、罗、保、南、意、法九国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建立了“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上,“经互会”的成立形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纽带,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正式形成。

1950年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结成政治军事同盟。

1955年4月,在联邦德国加入西方军事集团后,苏联同阿、保、匈、波、罗、捷、东德的代表在华沙举行会议,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华沙条约组织由此诞生。

华约的问世,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最终形成。

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

西方国家害怕、敌视并千方百计扼杀社会主义国家和蓬勃兴起的世界革命运动,而美国又借此机会谋求世界霸权。

两极格局的特点:

两大阵营形成后,美苏矛盾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两极格局的力量组合状态是,以美苏为首,东西方对立,政治上冷战,经济上封锁、禁运与反封锁、反禁运,军事上遏制、对立和局部战争,意识形态上针锋相对。

第二阶段:

两极格局逐渐向多极化方向发展(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

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40年代末的“苏南冲突”、1956年的“波匈事件”、1968年的侵捷事件,都是上述矛盾激化的表现。

特别是从50年代后期起,由于苏联在国家主权、意识形态、经济关系、边界问题、军事领域等方面对中国施加种种压力,导致中苏关系的严重破裂,这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欧共体的建立、法国“戴高乐主义”、联邦德国“新东方政策”的出现,以及美、日、欧之间政治、经济摩擦的增多,都显示出西方阵营并非铁板一块,它们之间的矛盾开始上升,西方阵营出现分化。

(《洛美协定》是欧共体与非、加、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与1975年、1979年、1984年、1989年的南北合作协定)

第三世界的崛起:

第三世界崛起的三个标志:

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

第三阶段:

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两极格局逐渐解体

随着双方力量消长的变化,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经历了苏赶美保、苏攻美守、互有攻守、苏退美进四个阶段。

1989年冷战结束,1991年12月25日,两极格局随着苏联的解体而解体。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种力量都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多极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表现:

●欧盟和欧洲大国独立自主倾向继续发展。

●亚欧首脑会议的召开(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

●1999年6月,拉美32个国家和欧盟15国举行首脑峰会,共同推进多极化。

●中俄战略协作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2005年8月18日—25日的军事演习)。

●大国伙伴关系的发展

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的原因:

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但已力不从心;其他力量中心难以接受或坚决反对;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有利于多极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使构筑单极世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世界政治多极化的意义

建立一个多极世界,符合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与利益;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

多极化格局在曲折中发展的原因:

第一、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

第二、世界上冷战思维的继续、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民族分裂和宗教纠纷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