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语文新高考版晨读晚练习试题第15天解析版Word下载.docx
《备战语文新高考版晨读晚练习试题第15天解析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语文新高考版晨读晚练习试题第15天解析版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②返回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封他做了上卿。
③归还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如果十五座城不能归入赵国,请允许我把宝玉完好的归还给赵国。
④归属,归依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赤壁之战》)——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附到他那里。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没有这样的人,我又和谁在一起呢?
⑤归到一处,汇聚
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赤壁之战》)
——各位英雄豪杰都仰慕他,好像江河汇聚到大海一样。
【成语助记】
之子于归:
“之子”:
之,这;
子,古代兼指儿女,在这里专指女性;
“于归”:
古代指女子出嫁。
于,虚词,无实义;
归,表示出嫁。
其他如:
归心似箭反璞归真殊途同归物归原主解甲归田完璧归赵宾至如归铩羽而归众望所归
国
古代的“国”本义是“国都、首都”的意思。
“国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国家”的意义,并成为后来的主要意义。
【示例】
名词
①国家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论积贮疏》)——如果不幸出现方圆两三千里的旱灾,国家用什么来救济他们?
②诸侯国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毛病出在贿赂秦国上。
③国都,京城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远离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满眼萧条,感伤到了极点而悲愤的情绪。
④地区,地域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硕鼠》)——我发誓要离开你,去到那欢乐的地方。
⑤国事
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倾国倾城:
原指因女色而亡国。
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
安邦定国国破家亡国泰民安经国之才共商国是
【名篇名句背一背】
补写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
而“_____________”一句则写出了城内兵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气势。
(2)《出师表》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一词相呼应的句子是:
___,___。
(3)《三峡》中描写泉水瀑布的句子是:
(4)《岳阳楼记》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5)《桂枝香·
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把目光投射到江天一色的远景,描写景物动静结合,凸显“画图难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表明军民收复失地决心坚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江城子·
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青玉案·
元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元宵之夜焰火乍放后缤纷如落雨的美丽景象。
(9)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描写山西村中古老风俗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0)《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人生中有超过对生命的热爱,有超过对死亡厌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3)悬泉瀑布飞漱其间(4)浮光跃金静影沉璧(5)彩舟云淡星河鹭起(6)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7)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8)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9)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10)(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时新素材读一读】
有个体意识,也要有全局观念
人民日报评论员
在今日中国的现实语境下谈全局观念,很容易招来拍砖乃至讥笑。
一个传统上如此重视集体归属感的群体,又刚从“狠斗私字一闪念”的年代走出来不远,很多人还沉浸在对“无我”的反思之中。
追求个性的张扬,强调多元与多样,思想的松绑,仿佛才刚刚开始。
有什么必要在肯定个体意识的同时,强调全局观念的“也要”?
这正是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所在。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哪种观念像个体意识与利益诉求一样,如此席卷人心。
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到“我的地盘我做主”,从“言利未必非君子”到“无利不起早”,个人利益已经成为很多人处理社会关系的出发点。
或含蓄或直白,或温和或激烈,对个体的强调,迅速在社会价值谱系中全线展开。
观念的演进,源自奔流的实践。
个体意识勃兴的背后,是告别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进程。
明确的权利主体和利益边界,是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
“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也正是因为对个体利益的尊重,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才赢得了亿万人发自内心的推动。
只有集体没有个体的时代一去不返。
然而,“全局”从来不会因为对“个体”的强调就不复存在。
辩证法的伟大在于,它永远提醒我们认识到问题的另一面。
垃圾焚烧厂建在你这里不行,建在我这里也不行,但它总要建在一个地方,否则必然是垃圾围城;
修桥修路修车站,拆你的房子不行,动我的奶酪不许,但它不可能修在空中,除非大家都不过桥不走路不出远门。
一边抱怨雾霾遮天,一边不愿安步当车节能减排;
一面痛骂就医难买房贵,一面又都想挂专家号住豪宅,这样的“通吃心态”,不止是在初级阶段的中国行不通,在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任何地方,恐怕也都会碰壁。
一切都让个人听命于集体,强调个人为“全局”无条件牺牲确属苛求;
但“我满足了,才是公平,我满意了,才叫正义”,肯定也非理性。
如果每个人都想着一己之私的最大化,完全以自身的感受衡量社会进步,“各私其私,绝无国民同体之概念”,不仅难以发育出良好的社会,也难以长久维持个体的利益。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利益多元的时代。
如果我们承认权利和利益的多元多样,欢呼由此带来的文明进步,那么也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
不同的利益都要尊重,个体与整体必须协调。
近年来,无论是地铁禁食的争议,小区文明养犬的讨论,还是公共场所禁烟引发的热议,一系列公共事件无不提醒我们,个体行为并非是可以肆意奔突的河流,权利是有边界的。
正如谚语所说,你挥舞拳头的权利止于我的鼻尖。
懂得不同主体的妥协沟通,才能形成多元共存的利益格局。
社会的发展,将个体的尊严和福利推上了空前的高度,但也要看到,超乎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的个人主张,可能成为国家之痛。
对“从摇篮到坟墓”高福利制度的过度追求,让欧洲国家掉入高成本、高税收的陷阱,社会危机由此而生。
同样地,在中国进入快速城镇化的当下,要求取消所有城乡差别,在教育、医疗、户籍制度等方面实现绝对的均等化,不仅是脱离历史的,也是超越时代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以后,传统的权利概念经历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即绝对的、排他的权利须受到某种限制,以服从公共利益的需要。
这个过程也是作为个体的公民重新进入社会的过程,是意识到权利之上还有社会责任的过程。
无视他人权利和社会整体利益,脱离时代的语境,抽象的权利只能在现实中逐渐风干。
不要总让“个体”与“全局”彼此排斥、互相追尾,不要总将对“全局”的考量,放在“个体”的对立面上。
标签盛行的地方,理性容易枯萎;
思维陷入绝对时,真理即成谬误。
如果说,个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只是公民意识成熟的第一步,那么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还需要每一个人更多秉持目光四射的全局观念,更多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
晚练篇
【经典小题练一练】
一、语言表达运用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曾点言志,没有说治国平天下的想法,却只提沐浴吹风歌咏,似有不学无术(甲)之嫌,而孔子居然还对他的话表示赞许,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而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可见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心理。
那么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
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补并非中国文化两千多年来发展的結果,而是人性的使然。
因此儒道两家在作为一种学术流派产生之始,甚至①,就开始了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带着这个假设,我们再来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说的“治国爱民”这些话了。
而庄子虽然总是批评儒家,但也同意“德无不容,任也;
道无不理,义也。
"
(乙)如果老庄真如他们所说的完全弃尘绝世,就应该像《论语》里提到的几位隐士——接舆、长沮、桀溺等——(丙)连姓名都不留,更不用谈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了。
可见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社会责任感这一方面,他们
同源异流是儒道互补德根本特征,只不过孔孟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和文明秩序德发展,老庄关怀的是人类生命与心性的和谐与自然。
他们都重视人性和社会问题,只是朝着不同的学术方向发展。
但无论二者的差异多么大,却能彼此依存,形成互补,本同末异,殊途同归。
(丁)
1.下面对原文的几处说明,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处“不学无术”的使用欠妥,这里不应该评价曾点“没有学问和本领”,改为“胸无大志”更合文意。
B.乙处标点使用错误,此处属句中的引用,句号应放在引号的外面。
C.丙处的破折号使用正确,两个破折号表示插入解释说明,作用和括号的作用类似。
D.丁处前面的句子是病句,病因是“本同末异”和“殊途同归”矛盾,应删掉一个。
2.根据上下文,补写两处画线处的内容,使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论证方式:
首先做出某个假设,然后推理出其与定理、事理或己知条件矛盾,从而证明假设不成立,以此得出与假设相反的结论。
试分析第2段所用的反证法的推理思路。
【答案】1.A
2.
(1)在产生之前
(2)与孔孟是一样的
3.假如老庄真的弃尘绝世成立。
那么他们就应像接舆、长沮、桀溺等几位隐士一样,不留姓名,不谈著书立说、设帐授徒。
但事实上老庄与孔孟一样行“入世之事”,这与己知事实矛盾。
所以,老庄真的弃尘绝世这个假如不成立。
【解析】
1.A项,“这里不应该评价曾点‘没有学问和本领’改为‘胸无大志’更合文意”错,因为根据前句“曾点言志,没有说治国平天下的想法,却只提沐浴吹风歌咏”分析,此处是说曾点有关“言志”的回答给人感觉他没有学问,而“不学无术”的意思正是指没有学问。
所以,甲处“不学无术”的使用妥当,不能用“胸无大志”替换。
“胸无大志”的意思是心里没有远大志向。
但是曾点说的“沐浴吹风歌咏”恰是有大志、治理得好的表现。
故选A。
2.第一空,根据前面的句子“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心理”分析,此处是说儒道两家思想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早就存在。
哉根据前句“儒道两家在作为一种学术流派产生之始”和本句中的“甚至”一词,可知前后两句间是递进关系,内容上说的是儒道两家思想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在学术流派产生之始,更是儒道两家思想“在产生之前”就有了相互的影响、补充。
所以,此处补写“在产生之前”。
第二空,根据第一节中“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心理”可知,孔孟的儒家思想主要体现在有入世之心,但是其思想中也有道家出世的心理,这与文中说“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相同,尤其是在社会责任感这一方面,孔孟和老庄都是一样的。
所以,此处应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