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蟾《道法九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31327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玉蟾《道法九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白玉蟾《道法九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白玉蟾《道法九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白玉蟾《道法九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白玉蟾《道法九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玉蟾《道法九要》.docx

《白玉蟾《道法九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玉蟾《道法九要》.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白玉蟾《道法九要》.docx

白玉蟾《道法九要》

白玉蟾《道法九要》

白玉蟾《道法九要》(2011-10-1114:

48:

18)转载标签:

文化

分类:

道家修炼

《道法九要》

琼琯先生白玉蟾编

三教异门,源同一也。

夫老氏之教者,清静为真宗,长生为大道,悟至於象帝之先,达之於混元之始,不可得而名,强目曰道。

自一化生,出法度人。

法也者,可以盗天地之机,穷鬼神之理,可以助国安民,济生度死,本出乎道。

道不可离法,法不可离道,道法相符,可以济世。

近世学法之士,不究道源,只参符咒。

兹不得已,略述九事,编成一帙,名曰《九要》,以警学道之士,证入玄妙之门,不堕昏迷之路,人人得道,个个成真,岂不美歟!

琼山道人白玉蟾序。

立身第一

学道之士,当先立身。

自愧得生人道,每日焚香,稽首皈依太上大道三宝。

首陈以往之愆,祈请自新之右。

披阅经典,广览玄文,屏除害人损物之心,克务好生济人之念,孜孜向善,事事求真,精严香火,孝顺父母,恭敬尊长,动止端庄,威仪整肃,勿生邪淫妄想,勿游花衢柳陌,勿临诛戮之场,勿亲尸秽之地。

清静身心,远离恶党。

始宜寻师访道,请问高人。

此乃初真之士,当依此道行之。

求师第二

学道之士,须是得遇作家,方可明真悟道;得遇真师,方可皈向,传道受法。

须是日前揣度其师,委有妙理,源流清切,然后亲近,日积月深,恭敬信向。

次宜具状齎香,盟天誓地,砍血饮丹,传授道书隐诀,秘法玄文,佩奉修持。

虽得其传,不可便弃,常侍师门,参随左右,求请口诀玄奥,庶无疑难,自然行之有灵。

尝闻高古祖师徒弟皈向者,纷纷然甚众。

师按察徒弟之心中,有心行不中者不与之,不尽诚者不与之,五逆者不与之,及有疾者不与之,吏曹狱卒、始勤终怠者亦不与之。

中有徒弟,若与师心契合,气味相投,随机应化,得度者当以愧心对之。

忽遇师门试探弟子,难以难事,相付勾干,或中间不从所求,弟子且莫私起怒心。

若生怨恨以貽咎,师之愆,阴过阳报,毫分无失。

所得法中神明将吏,亦不辅助。

岂不闻汉张良事黄石公,三进圮桥之履,公见诚心,乃传素书,后为君师。

若求师者,当究是理。

道法之师,始终心意如一,弟子始终亦如一,进道自然无魔。

所谓弟子求师易,师求弟子难,诚哉是言也。

守分第三

人生天地之间,衣食自然分定,诚宜守之,常生惭愧之心,勿起贪恋之想,富者自富,贫者自贫,都缘夙世根基,不得心怀嫉妒。

学道惟一温饱足矣。

若不守分外求,则祸患必至。

所谓颜子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者,贤人也。

学道人若外取他求,则反招殃惑也。

道不成而法不应。

若依此修行,法在其中矣。

持戒第四

夫行持者,行之以道法,持之以禁戒。

明其二字端的,方可以行持。

先学受戒持斋,神明自然辅佐。

萨真人云:

道法于身不等閒,思量戒行彻心寒。

千载铁树开花易,一入酆都出世难。

岂不闻真人烧狞神庙,其神暗随左右,经一十二载,真人未尝有纤毫犯戒,其神皈降为辅将。

真人若一犯戒,其神报仇必矣。

今人岂可不持戒,更当布德施仁,济贫救苦。

昔旌阳许真君,一困者为患,其家抱状投之於君,君闻得疾之因,乃缘贫乏不得志而已。

真君以钱封之于符牒,祝曰:

此符付患者开之。

回家,患者开牒得钱,以周其急,其患顿愈。

济贫佈施则积阴德,行符之人则建功,皆出於无心,不可著相。

著相为之,则不是矣。

若功成果满,升举可期矣。

明道第五

夫道者,入圣超凡,福资九祖,逍遥无碍之乡,逸乐有玄之境,聚则成形,散则为风,三清共论,玉帝同谈,不属五行,超离三界,此乃证虚无之妙道。

欲登此道,先修人道,去除妄想,灭尽六识,明立玄牝根基,须分阴符阳火,如鸡抱卵,出有入无,功成行满,身外有身,仙丹妙宝,随意自取,玉室金楼,随心自化,呼风叱雨,坐役鬼神,嘘气可以治病,点石可以为金,不与凡同,奉膺天詔,证果真仙矣。

行法第六

夫法者,洞晓阴阳造化,明达鬼神机关,呼风召雷,祈晴请雨,行符咒水,治病驱邪,积行累功,与道合真,超凡入圣。

必先明心知理,了了分明,不在狐疑。

欲祈晴救旱,先择龙潭江海、碧壑深渊,云龙出没之地,依法书篆,铁札投之。

如不应,方动法部雷神,择日限时,登坛发用。

祈晴之事在乎诚心静念,运动腸神,召起冯夷风部之神,扫除云雾,荡散阴霾,易歉为丰,救民疾苦。

若德合天心,应之随手。

驱邪之道,先立正己之心,毋生妄想,审究真伪。

古云:

若要降魔鬼,先降自己邪。

当以诚心召将而驱之。

若传人不一,闻法避罪逃遁者,差雷神巡歷而诚之。

若遣祟,切不可发送螂都,没后恐有连累,戒之慎之。

若治病之法,宜仔细察其病证,此当给以符水治之。

盖人之气运,于三焦五臟之间,顺则平康,逆则成病。

或嗜欲失节,或心意不足而成邪。

故邪气侵则成病,以我正真之气,涤彼不正之邪,以我之真阳敌彼之阴。

若患者执迷邪道,可方便化之,符水而治之。

救人功满而证仙阶,而为妙果歟!

守一第七

近观行持者,间或不灵、呼召不应者,何故?

初真行法者累验,广学者却不如之,此非法之不应也,缘学者多传广学,反使不能纯一,分散元阳,登坛之际,神不归一,法不灵应。

岂不闻老子云: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灵。

今志於行持者,必当守一法,而自然通天彻地。

不知守玄抱一为最上功夫,但耽於广学,反不能纯一矣。

盖上古祖师,虽有盈箱满筪灵书,留之引导凡愚,开发后学。

不知师心自有致一之妙,不教人见闻,鬼神亦不知其机,用之则有感通。

且法印亦不可多,专以心主一印,治一司,专用一将,仍立坛靖,晨夕香火崇奉,出入威仪,动止恭敬,诚信相孚,自然灵应。

切不可疑惑有无,昧於灵台。

须是先以诚敬守之,必获灵验。

斯为守一之道矣。

济度第八

学道之人,洞明心地,不乐奢华,不嫌贫贱,不著於尘累之乡,不漂於爱河之内,恬淡自然,逍遥无碍,尘世和同。

先当行符治病,济物利人。

此可拔赎沉沦,出离冥趣,先度祖宗,次及五道。

以我之明,觉彼之滞;以我之真,化彼之妄;以我之阳,炼彼之阴;以我之饱,充彼之饥;超升出离,普度无穷,斯为济度矣。

继袭第九

学道之人,得遇明师,传授秘法,修之於身,行之於世,人天敬仰,末学皈依,愧非小事,当知感天地阴阳生育之恩,国王父母劬劳抚养之德,度师传道度法之惠,则天地国王父母师友,不可不敬,稍有违慢,则真道不成,神明不佑。

道法既得於身,道成法应,可择人而付度之,不可断绝道脉。

须是平日揣磨,得其人可以付者付之。

苟非其人,亦不可轻传也,罪有所归。

若得人传授,但依祖师源流,不可增损字诀,忠孝之心相契,切勿生人我之心。

弟子若负师,天地神明,昭然鑑察,毫分无失。

师伪,弟子亦然。

若无人可度,石匣藏於名山福地、海岛龙宫,劫运流行,自然出世。

予感天地父母生化之恩,诸师传道教训之德,将其所得,册成九事,以警后学。

若修身立己,积德累功,上体天心,下利人物,行道成真,超凡入圣。

伏望见闻,咸希观览。

琼山道人白玉蟾述。

玉蟾祖师以大智慧眼,洞悉人在生活中,难免会沾染上某些不良习气,因此要以超凡入圣的道法境界,为人生树立一面清洁明亮的镜子,时时映照自身,及早发现不良习气,用道法的镜子照出这些灰尘,意识到这些不良习气对於个人修持的妨碍,从而摆脱积习,掸开灰尘,毅然自立,做一个奉道而行的英灵丈夫。

因此,这九条戒规,既是谆谆告诫,也是殷切期望。

告诫是针对不良习气的,期望是相信道法的化育,能够帮助人生克服这些不良习气。

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是作为道教徒所应当具有的基本品德这些道理,马马虎虎地讲讲,似乎都很明白,但平心静气地品味品味,却又发现,其中有许多妙趣,是原来未曾体会到的。

所谓“得生人道”,是说在天地万物之间,在万物大化之中,“我”生成为一个人。

生成为一个人,是很自然的事,许多人都在有意无意之间,将这件事当作理所当然地发生的,玉蟾祖师为什么要说“自愧”呢?

又有什么东西,是应当自觉惭愧的呢?

这里面的妙趣就在於,作为一个与草木鸟兽不同的人,应该具有“我是一个人”的自觉意识。

有了这样的自觉意识,按照作为一个人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不象草木那样无情,不象鸟兽那样一切行为都任凭本能,那么,体会做人的道理就渐渐真切了,明白只有人才具有分辨善恶和是非的能力,因而要珍重这种能力,择善而行,远离诸恶。

所谓“自愧”,说的就是时时保持这种自觉意识,时常想想作为一个人应该符合的要求。

按照这样的自觉意识和要求,人才会有向上之心。

皈依道经师“三宝”,是向上之心在人生中的表现,是意识自觉被唤醒之后的一种人生选择。

既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必然会反省自己过去的行为,让迁善向上的意愿更加明晰起来。

有了这样的意愿,贝y好生济人、事事求真、孝顺父母、恭敬师长等品德,就在我们的内心里生根,成为道德自律,而不是外在的强制性的他律。

第二条讲传道弘法的师徒之谊。

将玉蟾祖师的说法展开来理解,是说人之成其为人,既包含肉体生命,也包含精神生命。

肉体生命稟之于父母,从远处说,是由天地化育而生成的,从近处说,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所以应当珍重爱惜;精神生命则由社会的文明铸造而成,从大处说,是人类文明的恩惠,从小处说,是师资渊源的传承,所以也应当珍重爱惜。

南宗的道法,是人类文明的形式之一,也是陶铸精神生命的师资渊源之一,所以得传南宗道法的弟子,应当尊师重道。

尊师与重道,表面上看有些不同,尊师是敬重某个人,重道是崇尚这种信仰和教理,但从最根本的地方讲,它们是一回事,对於为师者之所以应当尊敬,是因为他将传道,丰富弟子的精神生命,而不是因为他处在为师的身份地位上。

正是根据这样的道理,玉蟾祖师告诫说,希望传授道法的弟子,“须是日前揣度其师”,也就是提前考察并且选择老师。

相信并且证

实他确实可以传道,然后“恭敬信向”矢志不移地向他学习。

反过来说,已经得传道法的为师者,应当感谢社会文明尤其是歷代道门宗师的恩惠,是他们陶铸成自己的精神生命,所以要将传授道法,自觉地当作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选择心性纯正明敏的求道者,传授道家真旨,既不可苟且相合,也不可相互苛求。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玉蟾祖师举证黄石公向张良传授兵法《素书》为例。

黄石公在圮桥上三次将鞋子丢到桥下,张良并不知道他是胸罗万机的异人,但还是一次次地从桥下将鞋子拣回来,黄石公由此试出张良心性纯正,所以传授《素书》,使张良成为汉高祖刘邦的老师,成为楚汉战

争之中汉军的第一谋士。

第三条讲抱著知足常乐的心态,守道不失,不可贪婪外求。

玉蟾祖师举孔子的学生颜回为例。

孔子曾经讚赏颜回说:

“贤

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生活清苦,住在简陋的巷子里,饮食仅足以果腹,但与那些锦衣玉食却又忧心忡忡的人比较起来,颜回常有无穷的快乐。

这样的快乐,是安贫乐道之乐,他的精神世界里有一个道,对清苦生活的一衣一食,常怀感恩的心情,对於世道人生,常抱著达观和欣赏的心态,所以能做到不因物喜,不为己悲。

只要心中有一个道,就不会为自己的遭遇而怨天尤人,不会对他人的富贵闻达心怀嫉妒,从而让自己的心,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开阔,宽容而且自信,从容而且自强。

第四条讲戒律,其最高境界,是“出於无心,不可著相”,也就是将戒规之他律转变成道德自律,使自己的精神在宗教生活中昇华。

南宗的传人,通常要传受两种道法,一是内丹修錬的功法,二是用於祈晴祷雨、祛魅降魔的雷法。

行使这两种功法,都必须首先斋戒,保持自身的洁净,否则,以污秽的身心面对神灵,只能使自己遭到神灵的谴责。

戒即三皈五戒等戒律,是南宗传人日常行为的伦理底线;斋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形斋”,另一种是“心斋”。

“形斋”是在生活方式上有所节制,不接近那些对人的慈善悲悯之心会产生侵扰的事情,从而在心灵深处保持著对於善恶分别的敏感,避免在善

恶分别的问题上麻木不仁。

“心斋”是维护精神健康的修养方法,也是使他律变自律的精神昇华。

这套方法的要领,在於坐忘主静,心中不挂纤毫思虑,虽行持济世利人的道法,但不以功德、恩德自詡,不以功利为目的。

从戒律到自律,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