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302901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浙教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浙教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浙教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浙教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

《浙教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教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

位置关系

相交于南极和北极

相互平行

长短

等长

不等长(赤道最长)

指示的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最大度数值

180°

90°

的确定

本初子午线(格林尼治天文台)

赤道

度数的变化规律

向西向东各180°

从赤道向两极递增至90°

分布规律

无数条,除0°

和180°

外,其余的都有2条

外,其余度数的纬线有2条

划分半球的界线

20°

W、160°

E

赤道(0°

纬线)

3、东半球包括:

∽160°

E和0°

∽20°

W;

西半球:

160°

E∽180°

E和20°

W∽180°

W

北半球:

北纬0°

∽90°

N南半球:

南纬0°

S

4、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30°

30°

∽60°

60°

三、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经纬网(作用:

能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四、地图

1、地图的三要素:

⑴比例尺⑵方向⑶图例与注记

比例尺:

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形式):

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

例尺的类型:

大比例尺

小比例尺

中比例尺

大于或等于10万分之一

小于或等于100万分之一

10万分之一至100万分之一

范围小,描述的内容详细

范围大,描述的内容简单

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

(1)指向标定向法:

用一个指向北的方向标表示北方。

(2)经纬网定向法:

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表示东西方向。

(3)一般的表示方法: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第3节组成地壳的岩石

一、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类型。

类型

成因

特征

常见岩石

岩浆岩

 

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后形成的

有明显的矿物质颗粒和气孔,或柱状结构

花岗岩

玄武岩

沉积岩

是地表的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形成的

有明显层状结构特征或化石(这是区别于其它两种岩石的主要特征)。

有些有明显的砂粒或砾石。

石灰岩

砂岩

(另:

页岩、砾岩)

变质岩

是地壳中已生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

常有片状的结构

大理岩(石灰岩变质形成)

板岩(页岩变质)

三大类岩石直接或间接来源岩浆

二、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花岗岩、玄武岩、砂岩、石灰岩、大理岩

三、岩石的应用:

(1)优质建筑材料;

(2)工艺品材料;

(3)形成各种矿产资源,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原料和能源

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重点内容)

一、证明地壳在不断变动的证据:

1、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2、弯曲的岩层(褶皱)3、断层(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4、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5、火山、地震……

二、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即内力的作用)

三、火山和地震:

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也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火山:

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构成(注意:

能对应图指认)2、火山喷发物:

固态喷发物(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

液态喷发物(熔岩流);

气态喷发物(水蒸气、二氧化硫等)3、火山类型:

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4、火山活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危害):

污染环境。

毁坏交通,破坏房子,引起火灾,埋没农田。

甚至危及人类生命5、火山活动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有利影响:

地热资源、产生丰富的矿产、丰富旅游资源、形成肥沃的土壤。

6、全球火山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一带。

地震:

1、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2、地震的要素:

(能对图指认)

震源

地震的发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km处)

震中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一般受地震影响最大)

震中距

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离

震源深度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

3、世界各地每年发生的地震多达500万余次。

这些地震中绝大部分都是极其轻微的,而可能造成极大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不到20次。

4、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一带。

(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分布相似,主要分布区是基本重合的)

5、减少地震所造成危害的措施:

P103

①发生地震时,在教室等人多的地方:

如果时间许可,要有序地快速地撤离,以免因慌乱发生挤压、踩踏事故。

②在底楼时:

应该迅速跑到室外,到开阔的地带避险。

③在高楼时:

若来不及逃离,可根据你所在的位置迅速作出判断,采用最有效的方法进行避震和自救。

例如,伏而待定,就近选择墙角或坚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闭眼,将书包或提包放在头顶等。

④在室外时:

要远离玻璃幕墙、楼房、电线杆、广告牌、高压线等。

⑤探索地震发生和分布的规律,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⑥建造抗震建筑

6、张衡(东汉时期)---候风地动仪

第五节泥石流

一、特点:

突发性、历时短的特点,经常与山体滑坡和崩塌相伴发生,破坏力巨大。

二、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

P107(重点内容)

①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

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

③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三、泥石流形成的人为原因:

P107

①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会破坏植被。

②在开矿、采石时不合理堆放矿渣、弃土,形成大量的松散堆积土层;

③在修建公路、铁路、水渠以及其他建筑活动中,破坏了山坡表面等。

四、泥石流的危害:

冲毁公路、铁路、水电站等设施,摧毁矿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毁坏房屋建筑。

五、减少泥石流发生和危害的方法与措施:

P109

(1)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

(2)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等,及时搬迁和疏散;

(3)植树造林;

(4)修建工程设施阻挡、调整和疏导泥石流;

(5)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等措施

六、逃生(P108):

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

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

七、植被的作用:

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板块

一、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

1、支持的证据P1112、主要观点和内容:

地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二、海底扩张假说

1、主要观点和内容:

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2、主要证据:

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

3、海底扩张说支持了大陆漂移说,解决了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

三、板块构造学说(重点内容)

1、主要内容:

①全球由6大板块组成。

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②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③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④所以板块交界处多发生火山和地震。

2、6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3、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

板块碰撞:

形成山脉(陆陆碰撞)。

形成海沟、岛岛弧、山脉(洋陆碰撞)

板块张裂:

形成裂谷、海洋、海岭(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4、地球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第七节地形和地形图

一、地形的类型:

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山地

高原

丘陵

平原

盆地

相对高度

较大

海拔

500米以上

200米~500米

200米以下

地形特征

地面起伏大。

坡度较陡,峰峦高耸,沟谷幽深

顶面平坦宽广,起伏小

地表起伏和坡度都较缓,

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很小,一般相对高度小于50米

四周高

中间低

我们舟山的主要地形是丘陵

二、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峰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其中内部很小的封闭曲线表示山顶)

鞍部

两条等高线的凸出部分相对应的地方

峭壁

等高线重叠处

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的地方(可以发育成河流)

洼地(盆地)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降低

三、从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

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等高线较密处为陡坡,等高线较疏处为缓坡)

四、地形都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

1、内力作用使地表起伏加大。

(特点:

影响是阶段性的)。

(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2、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具有缓慢、持久的影响)。

(能量来源于太阳能)

五、外力作用:

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对地形的作用。

外力作用因素:

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

流水-------黄土高原的沟壑、溶洞、平原、三角洲

风---------沙漠、风蚀城堡

冰川-------角峰、冰斗谷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