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983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

答案

第一、二章绪论与阴阳五行答案

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2、证: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

辨证,就是四诊(望、闻、问、节)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4、同病异治:

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5、异病同治:

是指不同的疾病,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

6、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7、阴平阳秘:

是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守,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

8、阴血:

血和阴,均有濡养和宁静的作用,故阴与血合称为“阴血”。

9、阳气:

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功能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

10、阳胜则热:

是指阳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

阳邪致病的性质是实热证。

11、阳胜则阴病:

是指阳邪致病,阳偏胜必然要导致阴伤,故说阳胜则阴病。

12、阴胜则寒:

是指阴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

阴邪致病的性质是寒实证。

13、阴胜则阳病:

是指阴邪致病,阴偏胜必然导致阳衰,故说阴胜则阳病。

14、阳虚则寒:

阳虚是指人体的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阴,则阴相对的偏盛而出现寒象,称“阳虚则寒”。

15、阴虚则热:

阴虚是指人体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阳,则阳相对的偏亢而出现热象,称“阴虚则热”。

16、重阴必阳:

重阴,是指阴寒盛极。

重阴必阳,是阴极生阳,与寒极生热同义。

17、重阳必阴,重阳,是指阳热盛极。

重阳必阴,是阳极生阴,与热极生寒同义。

18、阴损及阳:

是指阴虚至一定程度,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

19、阳损及阴:

是指阳虚至一定程度,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称“阳损及阴”。

20、热者寒之:

热者,是指阳胜则热的实热证患者;寒之,就是用寒凉药治疗。

21、寒者热之:

寒者,是指阴胜则寒的寒实证患者;热之,就是用温热药治疗。

22、阳病治阴:

即用滋阴壮水法,以抑制阳亢火盛。

适用于虚热的治疗。

23、阳病治阳:

即用扶阳益火法,以消退阴盛。

适用于虚寒症的治疗。

24、五行:

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25、五气:

即是风、暑、湿、燥、寒五种自然气候变化。

26、五色:

即是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

27、五志:

是指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变化。

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悲),肾在志为恐。

28、五味:

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

29、五季:

即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

30、五官:

即目、舌、口、鼻、耳五种与五脏相连的感受器。

“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

31、五体:

即筋、脉、肉、皮毛、骨五种形体。

肝在体合筋,心在体合脉,脾在体合肉,肺在体合皮,肾在体合骨。

32、五液:

即泪、汗、涎、涕、唾五种液体。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33、相生:

是指五行相生关系。

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

34、相克:

是指五行相克关系。

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35、相乘:

乘,是指以强凌弱。

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制另一行克制太过。

36、相侮:

侮,在这里是指“反侮”。

五行中相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即反克。

37、制化:

制即克制,化即化生。

五行学说认为,化生和克制是互相为用的,事物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其相对的平衡协调。

这样生克的配合,称为制化。

38、母病及子:

是指疾病的传变,由母脏传及子脏。

如肾病及肝等。

39、子病犯母:

是指疾病的传变,由子脏传及母脏。

如心病及肝等。

40、子盗母气:

即子病犯母。

41、虚则补其母:

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

意思是指母子关系的虚证,可用补其母的方法治疗。

如肝肾阴虚,用滋肾水以养肝木等。

42、实则泻其子:

也是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

意思是指母子关系的实证,可以用泻子的方法治疗。

如心肝火旺,采用泻心法治疗。

43、滋水涵木:

是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或滋补肝肾法。

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以及肝阳上亢之证。

44、益火补土:

是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

又称温肾健脾法。

适用于肾阳虚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45、培土生金:

是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的方法,又称补养脾肺法。

适用于脾胃虚弱而不能养肺之证。

46、金水相生:

是滋养肺肾的方法。

根据“金能生水,水能润金”的道理,用此法治疗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

47、抑木扶土:

是以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

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

调理肝脾法。

适用于木旺乘土,木不疏土之证。

48、培土制水:

是用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药,以治疗水湿聚为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救土利水法,温肾健脾法。

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之证。

49、佐金平木:

是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治法,又称泻肝清肺法。

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因心主火属南方,肾主水属北方,故称泻南补北。

50、泻南补北:

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或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隶之证。

问答题

(一)简答题

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

答:

主要两个方面: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这种相互关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成有机的整体;

(2)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人体受自然界的影响,必然产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的反应。

2、什么是中医学的辨证论治?

答: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全过程。

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3、简述阴阳五行学说的中心思想

答: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孽生、发展和变化着的,五行学说则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物质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由于这种物质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而构成了物质世界。

4、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答:

基本内容有四个:

(1)阴阳对立制约。

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

(2)阴阳互根互用。

阳依存于阴,阴依存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阴阳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为阴阳互根互用。

(3)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之间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故说“消长平衡”。

所谓“消长平衡”,即指阴阳之间的平衡,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维持相对的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前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一般表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

5、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答:

其意是指阴阳相互依存。

阴代表物质,阳代表功能,物质居于体内,所以说“阴在内”,功能表现于外,所以说“阳在外”。

在外的功能(阳),是在内的物质(阴)运动的表现,故说阳为阴之使。

在内的阴是产生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说阴为阳之守。

张景岳说:

“守者守于中,使者运于外”。

6、怎样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答:

“阳病治阴”的阳,是指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执证;治阴,即用滋阴壮水法。

“阴病治阳”中的阴病,是指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治阳,即用扶阳益火法。

7、既然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为什么又说心肺属阳?

答:

因为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每事物中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故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

五腑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肝、脾、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

五脏属阴,是与六腑属阳相对而言,心肺居上属阳,是以脾、肝、肾位于下部属阴相对而言。

8、简述五行的特性。

答:

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

“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引伸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

火曰炎上。

“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特性。

引伸为具有湿热、升腾作用。

土爱“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

引伸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

金曰从革。

“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

引伸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

水曰润下。

“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

引伸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作用。

9、什么叫五行的生克乘侮?

其顺如何?

答:

五行生克乘侮,含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四个方面:

相生:

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的资生作用。

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

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乘:

乘,即以强凌弱。

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

顺序与相克同。

相侮:

侮,有这里是“反侮”,亦称“反克”。

是指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克。

顺序是相克关系的反向。

相生和相克属自然或人体生理正常的现象,相乘和相侮是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相克现象。

10、五行学说在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如何?

答:

(1)用于诊断方面:

由于内脏有病可以反映到体表,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异常变化,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等都归属于五行。

所以,根据五行的归属及其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诊断疾病,推断病情。

(2)用于治疗方面:

一是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各脏之间的关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控制疾病的传变。

二是根据相生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二)论述题

1、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答:

阴阳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结果。

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正气(人体的抗病机能)与邪气(致病因素)两个方面。

病邪有阴邪和阳邪之分,正气包括阴精和阳气两个部分,当邪气侵袭人体,邪正抗争而导致阴阳平衡被打破,出现阴阳偏胜或偏衰的时候,就会发生各种相应的病证。

例如阳邪致病,则是致阳偏盛的实热证。

阳胜的病变又必然损伤人体的阴液。

所以说“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阴邪致病,则导致阴偏盛的寒实证。

阴胜的病变又必然损伤人体的阳气。

所以说“阴胜阳寒”“阴胜则阳病”。

又如阴阳偏衰的病证,人体的阳气虚损,不能制阴,则阴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所以说“阳虚则寒”。

若人体的阴液不足,不能制阳,则出现阳相对偏亢的热象,所以说:

“阴虚则热”。

在阴阳偏衰的病者中,还会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