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语文辽宁卷解析版Word下载.doc
《高考试题语文辽宁卷解析版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试题语文辽宁卷解析版Word下载.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之处,也有与今人不同之处。
世代相去越远,古今人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
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
也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
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
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
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韩超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
思想史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独尊的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
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
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丰富了儒家经学。
经典文句是凝固的。
他的影响会随着时易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使他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是《论语》,这部书不过一万多字,他对后市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
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释的形式来崇高、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
辨明这个事实,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
“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得不是鲁国的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会的儒教。
长久不衰的不只是孔子一家,道家老子也活了两千多年。
道家老子也是一个招牌。
(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一项是
A.《诗经》、《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实上它们只是比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存世的时间更加长久一些罢了。
B.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的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样深切的感受,尽管这个青年可能也有痛苦的遭遇。
C.“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现在,《红楼梦》在青年中的影响则要小得多。
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D项是解释文化影响衰减现象出现的原因。
2.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文化影响衰减”的说法来看,单凭孔子思想自身,影响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
B
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是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
C魏晋隋唐是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了儒教,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D
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论语》可靠的记载了孔子的言行,“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错。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想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样说的。
B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
C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办法,
D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寿,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
B
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中有保守的思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
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
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
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湛冗官二十余年。
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
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
咸淳末,除知安吉州。
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
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
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
“民岂乐为盗哉?
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
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
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
“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
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
大兵至,军其东西门。
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
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
“众散,元帅不杀汝。
”于是众号泣散去。
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
“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
”良淳叱去之。
命家人出避,乃闭阁自经。
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
“侍郎何自苦?
逃之犹可求生。
”良淳叱曰:
“我岂逃生者邪?
”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
“尔辈欲为乱邪?
”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节选自《宋史·
赵良淳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未尝干人荐举
干:
请求
B.初以荫为泰宁主簿
荫:
功绩
C.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
尚:
盛行
D.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
身:
自己。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荫,指因祖先有功劳或官职而受封得官。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3分)
①
民岂乐为盗哉
②
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③
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
④
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⑤
其言恳恳,足以动人
⑥
人皆倒囷以应之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
①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的态度,②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原因的分析,⑥是富人们的反应。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
B.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
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姓树立榜样;
一方面对极为桀骜不驯者绳之以法,习俗因此稍有变化。
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之事频繁发生,他不同意以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以致有人交还了抢掠去的财物。
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
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D项让士兵逃走的是进城的敌兵,不是赵良淳。
7.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赵良淳见吴国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译出大意给2分:
“大言”、“意”、“戍”三处。
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
众人仍守在四周不走,赵良淳太声呼喊说:
“你们想作乱吗?
”众人流着泪出去,他再次上吊而死。
解析:
译出大意给2分;
“环守”、“尔辈”、“投缳”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
①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
(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
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
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
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
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分)
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
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
“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简述理由。
(6分)
同意。
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
“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
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
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
”“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
“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高余冠之岌岌兮,_________________,芳与泽其杂糅兮,________________
。
(屈原《离骚》)
(2)水何澹澹,___________。
树木丛生,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3)噫!
菊之爱,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