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哲学思想的心路历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265342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塑哲学思想的心路历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重塑哲学思想的心路历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重塑哲学思想的心路历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重塑哲学思想的心路历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塑哲学思想的心路历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重塑哲学思想的心路历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塑哲学思想的心路历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塑哲学思想的心路历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80后所受到的教育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那个时候正值改革开放,我们崇尚西方的哲学理念,强调“人定胜天”,“市场经济”,“自由竞争”。

而所有这一切理念和思想都将80后带入一个强调竞争、攀比和不断拼搏的生存环境中。

在学校与同学争,一路拼杀才能读好学校,毕业才能找到好工作;

踏入社会又碰上了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和同事朋友不断攀比房子车子票子。

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80后会不停的为自己设立目标,并且让自己想方设法完成目标:

完成或者超额完成,那就是一种别人眼中的成功;

完不成,那就要想尽办法继续完成,因为谁都不喜欢失败。

很多人在一个一个目标和相互攀比中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体会着别人眼中的成功和失败。

可是人生路上,总有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或者运气不佳,让你完不成某些目标。

而当这种“完不成”变得越来越多的时候,人就会在理想和现实的夹缝中感觉到痛苦。

再加上互联网让沟通和交流更加便利,我们比原来更容易获悉更多“成功人生”典范,在对比中人的痛苦指数瞬间又被放大了N倍。

所以这种状态下的80后没有几个感觉到幸福。

复旦大学的王德峰教授曾经从哲学层面评论过当代中国人的状况,他说:

“随着家族本位社会的解体,我们进入个人本位主义的社会,但这个人主义却没有精神文明的基础,终于沦为物欲的个人,每个人都要实现自己的物欲,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帮助,这叫熟人社会。

贫贱难耐凄凉,富贵不能乐业。

左也不安右也不安。

人生树不起信念来,只有那个非常明确的功利目标,并且把功利目标偷换成人生目标,这叫不仁者,拿孔子这个标准来衡量现在的中国人,太多的中国人都可以被称为不仁者。

“所以自然也就产生不了幸福感。

二、我之前的感悟

为了缓解我自己的焦虑,我曾经读过佛学漫画《烦恼都是自找的》。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也提到,相比其他宗教,佛教可以解决现世烦恼。

所以当时看《烦恼都是自找的》这本书漫画真的让我舒心了很多。

但漫画毕竟是漫画,它只能作为疏导心情的手段,并没有帮我建立起与自己和解的方法。

而且佛教总体来说还是让人放下欲望、淡化感受,这又不太符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毕竟我们更多的接受儒家思想,还是强调个人有所建树的。

后来我在看《大秦帝国》这套书的时候,接触了道教的一些观点,但《道德经》对我来说太过于深刻,我即没那个心境也没那个能力去理解,不过我现在会有意识地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减法,尽量化繁为简,不让自己太累。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又读了《了凡四训》、《保富法》等中国传承思想的书籍,这里面也会透出的一些中国传统人生哲学思想。

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在喜马拉雅上听《钱氏家训》,我真的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钱氏家训》是基于儒家修齐治平的道德理想,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角度出发,为子孙订立的行为规则。

其中在个人篇中就谈到慎独、蓄道德等思想,这些都值得反复听,反复看,时时提醒自己。

有幸听了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讲《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王教授在视频中提到的“中国人和西方人对成功和失败的价值落实点不同”。

中国人的成功或失败的价值落实在我们跟亲人的关系中,也落实在我们跟民族的关系中;

而西方人的成功源于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

中国人强调人与天地、自然的一种和谐共处,是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合一”的一种体现。

我突然觉得这句话特别有道理。

原来我之前一直追求的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价值落实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功和失败的价值落实点是另外一个样子。

王教授又进一步说,中国人永远不会成为西方人,根源在汉语。

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人以语言之家为家(海德格尔)。

“人有语言,于是人有一个世界,大地山川星辰河流万事万物整个宇宙向人呈现,人在语言中。

人类对世界的基本经验,都是在语言中的经验;

人对世界的基本理解,都是在语言中的理解;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所形成的生命情感,也是在语言中形成起来的生命情感;

人所形成的基本态度,也是母语给他的。

所以,只要汉语仍然是中华文化的母语,我们就仍然在中国思想中。

因此我们仍然是中国人。

”这更坚定了我选择中国人成功和失败的价值落实点,因为我一直生活在汉语中呀。

当我决定重新选择以自己和亲人的关系、自己和民族的关系作为成功和失败的价值落实点之后,我就开始真正关注和学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因为中国哲学就是解决人心问题。

三、王阳明心学给我的启示

王德峰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心,有生理的心(heart),也有意识状态的心(mind),但是,人心不绝于此,还有一个超越生理、心理之上的一个层面。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这个心,就是无限的心”。

“人心有无限的一面,也有有限的一面。

人对周遭事物形成经验和知识,这是有限的一面。

人存在的时间是有限的,但人的规划却是无限的,人并不是只生活在当下。

正因于此,我们才必须面临如何安顿无限心的问题(无限的心不能安顿在有限的事物上)“。

“中国哲学的主题——人如何安排好自己这个最难安排的生命,解决的方案围绕着一条,把出世和入世加以统一。

出世方能安顿我们的无限心,心安顿好了再回到这个世界中生活,这叫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入世实践也不是把自己奉献给一个超然的神,奉献给天下。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心体本有,我们没发现它,因为被遮蔽住了。

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学习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心学最核心的三个思想: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一)心即理

《传习录》中有云“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

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

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

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我们做人做事要遵循自己的本心,不要在心外去求一个看不见的“理“或者像西方那样一个超然的神。

本在人心,心正则身修。

一旦接受“心即理“思想,我觉得自己平静了很多,因为不需要再去平衡内心和外部目标、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了。

内外达到了一种平衡。

(二)致良知

前面我们说道,“心体本有,我们没发现它,因为被遮蔽住了。

“于是需要致良知。

”致是什么意思?

这个致不是获得,我们本有,何需要去取它呢?

致也不是创设,不是把良知创立起来。

良知有声音的,致良知就是听良知。

根本的关键处就是听,怕的是你听不到。

有时候受到干扰了,你就听不到。

干扰来自于种种,一种叫私欲,还有一种叫逻辑,理性的逻辑,你很发达也让你听不到。

良知是超越逻辑的,放下你那个逻辑的心,逻辑的头脑,放下你的私欲的对你的支配,你才可能听。

前面提到的“逻辑的心,逻辑的头脑“让我特别有感触,我就属于这种“感性不足,理性有余”的人。

有的时候是不愿意去听自己的内心感受,而时间长了,你会自觉不自觉的直接用理性代替内心真实感受,这就演化为不去面对自己的真心。

所以未来我需要学着真心面对自己,让自己多一些应有的感性,少一些固执的理性。

学着倾听自己的心声。

(三)知行合一

致良知中的致就是听,如何听,知行合一。

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去听到良知。

知和行不能分作二件事,它本不是二件事,它是一件事。

王阳明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所谓知是行之始,这个知是对真理的领会,凡是真理一定是我们心向往之的。

心向往之,这就是行之始。

所谓行是知之诚,这真理你既然心向往之,你就想要跟它融为一体嘛。

如何融为一体?

行。

因为我们向往了,所以我们去行动,行动就是让我们自身跟它们融为一体。

这样我们的生命因此有了意义,有了精彩。

全部这一切都是实践的,而不是理论的。

小的时候我就知道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知行合一”,但只有在我试着学习王阳明心学过程中,我才算慢慢理解其含义。

我之前一直以为“知行合一”里的”知“来源于外部要求的某个天理或要求,因为是外在的,所以有一个理性要求去执行“知”的过程。

而现在来看,如果这个“知”来源于本心和你的心之所向,那去行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所以就不会再有“光说不做”或者“一味学习理论不去实践验证摸索“的问题了。

从我自己来说,我自认为我是个行动力很强的人,但我不是一个无条件执行别人命令的人,我是需要别人告诉我行事理由我理解后再去执行的人。

所以我以后也会尽量和别人说清楚我的行事理由,让别人更能理解我、更容易支持我的决定。

此外,我属于“实践不足的人,未来需要更注重在实践中去验证和理解“知”。

综上所述,三个思想全都源自“心即理”这一心学之基本命题,故王阳明说,“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所以儒家强调“修已以安人”的圣王之道,也就是先生不停强调的“内胜外王”。

至此,我觉得自己也算找到了未来修身立命之方法——王阳明心学,我想我会努力尽量按照先生在上课时推荐的书单来阅读和学习王阳明心学,让自己的心境得到提升。

四、这次疫情的反思

突如其来的的疫情像试金石一样试出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政治体制区别。

中国人比较惜命,当钟南山爷爷说存在人传人可能,张文宏主任说让大家春节在家待着把“病毒憋死”的时候,绝大部分国人都乖乖在原本走亲访友、共享新春佳节的日子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进的在家抗疫。

武汉整整封锁了76天,其他地区也至少严控了30天。

谁都不想在家待着,但我们知道病毒“专治各种不服”,当明确知道风险存在的时候,我们中国人是尽量躲着风险,消除风险,继而恢复正常生活。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人对病毒的态度让我们瞠目结舌,一方面普通民众完全不在乎,狂妄自大到你难以想象。

比如某沙滩采访中,美国学生竟然说出“即使得了新冠病毒也不能阻挡我去参加派对”,“新冠病毒主要针对老年人,对我们这些年轻人没有什么影响,不过是大一号的感冒”。

另一方面,西方政府的鸵鸟政策、群体免疫政策、为了经济发展忽视公民生命权和对本国医疗体系应对抗疫能力的超级自信让国人难以置信。

我觉得这两种应对态度其实体现出两种哲学思维,中国人讲求“天人合一”,所以我们知道要和周边的人事物和谐共处,不能硬碰硬;

但西方强调个人能力,强调对外部世界的征服和改造,这也导致他们对病毒的漠视和极度傲慢,最终坑害了自己。

所以再次让我觉得我们人类应该对世界多一份敬畏,与周边人事物和谐共处。

五、致后半生的自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疫情期间,常常能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确切的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