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笔记.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42615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生理学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病理生理学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病理生理学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病理生理学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病理生理学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生理学笔记.doc

《病理生理学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生理学笔记.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理生理学笔记.doc

病理生理学笔记

病理生理学笔记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

健康的定义: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疾病的定义:

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过程的规律活动。

包括:

①病因;②自稳调节紊乱;③出现症状和体征。

分子病:

DNA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基因病:

由基因本身突变、缺失、或其表达调控障碍引起的疾病。

脑死亡:

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是脑死亡的标准。

基因病:

基因本身突变、缺失或其表达调控障碍。

  

分子病:

由DNA的遗传性变异所引起的,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水肿的定义:

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聚集。

水肿发生于体腔内称为积液。

水肿的发生机制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

毛细血管液体静压声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淋巴回流受阻。

  

(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水钠潴留: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纳增多、引起水钠潴留,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

4.低纳血症的三种情况比较

  

(1)低容量年个低纳血症(低渗性脱水)

  1)概念:

失纳多于失水,血清纳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细胞外液含量减少。

  2)原因与机制:

肾内、肾外丢失大量液体或液体聚集在“第三间隙”

  3)对机体的影响:

易休克;无口渴感;明显失水体征;经肾失纳者,尿纳增多,肾外因素所致者,尿纳减少。

  

(2)高容量性低纳血症(水中毒)

  1)概念:

水摄入过多,潴留体内,血清纳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纳总量正常或增多。

  2)原因与机制:

急性肾功能不全且输液不当。

  3)对机体的影响:

血液稀释;细胞内水肿;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尿量增加,尿比重下降。

  (3)等容量性低纳血症

  1)概念:

血清纳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一般不伴有血容量的明显改变。

  2)原因与机制:

血管升压素(ADH)分泌异常综合症

  3)对机体的影响:

严重者可引起一系列神经中枢系统功能障碍。

5.高纳血症三种情况的比较

  

(1)低容量性高纳血症(高渗性脱水)

  1)概念:

失水多与失纳,血清纳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

  2)原因与机制:

饮水不足,失水过多。

  3)对机体的影响:

口渴;尿少而相对密度高;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转移;严重者可引起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2)高容量性高纳血症

  1)概念:

血容量与血纳均增高。

  2)原因与机制:

盐摄入过多或盐中毒。

  3)对机体的影响:

细胞脱水;严重者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3)等容量性高纳血症

  1)概念:

血纳增高,血容量无明显变化。

  2)原因与机制:

下丘脑病变引起的原发性高纳血症。

  3)对机体的影响:

严重者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低钾血症的原因和机制

  

(1)钾的跨细胞分布异常。

  

(2)钾的摄入不足。

  (3)钾丢失过多,这是缺钾和低钾血症的主要病因,包括经肾失钾、经肾外途径失钾。

高钾血症的原因和机制

  

(1)肾排钾障碍。

  

(2)钾的跨细胞分布异常。

  (3)钾摄入过多。

  (4)假性高钾血症。

低血钾对机体的影响

  

(1)神经-肌肉:

四肢无力,软瘫;呼吸肌麻痹,呼吸障碍;胃肠蠕动减弱。

  

(2)心血管:

心律失常,期前收缩,心动过速,室颤;心电图表现为T波高尖,P波和QRS波降低,间期增宽,S波增深。

  (3)代谢性酸中毒。

高钾血症对机体的影响:

主要危险是能引起室颤和心脏骤停。

静脉推注氯化钾将使患者心搏骤停,因而临床时间中绝对禁止静脉推注氯化钾注射液。

第四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酸碱平衡紊乱的定义:

病理情况下出现的酸碱超负荷、严重不足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液内环境酸碱状态被破坏,因此形成的状况称为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与机制:

主要原因是固定酸过多,而HCO3-丢失增多。

  

(1)HCO3-丢失过多:

包括直接丢失过多,及血液稀释使浓度下降。

  

(2)固定酸过多,HCO3-缓冲丢失:

包括固定酸产生过多,如乳酸酸中毒和酮症酸中毒;及外源性固定酸摄入过多,如水杨酸中毒和含氯的成酸性药物摄入过多。

  (3)高血钾(反常性碱性尿)。

※代酸:

固定酸生成↑及HCO3-丢失↑导致HCO3-降低。

3.代谢性碱中毒时机体的代偿

  

(1)细胞外液的缓冲作用。

  

(2)肺的代偿调节。

  (3)细胞内外离子交换。

  (4)肾的代偿调节。

4.呼吸性碱中毒时机体的代偿

  

(1)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缓冲(急性呼碱主要代偿方式):

细胞内外H+与K+交换;RBC内外HCO3-与Cl-交换。

  

(2)肾的代偿调节(慢性呼碱的主要代偿方式)

※代偿变化与原发变化发方向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

①代谢性酸碱平衡紊乱时,各调节机制都起作用,尤其是肺和肾;而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时,细胞内外离子交换是急性紊乱调节的主要机制,而肾脏调节是慢性紊乱调节的主要机制。

②代偿是有限度的。

③pH的情况取决于代偿能否维持[HCO3-]/[H2CO3]比值为20:

1。

5.代谢性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1)心血管系统:

心律失常(血钾增高所致);心肌收缩力降低(与钙竞争结合肌钙蛋白;抑制钙内流;抑制肌质网释放钙);血管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

  

(2)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抑制(GABA生成增多,ATP生成减少)。

  (3)电解质代谢:

高钾血症(细胞内外氢钾交换增加;肾脏排氢增多,排钾减少)。

※酸中毒时机体是抑制性紊乱,出现血钾增高、血管麻痹、心律失常、肌肉收缩力降低。

7.代谢性碱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11)中枢神经系统:

兴奋性增高(GABA减少,氧离曲线左移导致脑组织缺氧)。

  

(2)神经-肌肉:

兴奋性增高(血游离钙减少所致)。

  (3)低钾血症:

可导致心律失常。

8.呼吸性碱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手足抽搐,脑血管收缩,脑组织缺氧加重,低钾血症。

※碱中毒时机体是兴奋性紊乱,出现血钾降低和肌肉痉挛。

第五章  缺氧

1.缺氧的定义:

当机体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组织的代谢、功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它是很多疾病引起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2.氧分压(PO2):

指溶解在血中的氧产生的张力。

正常值:

动脉氧分压(PaO2)100mmHg(133kPa);静脉氧分压(PvO2)40mmHg(5.3kPa)。

3.氧容量(CO2max):

指100ml中血液中血红蛋白被氧充分饱和时的最大带氧量。

正常值:

20ml/dl。

它反映出血红蛋白的量和质。

4.氧含量(CO2):

指100ml血液实际带氧量。

正常值:

动脉血氧含量(CaO2)19ml/dl;静脉血氧含量(CvO2)14ml/dl。

5.氧饱和度(SO2)的定义:

指Hb的氧饱和度。

SO2=(血液含量-溶解的氧量)/氧容量×100%

6.缺氧的分类

  

(1)按照病因分为:

供O2↓(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O2利用障碍(组织中毒性缺氧)。

  

(2)按照血气变化可分为:

低张性低氧血症、等张性低氧血症、组织中毒性缺氧。

8.发绀的定义:

机体毛细血管中还原血红蛋白>5%/dl以上时,患者皮肤与黏膜呈现青紫色的现象。

11.肠源性青紫:

进食导致血液中HbFe3+OH达到1.5g/dl时,皮肤、黏膜可出现青紫、咖啡色

低张性缺氧的原因与机制

  

(1)吸入气氧分压过低(大气性缺氧)

  

(2)外呼吸功能障碍(呼吸性缺氧)

  (3)静脉血分流入动脉。

缺氧不一定有发绀,发绀不一定有缺氧:

1)重度贫血:

血红蛋白可降至5g/dl以下,

出现严重缺氧,但无发绀。

2)红细胞增多:

血中还原血红蛋白超过5g/dl,

出现发绀,但可无缺氧症状。

缺氧时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代谢变化

  

(1)呼吸系统:

①代偿性反应(呼吸加深加快);②呼吸功能障碍

  

(2)循环系统:

①代偿反应:

心排血量增加(心率↑收缩力↑回心血量↑);血液重新分布(交感神经兴奋,局部代谢物↑);肺血管收缩(交感兴奋、介质释放、纳钙内流);毛细血管增生。

②循环功能障碍:

肺动脉高压;心肌舒张收缩功能障碍;心律失常;静脉回流减少。

  (3)血液系统:

红细胞增加(红细胞生成素↑);氧离曲线右移(2,3-DPG↑)。

  (4)中枢神经系统:

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障碍。

  (5)组织细胞变化:

①代偿性反应:

利用氧的能力升高;无氧糖酵解增加;肌红蛋白增加;低代谢状态。

②细胞损伤:

细胞膜的变化;线粒体的变化;溶酶体的变化。

第六章  发热

1.发热的定义:

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setpoint,SP)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时,称为发热。

※SP上移,体温随之主动增高的现象。

5.内生致热原(EP)的概念:

指细胞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产生和释放出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1)致热信号传入中枢:

①直接途径:

EP通过血-脑屏障入脑起作用;②间接途径:

EP作用于终板血管(OVLT),产生发热介质,影响SP。

  

(2)发热中枢调节介质的作用:

调节介质分为正调介质和负调介质。

正调介质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包括:

前列腺素E(PGE)、Na+/Ca2+比值、环磷酸腺苷(cAMP)。

负调介质可对抗体温升高或体温降低,包括:

精氨酸加压素(AVP)、黑细胞刺激素(α-MSH)、脂皮质蛋白-1。

※三段论:

信号输入、中枢反应、机体响应

发热的时相及其表现

  

(1)体温上升期:

寒战、产热大于散热。

  

(2)高温持续期(高峰期或稽留期):

酷热,皮肤和口唇干燥。

  (3)体温下降期(退热期):

大量出汗,可致脱水。

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1.物质代谢改变:

总趋势是分解代谢加强,营养物质消耗增多。

※机体代谢增强,处于高代谢状态。

2.生理功能改变

  

(1)中枢神经系统:

兴奋性增高。

  

(2)循环系统:

心率加快。

  (3)呼吸系统:

呼吸加深加快。

  (4)消化系统:

消化功能抑制。

※类似于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

3.防御功能改变

  

(1)有利变化:

抗感染能力增强;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急性期反应。

  

(2)不利变化:

诱发心力衰竭和脱水。

第七章  应激

1.应激的概念:

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性反应。

2.应激原的概念:

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因素。

3。

热休克蛋白(HSP)的定义:

细胞在热应激(或其他应激)时,重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

1,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1)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由于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蓝斑)和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组成。

应激时的基本效应:

①中枢效应:

警觉;②外周效应: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高。

  

(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HPA):

由于下丘脑的室旁核(PVN)、腺垂体和肾上腺皮质组成。

应激时的基本效应:

①中枢效应:

CRH和ACTH释放;②外周效应:

GC分泌增多。

  (3)其他:

如β-内啡肽↑、胰岛素↓、高血糖素↑、ADH↑。

3.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中枢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