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程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5964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案.docx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课程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案.docx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案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案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案

邵玉东

(一)使用教材

本课程使用的是《政治经济学》陈征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三版)

(二)教学参考书

1、郭吴新:

《90年代的美国经济》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2、余永定: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年。

3、周茂荣:

《解读新经济》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4、李京文:

《知识经济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5、张幼文:

《世界经济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

6、北京大学经济系:

《〈资本论〉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7、张熏华:

《〈资本论〉的脉络》,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

8、马克思:

《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83年。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适当案例教学,同时将开展2—3次课堂讨论活动。

 (四)教学手段

传统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总评成绩由期末卷面成绩与平时成绩、期中测验成绩三部分加权平均算出,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20%,期中测验成绩占10%。

平时成绩根据作业(课程论文)成绩、课堂发言、读书笔记、考勤记录等综合给出。

 (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1、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及其运行机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以及必然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代替的规律;

2、能够运用所学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市场经济的一般问题。

3、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七)其它要求:

1、按时完成课后练习(共三次)。

2、结合本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完成课程论文一篇,学期末交任课教师。

3、阅读教师指定参考书籍或其他经济学类书籍,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4、欢迎并鼓励同学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

Email:

sddzan@

导      论

教学时数:

6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要求学生了解:

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学习经济学的要求。

2、通过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使学生理解我国改革的必要性。

重点讲授为什么说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必须遵守经济规律。

3、能应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我国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经济规律及其客观性。

教学难点:

生产关系的四大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理论的应用:

能应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我国改革的必要性。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2、章士嵘.《〈资本论〉的逻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教学内容: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

一、“经济”的最初含义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变革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劳动过程的要素

二、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三、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唯物辨证法

二、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三、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四、对现代科学和经济方法的借鉴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的性质、任务和意义

一、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基础训练

  一、名词解释

经济规律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二、思考题

1、为什么经济规律是客观的?

3、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

4、学习和研究经济学的方法有那些?

 

第一章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教学时数:

6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要求学生了解:

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形式的发展及其货币的产生;价值规律。

2、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价值体现的是社会关系。

3、能联系实际进行分析:

如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分析现阶段我国的买方市场。

教学重点: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货币的产生以及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价值体现的是社会关系。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章士嵘.《〈资本论〉的逻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2、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3、毛蓉芳: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

    4、北京大学经济系:

《〈资本论〉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5、人大复印资料:

《理论经济学》2003年各期中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商品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

    一、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与价值

 二、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三、商品的价值量

第二节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一、简单的价值形式

二、扩大的价值形式

  三、一般价值形式

四、货币形式

 第三节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

  一、商品交换的矛盾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一)价值尺度

(二)流通手段

    (三)贮藏手段

   (四)支付手段

 (五)世界货币

   三、货币流通规律

    四、货币形式及其发展

第四节,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一)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商品的生产和流通。

   

(二)价值规律能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会促使小商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

基础训练

     一、名词解释

      使用价值  价值 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价值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  通货膨胀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2、等价形式有何特点?

3、影响价格的因素有那些?

4、简述价值规律的含义、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三、社会调查                  

调查曲靖目前市场水果供求和竞争的情况。

要求写一篇调查报告。

第二章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教学时数:

6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2)理解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与形式。

(3)学会运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现象。

教学重点:

劳动二重性与夹杂的增殖,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教学难点: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章士嵘.《〈资本论〉的逻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毛蓉芳: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北京大学经济系:

《〈资本论〉解义》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3、人大复印资料:

《理论经济学》2003年以来各期中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流通总公式

二、资本在生产与流通相统一的过程中增殖

三、劳动力商品的买卖关系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源泉

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二、总体生产劳动者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三、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

四、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五、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剩余价值率

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三、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二、工资的形式

三、名义工资、实际工资和相对工资

四、工资的国民差异

基础训练

     一、名词解释

    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工资计时工资 计件工资  相对工资  

二、思考题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

2、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据、意义是什么?

3、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4、为什么说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工人劳动的报酬。

5、怎样分析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高工资现象。

第三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教学时数:

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了解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认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2)理解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相互关系以及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相互关系。

(3)分析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无产阶级的影响,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

教学重点: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无产阶级阶级的影响

教学难点: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无产阶级的影响以及对无产阶级贫困化的认识。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马克思著《资本论》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2、魏埙主编《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张维达主办《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吴树青等主编《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教学内容: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

一、生产和再生产

二、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

第二节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

一、资本积累及其必然性

二、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三、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

四、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

第三节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相对过剩人口

一、资本有机构成极其提高

二、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时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时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第四节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的贫困

一、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

第五节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一、资本的原始积累

二、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的灭亡与社会主义的建立

基础训练

    一、名词解释

     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聚  资本集中

资本有机构成   绝对贫困化     相对贫困化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哪些特点?

3、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

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什么?

4、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5、资本的技术构成是什么?

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6、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7、怎样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

8、什么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第四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教学时数:

8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了解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阶段和采取的职能形式,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2)理解产业资本循环,实现资本连续循环的基本条件,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3)运用上述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以及加速资本周转的方法及其对搞好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加速资本循环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以及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