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浙师大).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25120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浙师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浙师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浙师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浙师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浙师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浙师大).doc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浙师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浙师大).doc(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浙师大).doc

社会心理学

二、判断题

1.矛盾的态度比不矛盾的态度对行为的预测力要弱(Y)

2.测谎仪通过测量伴随情绪的几种生理反应,如呼吸的改变、心血管活动出汗来测量个体是否撒谎,因而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完全能鉴别出是否撒谎(N)

3.不管说服者的可信度还是有说服力的信息以及充分的论据,只要自己不愿被说服,说服就是无效的,除非他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

(Y)

4.母性动机是一种心理性动机。

(N)

5.在冲突管理中,双方都放弃部分利益,以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部分需求,即双方都有所坚持,也有所退让,这是一种顺应模式(N)

6.人们在有选择的时候,体会到的认知失调高(Y)

7.相关研究就是一种因果关系研究(N)

8.19世纪,直接为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做了理论上和方法上准备的是德国民族心理学和法国群体心理学(Y)

9.强调礼尚往来,讲究平衡和对等是一种共享关系(N)

10.人们把功劳归于自己,把失败归于外因的倾向是一种行动者和观察者偏差(N)

11.与相似性相比,互补性是更加基本的导致人际吸引的因素。

(N)

12.心理动力学派认为,亲子关系对个人情绪和情感具有重大影响。

(Y)

13.社会学认为,社会感情具有突生属性。

(Y)

14.人类的基本动机是相同的,用来满足基本动机和需求的方式也是相同的。

(N)

15.社会心理学的确立以冯特的实验社会心理学为标志。

(N)

16.社会心理学研究存在着社会学取向和心理学取向两种研究取向。

(Y)

17.团体思维往往存在低凝聚力的团体内部。

(N)

18.任务型的领导优于社会情绪型的领导。

(N)

19.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这是属于近因效应。

(N)

20.凡是刻板印象都是不良的。

(N)

21.群体的非正式规范若是与主流文化相抵触的规范,会阻止成员的努力(Y)

22.若研究需要,社会心理学研究要运用欺瞒这一特有的研究技巧(Y)

23.爱屋及乌表明了感情的感染功能(N)

24.信息唤起的恐惧感越强,人们改变态度的可能性越大(Y)

25.当我们看到越有女人味的女性,与女性相关的刻板印象越容易浮现在我们脑海中。

(Y)

26.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虑成本与收益的比率,是一种市场定价的关系(Y)

27.社会心理学以学科名义登场,是以拉扎劳斯、施坦泰尔的《社会心理学》命名的两本同名著作为标志(N)

28.小明感到老师打的分数太低,不好直接表明,在上课时故意刁难老师,这是属于虚假的冲突(N)

29.老鼠喜欢在转动的轮子上奔跑,享受运动的乐趣,这是属于外在动机(N)

30.心理动力学派认为情绪困扰与问题行为都可以通过制约原理与学习理论来加以修正或改善。

(N)

31.中国人在愤怒时,往往选择抑制愤怒,从而容易产生怨的情绪(Y)

32.理情学派认为情绪起源于信念、评价与解释,人们之所以会有不适当的情绪主要是因为非理性的思考而致。

(Y)

33.饥渴动机是生理性动机(Y)

34.偏见会影响人的社会知觉,使人产生错误印象(Y)

35.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优于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Y)

36.群体成员的目标与群体的目标一致,则群体的凝聚力就高(Y)

37.群体的非正式规范是与主流文化相抵触的规范,会阻止成员的努力(Y)

38.一般来说,社会情绪型的领导要优于任务型的领导(N)

39.中国人在愤怒时,往往选择抑制愤怒,从而容易产生怨的情绪(Y)

40.悲伤、快乐、内疚都是原始情绪(N)

41.理情学派认为情绪起源于信念、评价与解释,人们之所以会有不适当的情绪主要是因为非理性的思考而致。

(Y)

42.人们在有选择的时候,体会到的认知失调高。

(N)

43.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虑成本与收益的比率,是一种市场定价的关系(Y)

44.情绪性寂寞是指个体缺乏社会整和感或缺乏由朋友或同事等所提供的团体归属感时产生的寂寞(N)

45.小明感到老师打的分数太低,不好直接表明,在上课时故意刁难老师,这是属于虚假的冲突(N)

46.老鼠喜欢在转动的轮子上奔跑,享受运动的乐趣,这是属于外在动机(N)

47.一旦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有差距,人就会产生焦虑,从而造成自尊的降低(N)

48.人们在评定人和事物时,最重要的维度是活动水平维度,即一个人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

(N)

49.直接为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做了理论上合方法上准备的是德国民族心理学和法国群体心理学。

(Y)

50.邻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情感性关系(N)

51.一般来说,老年人体会到得寂寞感最强(N)

52.在团体的讨论中,团体成员的决策倾向会更趋极端,这是一种团体极化现象。

(Y)

53.在群体沟通中,发言最多的往往是领导(Y)

54.在说服信息比较复杂时,采用生动的媒介,例如影视媒介为好(N)

55.由对恶劣品性的厌恶转而厌恶具有这一恶劣品性的人,以及与这类人相似的人,这一态度的习得是建立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

(N)

56.偏见往往源于无知,因而,接受的教育越多,偏见将会越少。

(Y)

57.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的评价,凡是自尊都是积极的。

(N)

58.人们在评定他人和事物时,最重要的维度是评价维度,即一个人品质的好坏。

(Y)

59.直接为社会心理学产生做了理论上和方法上准备的是Allport的实验社会心理学。

(N)

60.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是一种共享关系。

(N)

61.一般来说,已结婚的人比未结婚的人体会到更少的寂寞感。

(Y)

62团体思维的产生往往发生在软弱无力的领导带领的团体和凝聚力不强的团体中。

(N)

63.凝聚力大的群体对成员的影响力也越大,更易导致从众行为。

(Y)

64.“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所以缺乏说服力,是因为王婆不是专家。

(N)

65.由对恶劣品性的厌恶转而厌恶具有这一恶劣品性的人,以及与这类人相似的人,这一态度的习得是建立在联想学习的基础上。

(Y)

66.为了提高自尊心,人应该学会向下比较,以自我提高(Y)

67.人们在评定事物和人时,最重要的维度是力量维度,即一个人是强还是弱(N)

68.以乔治•米德为代表的美国社会学家所从事的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Allport的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局限,并为符号互动理论奠定了基础。

(Y)

69.由团体成员共享情感和资源,不分彼此,是一种对等互惠关系(N)

70.远在外地的游子所体会到得寂寞是一种社会性寂寞(Y)

71.防暴警察穿一样的衣服,拿同样的武器,戴保护性面罩,是为了去个性化(Y)

72.团体思维容易导致灾难性的事件发生,例如美国的珍珠港事件。

(Y)

73.一般来说,团体给成员提供需要的满足和分配公平和良好的气氛,群体的凝聚力就高(Y)

74.在某方面有特长的人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比较有效(Y)

75.向受测者呈现一些云雾的或模糊地人形的墨汁图片,受测者从一滴墨水或一副画的欣赏中流露出自己的动机、需要、态度、欲望、价值观,这是属于投射法测试(Y)

三、名词解释

1.偏见

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

2.自尊

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3.爱情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种特殊的想法与态度,是亲密关系的最深层次,不仅包括激情、审美等因素,还包含生理激起与共同生活愿望等复杂的因素。

4.冲突

一种对立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斗争关系

5.投射法

一种心理测验方法,是间接了解人们内潜的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通常向被试提供一种意义不明确的刺激情景,让被试在没有控制的情况下,对多种含义模糊的刺激不受限制地、自由地作出反应,测试者通过分析这一情景刺激在人们头脑中所引起的联想或想象来推测其所持有的态度。

6.自我概念

又叫自我图式,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己所有特征认识的集合,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等方面的认识。

包括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和实际自我。

7.人际关系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其关注的是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其构成包括认知、情感、行为成分。

8.曝光效应

指人们对其它人或事物的态度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的更积极的一种现象。

9.旁观者效应

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境的人数越多,任何一个人出面相助的可能性越小。

10.认知失调

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

11.利他行为

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任何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

12.侵犯行为

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痛苦行为。

13.成就动机

个体为了取得较好的成就,达到既定目标而积极努力的动机。

通俗地说是对成就的欲求。

14.权力动机

个体要在某些方面取得一定支配地位的需要。

15.亲和动机

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人要与他人在一起,或者要加入某一集团的需要。

16.内在动机

人们对某些活动感兴趣,从活动中得到满足,活动本身成为人们从事该活动的推动力。

17.外在动机

个体参加某种活动的动力不是基于对此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因为外在的奖赏或压力所引起的动机。

18.社会认知

研究个体如何感知、认识自己、他人与群体及如何解释推断社会行为与事件。

19.社会动机

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20.社会态度

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映倾向。

是一种心理反应倾向,是内部制约化的心理过程,是相对稳定的心理反映倾向。

21.社会支持

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

22.社会感情

伴随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由情绪和情感构成。

24.情感智商

了解自我,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驾驭情感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25.冲突管理

指人们采取一定的行为来应对、处理冲突。

包括两个维度:

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关注自己的需求。

26.刻板印象

也称定见,是指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印象。

四、简答题

1.简述引起侵犯行为发生的原因

侵犯行为又称为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的,引起他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痛苦行为。

引起侵犯行为发生的原因有以下五个:

对侵犯行为的反击。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以牙犯牙”是侵犯行为最普遍的原因。

工具性侵犯行为。

基于理性的算计,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去攻击别人。

在竞争和冲突中常被有的人采用。

本能性侵犯行为。

许多动物为了争夺食物、领地和支配权而相互斗争。

人类为了宗教信仰和自尊,也可能攻击别人。

挫折引起的情绪性侵犯行为。

模仿引起的侵犯行为。

青少年身上尤其明显。

2.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他认为人类的动机可以区分为五个层次,它们构成一个有相对优势关系的等级体系,一种需要满足后,另一个更高的需求就会立刻产生,成为引导人的行为的动力。

因此,人很难得到完全的满足,总是处于不断的追求中。

(1)人类的主要动机

①生理需要。

(人类生活的基础,是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一种。

②安全需要。

包括生理上的安全和心理上的安全。

③归属和爱的需要,是指与他人建立、维持、发展良好的关系的需要。

④尊重的需要。

尊重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尊的需要,二是得到他人的尊重。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类具有成长、发展、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需要。

在马斯洛看来,基本需要受到挫折会造成心理变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