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37755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整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整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整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整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Word下载.docx

《整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Word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Word下载.docx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7.儒学在汉武帝时代成为钦定的官学。

18.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属官学;

古文经学则为在野的私学。

东汉郑玄兼取今、古文经学,结束了今、古文经学之争。

19.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

太史公自序》。

20.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

21.《毛诗序》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

它是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

22.两汉文论主要是在对《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的的专题研究中展开的。

23.西汉前期的贾谊、刘安、司马迁等对屈原辞赋以很高评价。

但东汉扬雄和班固则提出了批评。

24.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所作《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25.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是扬雄。

“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赋特点的概括。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也是由扬雄提出的。

26.较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班固。

27.较早阐述文学的真实性与独创性原则的是东汉的王充,他是在其《论衡》是书中提出的。

28.古代文论中的“通变”观源于《易传》。

29.孔子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是“思无邪”。

“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

鲁颂·

駉》。

30.《毛诗序》中提到的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

“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飞刺上”。

31.“六义”原名“六诗”,最早见于《周礼·

春官》,顺序是:

风、赋、比、兴、雅、颂。

唐代孔颖达把“风雅颂”归纳为诗歌的体裁,把“赋比兴”归纳为诗歌的表现手法。

32.王充《论衡》涉及文学理论的篇章主要有《自纪》、《对作》、《佚文》、《艺增》、《超奇》等。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

(1)这一时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

(2)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

(3)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

2.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1)强调文艺源于情感,并对文艺的情感特征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倡“中和”之美。

(2)认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因此圣人经典是文艺的最高典范,一切文艺应以儒家之道为指归。

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3.名词解释:

“三表法”。

(1)三表法是在《墨子·

非命上》中提出的。

(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3)三表法是指立言辩说,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即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

(4)此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带有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局限。

4.名词解释:

“发愤著书”。

(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

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2)发愤著书的意思是说:

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3)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

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4)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

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5.什么叫“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1)此说是扬雄在《法言·

吾子》中提出的。

(2)“丽以则”是他的创作原则,“丽”是对赋体形式风格上的要求,“则“是指儒家的法度和准则,实际上是要求作赋以明道。

反对专事形式上的铺张而忽略内容上的针对性和其现实意义。

(3)明道、征圣、宗经思想是此说的理论基础。

6.简述先秦两汉文论的历史影响。

(1)先秦儒家与道家学说之对立互补,确立了我国古代文论的基本体系与框架,从而对文论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先秦思想家的重要文学见解在后世发展为文论的基本观点,如文质观、文德观与文学自然观等。

(3)先秦两汉文论在方法论多有建树,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与汉代对《诗经》、《楚辞》的比较批评,在批评方法上为后人导夫先路。

7.名词解释:

“以意逆志说”。

(1)此说是在《孟子·

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2)“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3)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4)此说也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

8.名词解释:

“知人论世说”。

万章下》中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2)孟子的愿意是从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的角度来立论的。

(3)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

(4)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9.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1)阴阳之道。

阴阳学说把世界看成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在思维方式上启发了后人以对立划分的眼光去评析变化发展的事物。

中国古代文论中许多矛盾对立的范畴如美丑、虚实、动静、形神等,都发轫于《周易》。

而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等,则是《周易》辩证观念的投影。

《周易》对世界本源之“道”的认识,也启发了后人对文学本体的探索。

(2)观物取象。

此说原是对《易》象起源的说明,但其揭示的认识过程,实际上启发了后世对文学创作规律和法则的探索。

“观物”理论是古代文论“物感”说产生的基础。

取象理论则涉及到文学想象和形象思维的某些特性。

(3)通变入神。

通是规律的继承,变是思想的日新,文学史上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文体的代有兴盛,都是通变理论的具体实现。

“神”原指事物发展变化微妙难言的客观规律,严羽、司空图、王渔洋的理论对此都有所承传。

(4)中和之美。

《易》以世界的和谐统一位最高境界,由此生发了后世“中和”的美学观。

孔子的“诗无邪”说、《礼记》的“温柔敦厚“说等,都受此影响。

(5)观民生民。

《易》表达了通过观察民风以正君道的思想,它启发了后代文学家提出“观风”和“风化”的艺术规范,鼓励文学创作去讽谏社会政治得失,从而促进古典批判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形成。

(6)情见乎词。

自《易》提出“情见乎词”之后,启发了后人讲究语言艺术如何与内在情理完美统一的问题。

对情的规范和对这一规范的突破,构成了古代文论的重要内容。

(7)言意之辩。

《易传》认为言和意之间既有矛盾也有联系,言不尽意并不否定言可达意,但言可达意并不能详尽其意。

言意的局限可通过“立象”来解决。

庄子、陆机、刘勰的理论都深受其影响。

这一审美趣味影响创作,形成了追求含蓄蕴藉、意出言外的风格长河。

(8)言语枢机。

《周易》强调语言运用,注重修辞,要求切合事理,反对矫情,对后代批评家讲究语言艺术有直接影响。

(9)称名取类。

“名”指事物名称,“类”指事物的异同。

艺术创作的目的就是以有限的语言文字去涵盖无限的生活内容。

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等即受此影响。

(10)贲饰尚素。

原意强调本真,但不排斥文饰,而是否定极饰灭真,体现了文饰与质素辩证统一的观点。

此说对后世平淡的美学观念以及平淡与华饰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10.名词解释:

“思无邪”。

(1)“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

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2)孔子在《论语·

为政》中用以评价《诗经》的特色,并赋予它政治与伦理的含义。

无邪即雅正的意思。

但孔子的“无邪”包容了《诗经》广泛的内容。

后世反而在理解时经常局限了孔子的本意。

(3)孔子是从文艺的社会功能出发,论诗和乐时把“思无邪”作为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的。

11.孔子是如何论述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的?

(1)首先从人的立身处世来讨论诗歌和礼乐。

认为诗乐具有教育作用,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同时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其社会功能。

(2)其次论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提出了“兴观群怨”之说。

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12.名词解释:

“兴观群怨”。

(1)此说是在《论语·

阳货》中提出的。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

(2)这种说法是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3)“兴”从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

就读者而言,是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

“观”从作者来说,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真实;

从读者来说,是要通过作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

“群”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

“怨”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讽谕和男女之间的情怨。

(4)孔子此说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对后世批评家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13.孔子是如何论述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

(1)孔子以“善”和“质”表示文艺的内容,以“美”和“文”表示文艺的形式。

“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是孔子认为的形式和内容的理想关系。

它与“中和”之美的关系非常密切。

(2)“尽善尽美”是在评论音乐时提出的,“文质彬彬”是在论述人的伦理品德和品质时提出的。

但二说都被引申为文学与形式关系的论述。

(3)孔子不仅要求文学的内容真实可信,而且要求形式美赡巧妙,总体上是文质并重。

14.孔子是如何论述人的审美感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

(1)孔子关于人的审美感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论述主要见于《论语·

雍也》,其语云: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2)孔子把水的动态与山的静态的自然本性与智者、仁者的胸怀和性格特点有机结合起来,论述了人的精神品质与自然美的关系。

(3)孔子突出了智者、仁者对自然山水的不同的爱好,开创了论自然美与人的审美关系的先河,为后世的相关理论奠定了基础。

15.名词解释:

“心斋”、“坐忘”。

(1)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

所谓“道”是指一种超越时空而存在的绝对理念,它主宰和支配着主体的精神意志,含有强烈的人格化的力量和因素。

“道”的地位至尊,但又具有不可知性和不确证性。

(2)“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