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简答题答题方法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234486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简答题答题方法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简答题答题方法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简答题答题方法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简答题答题方法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简答题答题方法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简答题答题方法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地理简答题答题方法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简答题答题方法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简答题答题方法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①地形以**地形为主(最多写出2种) 

②主要地形(区)分布位置及延伸方向

③地势**高**低 

④起伏大小(地势落差)

⑤海岸线曲折/平直/漫长;

(特殊地貌描述:

如喀斯特地貌)

5.影响(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的因素

①天气:

阴雨天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

晴朗天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

②大气:

洁净、稀薄、干燥的大气条件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

反之则较少

③纬度:

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的路径越短,能量集中度越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

④下垫面:

颜色越浅的下垫面(如冰雪),反射较多的太阳辐射,使得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

6.气温特征的描述方法

①最热月气温(>

28℃为炎热,22-28℃为高温,10-22℃为凉爽)

②最冷月气温(<

0℃为寒冷,0-10℃为低温,10-22℃为温暖)<

span='

'

>

③年较差(>

15℃,年较差大,大陆性强;

<

10℃,年较差小,海洋性强)<

④年均温(寒带、亚寒带、热带地区需描述;

区域年均温有明显差异时需描述)

7.降水特征的描述方法

①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丰富,400-800mm为多雨,200-400mm为少雨,200mm以下为稀少)

②最大/最小月降水量(大于100mm为丰富,100-50mm为多雨,50-10mm为少雨,10mm以下为稀少)

③降水季节变化 

④雨季长短(大于100mm持续的月份)

8.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①纬度(奠定全球气温格局):

影响太阳高度(继而影响太阳辐射能量集中度与大气削弱路径)、昼长

②大气环流:

季风环流、气压带与风带

③地形:

当地地形:

阴坡、阳坡与海拔;

周围地形:

高大山脉、低缓山地、盆地、平原等

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的差异

⑤洋流:

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⑥天气状况:

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云雨削弱太阳辐

⑦下垫面:

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

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⑧人类活动:

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9.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降水形成的条件:

水汽、降温、凝结核)

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②地形:

迎风坡、背风坡

③海陆位置:

距海远近 

④洋流:

暖流增湿;

寒流减湿

⑤下垫面:

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⑥人类活动:

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10.河流补给类型及其特点

①季节性积雪融水:

多出现于春季,多与分布于山区于寒温带、亚寒带、地区,水量补给较稳定,有明显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

②永久性积雪与冰川融水:

多出现于夏季,多分布于高山、高原、高纬地区,水量补给较稳定,有明显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

③雨水:

多出现于雨季,水量补给较大

④地下水:

河流枯水期时补给河流,水量较小,稳定

⑤湖泊水河流枯水期时补给河流,水量稳定

11.河流水文特征及其描述方法

①水量与水位季节变化(大/小)

②汛期(是否有汛期;

汛期时间;

汛期长短;

是否有凌汛)

③结冰期(是否有结冰期;

结冰期长短)

④含沙量(大/小)

⑤流速与水能(快/慢;

丰富/贫乏)

12.河流水系特征及其描述方法

①流程与流向(长/短;

自**向**流)

②水系形态(扇形、树枝状、羽毛状、向心状、放射状等)

③流域面积(大/小)

④河道形态(宽/窄;

曲/直;

深/浅)

⑤河网密度与支流数量(大/小;

多/少)

13.影响河流航运价值高的条件

(1)自然条件

①水量大,水位高且季节变化小 

②无结冰期或结冰期短 

③含沙量小 

④流速慢 

⑤流程长 

⑥流域面积宽阔,支流众多 

⑦河面宽阔,河道平直

(2)社会经济条件

①流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航运需求量大

②河流流向与人口、资源流向一致

③支流与人工运河交织成网

14.影响河流水量的因素

(1)来水量

①河流补给量(积雪融水、冰雪融水、地下水、湖泊水、雨水)

②支流补给 

③调入水源

(2)去水量

①蒸发(光照强,气温高、风力强、气候干旱、液体表面积大,蒸发较旺盛)

②下渗(土质疏松,无地下冻土,下渗较快)

③径流(地形平坦,径流排水较慢;

地形起伏大,径流排水较快)

④为人引水(生活、生产用水)

15.影响河流含沙量大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气候:

降水多且集中,雨水冲刷地表严重 

地形起伏大,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

③植被:

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作用弱 

④土壤:

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土壤易被侵蚀

⑤支流众多,来沙量大

(1)人为原因

植被破坏、毁林开荒、过度放牧、工程建设、开矿活动等

16.影响内流区形成的因素

①海陆位置与分布:

离海远,河流无法入海;

陆地面积广阔

受地形阻挡,河流无法入海 

③气候:

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河流水量少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土质疏松,河流下渗量大 

⑤人类活动(生产、生活用水)

17.渔场形成的条件

①寒暖流交汇处:

海水发生搅动,营养物质上泛,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丰富

②上升流海区:

营养物质上泛,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丰富

③河流入海口:

河流带来营养物质,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丰富

④浅海大陆架:

大陆架海区,光照充足,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丰富

18.海雾形成的洋流条件

①寒暖流交汇处多雾:

暖流提供充足水汽,寒流带来降温条件

②中高纬暖流多雾:

暖流流经带来充足水汽,中高纬海区气温低,水汽遇冷凝结成雾。

③中低纬寒流多雾:

中低纬海区纬度低,水汽充足,寒流流经使气温降低,水汽遇冷凝结成雾。

19.影响土壤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①成土母质(分残积母质与运积母质):

影响土壤的矿物养分与质地

②气候:

气温高,有机质分界速度快;

降水多,雨水淋溶作用强,土壤多呈酸性,且土壤肥力较低。

地形起伏大,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土壤厚度小,有机质含量高;

阳坡土壤温度条件好,阴坡土壤水分条件好。

④生物:

动植物残体、动物粪便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土壤动物的活动增加土壤的孔隙度;

草原土较森林土肥沃

20.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好)的原因

①自然条件优越:

水热条件好,光照充足等

②自然条件多样:

东西、南北、海拔跨度大

(2)人为原因

①地处偏僻,人类活动影响小 

②人为建立自然保护区

二、人文地理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①人类移居到自然环境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

②因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迁移

③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而出现的人口迁移

(2)经济因素(最主要的因素):

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

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人口迁移

(3)政治因素:

政策、战争

(4)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婚姻、教育、宗教

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①有利影响:

弥补劳动力不足,促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推动城市化发展;

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

②不利影响:

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给城市造成巨大压力:

就业困难、交通拥挤、居住困难、治安问题等。

(2)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缓解当地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经济收入

造成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失

3.城市区位因素

(1)自然地理区位因素

气温适中,降水适度

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方便,且利于节省建筑投资而成为城市分布的理想地区

③河流:

提供水源

(2)经济地理区位因素

①交通:

交通便利处、交通线沿线、交通枢纽位置以及交通运输的改善和发展,对城市的形态、空间格局变化及兴衰具有深远的影响

②自然资源:

靠近矿产资源产地,有利于形成工矿城市

③其他:

商品农业基地、边境通商口岸处

(3)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因素

政策、宗教、旅游、科技等

4.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解决措施

(1)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

①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大气污染、水污染、固废污染、噪声污染

②人口密集,交通拥堵

③地价、房租昂贵

④就业困难、社会不安定

(2)解决措施

①合理布局工业企业,建立绿化隔离带,治理城市环境

②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

③控制城市人口增长

④合理布局城市道路,改善城市交通条件

⑤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城市居住条件

⑥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岗位

5.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地形:

平地适宜发展种植业;

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园艺业、林业与畜牧业

光照、热量、降水、温差

③水源:

水质、水量

④土地:

土地面积、土地质量(土壤肥力、酸碱性、透气性、保水性等)

⑤病虫害:

炎热湿润地区病虫害较多

⑥自然灾害

(2)技术经济因素

①劳动力:

劳动力素质与经验

②种植方式:

单作、套作、混作、连作等

③耕作制度:

又称熟制

④技术装备:

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⑤生产技术:

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

(3)社会经济因素

数量、价格

②市场:

农产品消费状况、市场的远近、市场的规模等

③政策

④交通

6.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分布地与特点

农业地

域类型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特征

主要农产品

热带种

植园

农业

东南亚、南美洲、非洲

以大种植园和农场为主,专门生产热带经济作物,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很高 

橡胶、咖啡、可可、油棕、剑麻、香蕉、菠萝等热带经济作物

商品谷

物农业

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新开发地区。

如美国中部平原;

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 

耕地面积广阔,生产规模大;

机械化程度高,耗费能源多;

经营方式相对粗放,农产品价格较低,商品率很高

小麦和玉米

水稻种植业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降水较为丰富的地区;

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和南美洲北部

生产规模小,精耕细作,劳动投入多,单产较高,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

水稻

大牧场

放牧业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

天然草场面积较大,生产规模大;

专业化程度高;

商品率高

牧牛:

美国、阿根廷;

养羊:

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乳畜业

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和中欧地区、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和新西兰等地。

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集约化程度高;

商品率高。

市场远近和饲料供应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牛奶及奶制品,如奶粉、黄油和奶酪等

混合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

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

农场成为良性的生态系统;

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小麦、羊毛等(澳大利亚)

地中海

式农业

南欧、西亚、北非地中海沿岸及其他地中海气候区 

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的混合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