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第五集崛起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互联网时代第五集崛起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时代第五集崛起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月25日,如期出版的《时代》周刊出现在人们面前,在连续79年的时代风云人物长廊上,这一年出现了划时代的个例。
在一个白色键盘和一台由反光纸构成的新时代的显示屏下,隐藏着一个容易被忽略,又不能被忽略的英文单词——YOU。
是的,就是“你”,每一个互联网中的普通人,欢迎来到“你”的时代。
夏威夷——世界上距离大陆最远的岛屿,几个世纪以来,因为远离发达的陆地文明,一直保持着醇朴天然的风情。
二十世纪的一天,这个圣地却与三千七百公里之外美洲大陆上的信息技术联系在一起。
1995年,海风轻拂的檀香山国际机场上,计算机软件工程师沃德.坎宁安,被来回穿梭的摆渡车Wiki-Wiki所吸引,这个夏威夷土语名字的意思是“快点快点”,以催促繁忙机场上的旅客快速上车。
当坎宁安重新坐回到普渡大学计算机研究中心的时候,他用那个难以忘怀的名字Wiki,命名了自己刚刚完成的一个软件作品,这是一款提供给本校波兰特知识库的应用软件,它允许和接纳任何人,自由地共同参与文本的编辑与书写。
坎宁安用维基催迫的是天下所有的人。
这一旨在让所有网民拥有平等、自由参与权的维基软件应用,最初却鲜为人知,但它所开启的互联网所特有的“人人参与共同协作”的维基模式,使无数传统时代矗立百年的权威大厦开始颤抖。
美国中部的芝加哥,在这个诞生了美国第一座高楼而被称为现代摩天大厦故乡的地方,矗立着一座令全人类仰望的智慧领域的摩天大厦。
戴尔.霍伊伯格(《不列颠百科全书》高级副总裁)一套百科全书,特别是一套不列颠百科全书,因为它始终都是最大的一套,可能也是最贵的一套,它不仅成为知识和教育的某种象征,也是努力进步的象征。
十八世纪的英国,随着各个学派新观点的爆发,需要一本将各领域知识和各学派观点集中起来的书籍。
1768年,英国爱丁堡书商科林.麦克法卡尔编辑并出版一套综合性知识的工具书,刚刚问世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一共三册,囊括了各领域的科学发明、新成果、新观点,12英镑的售价在当时可以买下一座岛屿的十分之一。
拥有它,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到19世纪,新版《不列颠百科全书》,以奉献给在位的英国国王为一次次再版的标记。
当时,在几乎统治全球的英伦岛上,普遍认为该书的权威仅次于上帝。
就如同世界的领导性地位,从英伦岛向美国转移一样,1901年,不列颠百科全书被美国出版商购买,在北美大陆落地生根的百年时间里,不列颠百科全书以充裕的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聘请各个领域内的知识精英撰写和修改词条。
那些人类知识史上光辉灿烂的名字,铺垫了它超越摩天大楼的高度。
每一次新版,需要历经十年规划,印刷则要花费250吨金属制成百科全书所使用的硬活字。
十万套新百科全书的纸页连起来的长度,相当于地球到月球距离的1.5倍。
这个庞大的数字,显示着《不列颠百科全书》独一无二的浩大规模。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工程,是少有的全球公认的权威读物。
当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互联网把知识的获取从书架拉到了鼠标上。
2001年,不列颠百科全书遭遇了245年来最大的挑战。
距离芝加哥约3000公里之外的旧金山这座不起眼的小楼三层,这个敞开式的办公室,管理着一个网站,叫维基百科。
它是以维基命名,并以维基模式运行的当今全球规模最大,最流行的网络工具书,被视为不列颠百科全书强有力的对手。
目前,整个网站共有287个语言版本,全世界总共有近十亿民众使用它,而这一切的根源是因为,它拥有全球最庞大的编撰队伍,来自全世界的1600万志愿者——我来自尼泊尔、我来自伊拉克、我来自印度......
维基百科的出现并非偶然,1999年10月27日,一则有关《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新闻,吸引了一个在网络世界里探寻机会的中年人,他叫吉米.威尔士。
这则新闻让他获知,不列颠百科全书上线一周,因为难以承受每天涌来的1500万读者,不得不放弃免费承诺,宣布向用户收取69.95美元的年费。
刚刚走上数字化道路的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这一举动,让威尔士看到了自己全新事业的可能性。
不久之后,一个开放免费的网络百科全书Nupedia上线了,创办者就是吉米.威尔士。
不过迎接威尔士的并不是他期待的成功,百科全书虽然挂在线上,但运用的却是和不列颠百科全书一样的方法。
吉米.威尔士:
我们只是以一种非常传统的方式开始的,我雇佣了哲学领域的人来管理它,他组织了一个每个条目由七个阶段组成的过程。
在以传统方式汇聚知识的路线上,似乎没有人能比不列颠百科全书做的更好。
威尔士18个月的努力和25万美元的投资,只换来12个词条。
两手空空的失败者,在对朋友倾诉烦恼时,偶然得知了一种成本很低,却可以汇聚广泛智慧的编辑软件,维基就这样与他不期而遇。
于是,一个以维基命名的全新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2001年1月15日正式上线。
抱着期待和不安的心理,威尔士输入了第一个词条。
我写的是,Helloworld!
这声问候迎来千万个回应,世界真的来了。
一个月,一千条,八个月,一万条。
在威尔士开始维基平台的第一年,普通人创建编辑了超过两万条条目,平均每月1500条。
在成立13年后的今天,维基百科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网站,拥有词条总数3124万条,是《不列颠百科全书》的260倍,总编辑次数超越七亿一千八百万次。
克莱.舍基(纽约大学客座讲师):
在我脑海里描述这种现象的词组就是——认知盈余,认知盈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在互联世界中的自由时间和智慧,认知盈余的第二个部分就是拥有一个非常大的网络,使得联系变得非常容易,形成团队也非常容易。
当你获得这种规模很大的合作环境,这就是认知盈余。
公元前387年,雅典城建立起人类第一所公共学校。
时至今日,美国拥有超过3000所大学,25岁以上年轻人中的一半接受过高等教育。
中国每年走出高校的毕业生近700万人,而全世界高等学校仅在校生目前已超过一个亿。
知识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强,空余时间越来越富足。
十八世界末的欧洲工厂里,工人们每天需要工作16个小时,今天,在全球工作时间最短的荷兰,每年可供公民自由支配的时间,长达7247小时,占到全年的82.73%。
人类盈余的时间和智慧,在互联网时代汇聚,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30岁的贾斯丁.纳普,是土生土长的美国印地安那州人,他从未离开过家乡,但是这个普通的批萨店店员,在2013年4月,却突然成为维基百科志愿者中的知名人士。
这位因为要查询国旗知识而登录维基百科的年轻人,在2003年,开始成为一名编辑词条的志愿者,十年时间,他为维基百科编辑了100万个词条。
贾斯丁.纳普:
编辑维基百科确实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我在维基百科上利用所有可能的空余时间和空间,有时会是几分钟,有时会是一整天。
曾在印第安纳州立大学,学习政治和哲学专业的贾斯丁,为维持生计变换过不少工作,但为维基百科编辑词条的爱好一直没有改变,尽管这个爱好从未给他带来一分钱。
很多人得知我并不是为了钱感到困惑,他们不太理解,我为什么要在这上面花那么多时间。
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度过自己空闲时间的方法,而我就喜欢这种方式,我很享受。
很多事情和一个人的价值观有关,因为每个人都必须选择如何度过生命、如何发掘自己。
维基百科汇聚起来的1600万人,仍然是这个剩余世界的冰山一角。
2013年,全世界的网民达到30亿人,这远不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可比拟的。
约等于无限小,被无限多地汇聚在一起,意味着任何可能,这是互联网时代的资源公式。
维基的外延不断扩展,汇聚智慧、汇聚技术、汇聚资金的维基、众包、众筹等新的协作法则,不断汇聚出微小个体创造的奇迹。
1999年,加拿大多伦多黄金公司资源枯竭,面临倒闭,在求助矿产专家仍然无望后,公司将矿区信息公布到网上,五十多个国家的1400位爱好者,在两周内,标出了110个金矿目标。
黄金公司起死回生,资产从1亿美元上升到90亿美元。
如何准确预测太阳耀斑,让航天飞机避开太阳系的不良天气,困扰了美国国家航天局的科学家三十年。
2010年,这项难题在一个叫创新中心的网站上发布,120天后,一名退休无线电工程师提供了解决方案。
布鲁斯.克拉根(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无线电工程师):
我住在新罕布什尔州,有点与世隔绝。
30年前我拿到了空间等离子物理学的博士学位,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挑战。
目前这个网站已经汇聚了30万人,他们遍及全球,为世界500强企业解决了1700个顶尖级技术难题。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每一项重大发明都供奉着一个或几个伟大的名字,于是,世界的历史会被认为是伟人的自传。
新时代来了,在维基的时代里,几乎所有伟大创举的背后,很难再找到曾经那样的巨人。
萨尔曼.可汗(可汗学院创始人):
每一个人都知道爱因斯坦,但世界上大概有50个爱伊斯坦活着,却默默地离开人世,因为我们的世界没能认出这些天才。
我想未来的世界,每一个人都会发掘自己的潜能,我们可能在各个领域找到其他50个爱因斯坦。
2013年8月,繁华的香港依旧保持着东方之珠的魅力,在这个一向以开放名扬世界的自由贸易城市,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位有着不同职业背景,但却有着相同爱好的维基百科志愿者,将举办一个盛大的聚会。
而平时他们的相聚只能在互联网上。
历史上所有位于知识巅峰的经典著作,几乎都联系着处于巅峰的人物,而这些共同完成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知识典籍的作者,却是一群再平凡不过的人。
维什瓦努登(维基百科编辑志愿者):
你有一个想法,我也有一个想法,我把我的想法给你,你把你的想法给我,我们现在有多少想法,两个。
这就是维基百科,想象一下,两个人,成千上万的人,很多很多的人,分享这一想法,这就是免费开放的知识。
基姆.吉尔(维基百科编辑志愿者):
来到这里的成千上万的人,很多都像我一样是一个无名小卒,但是能在全球变化中,为这样一个项目作出自己小的贡献,我还是感到非常棒。
曾经的庄严、神圣和高贵,与普通人有多么遥远,普通人参与和追逐它的热情,就有多么执着和强盛。
这些曾经的仰望者,不仅仅贡献了他们的热情和能量,也体验着知识大师们难以体验的普通人参与创造的人生快乐。
2013年的3月13日清晨,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宣布,历经了244年漫长岁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不再发行纸质版,仅提供数字化服务。
同一天,维基百科共有1665163人在线注册。
这个人叫马特.德拉吉,他曾一度占据美国主要新闻刊物的版面,位于华盛顿郊区的马里兰州的塔科马帕克小镇,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为各家分送《华盛顿星报》的报童马特.德拉吉,在一般人眼里是个怪异的孩子。
在学校里,他沉默寡言甚至有些自卑,当伙伴们迷恋摇滚明星时,他却对《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感兴趣。
学校生涯结束后,只有高中学历的他,看不到任何成为新闻记者的可能。
1989年,德拉吉从华盛顿来到好多人追逐梦想的好莱坞继续寻找他的新闻出路,对新闻职业怀有无限向往的德拉吉,终于可以近距离接触过去他所仰望的新闻明星。
他在CBS礼品间负责叠T恤,收拾《60分钟》节目里的杯子,因为在行政套房曾为CBS的总裁递过运动衫而兴奋不已。
即便如此,他离新闻记者的梦想依然遥远,不久之后,命运却奇迹般地走上另外的轨道。
1994年,德拉吉28岁生日时,收到了父亲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一台欧洲生产的帕卡德.贝尔牌电脑,现实中屡屡碰壁的德拉吉,在互联网的信息海洋中终于找到了如鱼得水的感觉。
他在电脑上注册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