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11同步练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11同步练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11同步练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宗法制
1实质:
分配政治权力,
2最大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3内容:
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
由于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关系。
4影响: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还对此后的中国直至今日的和产生重大影响。
重点难点探究:
分封制与宗法制
图二:
分封方法示意图
图一:
西周分封形势图图三:
分封和等级示意图
1.根据图一、二、三,概括归纳西周分封制特点:
2.分封制下的诸侯分到了什么?
享有什么权利?
必须履行什么义务?
这说明了当时政治的什么特点?
3.你认为分封制有什么缺陷?
它对西周政权起到了什么作用?
后世的统治者可以仿效西周的分封来治国吗?
4.读图四,大宗和小宗是固定不变的吗?
说明理由?
图四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
图五山西洪洞大槐树祭祖大典图六(台湾)蒋孝严抵达桂林祭祖
5.参考图五、六并和同学讨论后回答:
宗法制有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
图七
6.读图七,宗法制与分封制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基础达标:
1.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者通过对节庆时间、场合、仪式的安排等有意或无意地对治下百姓进行管理和教化。
夏商周三代的岁时节庆一脉相承,在人们参与节庆活动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了共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体验。
由此可见,先秦节庆( )
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及其生活
B.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
C.宣示了夏商周政权的合法性
D.娱乐性取代了教化功能
2.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
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
A.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
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3.有学者认为:
“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
A.“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B.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
C.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
4.“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
”这说明分封制( )
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 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
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
5.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
“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 )
A.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6.据《左传》记载,春秋后期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独掌权柄后,标榜要替鲁国国君整肃跋扈的大夫,此举不仅得不到知礼之士的赞成,反而受到批评。
因为此举( )
A.挑战了宗法制度B.损害了大夫利益
C.冲击了天子权威D.不符合周礼规定
7.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
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
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
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
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
这说明商代( )
A.宗法分封制形成中 B.贵族爵位等级萌芽
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
8.商汤以夏桀“弃捐在帝之恩刑,推蹶它王之法籍”,方以“有夏多罪,天命殛(杀死)之”为词进行征伐;
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
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 )
A.以不行宗法作为开战说辞
B.王朝更替须得到先祖支持
C.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形成
D.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观念
9.下面两幅图主要反映了( )
A.宗法制度遭到了很大破坏
B.由分裂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分封制度产生了双重影响
D.分封制的崩溃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10.学者冯天瑜说:
“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
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
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
11.(2016·
淄博模拟)“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即周的宗盟,除了同姓外还有异姓,异姓列在同姓之后。
异姓纳入周的宗盟( )
A.破坏了宗法制的原则 B.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C.丰富和发展了分封制 D.有利于周王的集权统治
12.商周时期的“王”是各部落拥戴的“共主”,形成的是家(卿)—国(诸侯)—天下的政治体系。
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纷纷推行郡县制,并以君主直接任免官吏的方式来管理行政与地方事务。
这反映了( )
A.等级制度更加森严
B.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变
C.部落联盟向国家权威转变
D.血缘组织向领土国家转变
(二)材料题:
13.材料一 孔姓族属历经千年,繁衍日盛,元朝孔氏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第55代为“克”,明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56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
从明初至1919年订定的行辈字共计50字50辈,依次为:
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材料二 罗斯福家族在美国有超过300年的历史,其历代名人有:
艾萨克·
罗斯福、西奥多·
罗斯福、富兰克林·
D·
罗斯福、艾略特·
罗斯福、小富兰克林·
罗斯福、苏珊·
罗斯福。
对比材料一、二,提取两项关于中西方姓氏文化差异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柳宗元《封建论》摘录
天地果无初乎?
吾不得而知之也。
生人果有初乎?
然则孰为近?
曰:
有初为近。
孰明之?
由封建而明之也。
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
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
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不初,无以有封建。
封建,非圣人意也。
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
荀卿有言:
“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
”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
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
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
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
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
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
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
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
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
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
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
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
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
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
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
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
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
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
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
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
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或者曰:
“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
守宰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何能理乎?
”余又非之。
周之事迹,断可见矣:
列侯骄盈,黩货事戎,大凡乱国多,理国寡,侯伯不得变其政,天子不得变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
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
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
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
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
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
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
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
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
大逆未彰,奸利浚财,怙势作威,大刻于民者,无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
何以言之?
且汉知孟舒于田叔,得魏尚于冯唐,闻黄霸之明审,睹汲黯之简靖,拜之可也,复其位可也,卧而委之以辑一方可也。
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
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
设使汉室尽城邑而侯王之,纵令其乱人,戚之而已。
孟舒、魏尚之术莫得而施,黄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
明谴而导之,拜受而退已违矣;
下令而削之,缔交合从之谋周于同列,则相顾裂眦,勃然而起;
幸而不起,则削其半,削其半,民犹瘁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
汉事然也。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善制兵,谨择守,则理平矣。
或者又曰:
“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尤非所谓知理者也。
魏之承汉也,封爵犹建;
晋之承魏也,因循不革;
而二姓陵替,不闻延祚。
今矫而变之,垂二百祀,大业弥固,何系于诸侯哉?
或者又以为:
“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