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223071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三)外科切口感染的定义与说明

按原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3类:

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外科表浅切口感染:

感染发生在外科手术30天内,感染只涉及切口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

①表浅切口有脓液流出,有或没有实验室证据;

②通过无菌操作从表浅切口处留取体液或组织标本培养并分离出病原体;

③至少具备以下一项:

疼痛或触痛、局限性胀痛、发红或发热且切口被外科医生有目的地打开,如培养阴性则除外;

④临床医生诊断的外科感染。

2、外科深部切口感染:

无植入物的手术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人工心瓣膜、人造血管等)的手术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并且感染涉及切口的深部软组织(筋膜和肌肉层),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

①脓液从切口深部引流出,但不是来自手术部位的器官/腔隙部位;

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有目的地开放的切口,病人至少有下列中的一项:

发热(>38℃)并排除其他原因或局限性疼痛、压痛,除非切口培养阴性;

③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检查或通过组织病理检查或影象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迹象;

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支持。

3、器官/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的手术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人工心瓣膜、人造血管等)的手术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

①从器官/腔隙部位引流出脓液;

②从器官/腔隙的组织或引流液中用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出病原体;

③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检查或通过组织病理检查或影象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腔隙的脓肿或其他感染迹象;

④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腔隙感染。

说明:

①创口包括外科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

②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诊断;

③手术切口浅部与深部均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

④经切口引流所致的器官/腔隙的感染无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

⑤切口针眼处的小脓点(微小炎症,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⑥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⑦局限性的刺伤切口感染不算外科切口感染,应根据其深度纳入皮肤软组织感染;

⑧外阴切开术切口感染应计在皮肤软组织的感染中。

注:

①植入物的定义:

非人体可植入物(如:

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人工心脏或人工髋关节)通过手术永久置入人体内。

②涂片阳性:

白细胞≥10对确定是否脓液/脓性分泌物有帮助。

(四)相关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能保证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1、手术医生/麻醉医生:

①完善病案、手术麻醉记录,将感染相关征象记录完全。

手术记录病人的一般情况、手术名称、手术历时、手术中失血量、手术中输血量、麻醉评分、病人体重。

记录参加手术人员,特别主刀、第一助手;

手术引流;

手术后的病情记录、抗菌药物应用与更改目的等。

②怀疑手术部位有感染者,送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必要时细菌培养。

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注明手术前或手术中用药,手术前用药注明用药的时间、地点(手术室、病房),一般要求在切皮前30—120分钟内应用,手术中用药是指手术过程中的抗菌药物的使用,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以上或失血量>1500mL,要求追加一次抗菌药物的使用。

2、病室护士:

了解手术后病人体温及手术切口情况,发现切口有异常分泌物,及时提醒、协助医生做切口分泌物检查;

做好手术病人的入院宣教,准确留存病人出院后联系方式并告知病人手术后手术部位有红肿、发热、化脓等情况及时与医生联系。

3、院感科:

定时到科室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病人的情况,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并要求医生对手术病人合理预防应用抗生素及按药敏用药;

核对落实每位手术病人的联系方式及对手术病人进行宣传解释手术切口调查的目的方式,出院30天内与病人电话联系以确定出院后是否发生感染,录入手术病人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每季得出手术部位感染率,分析特殊原因及共同原因以便进行改进。

(五)调查登记方法:

1、确定被调查类别

调查登记方法:

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被监测手术类别,包括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

2、具体调查步骤

(1)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定时到科室了解病人实施手术情况,每个手术病人均需填写“外科手术病人医院感染调查表”;

手术信息根据麻醉记录单和手术记录单,抗生素使用情况根据医嘱单与麻醉单。

(2)床旁询问手术病人,了解切口愈合情况及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3)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手术病人发热是否≥38℃,切口外观的改变,如发红、有无分泌物,切口敷料变化,应用抗生素的情况,提前拆线引流,切口分泌物流出情况及医生已诊断切口感染。

如有上述情况发生由科室监控小组与院感科讨论确定是否是发生院内感染。

当切口发生变化时,管床医生要详细描述切口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

有手术部位感染或疑似感染时做分泌物拭子涂片或培养。

(4)每个手术病人需建立出院后追踪档案。

病人出院时,给病人出院指导,并告知一旦切口出现异常,及时到医院就诊。

追踪时间:

无植入物手术病人为术后30天,有植入物者为术后一年。

(六)手术部位感染(SSI)监测操作流程:

见附表1

(七)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

有下列手术部位感染症状或体征之一:

疼痛或压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和外科医生有目的地开放表浅切口。

外科医生或主治医师已经诊断手术部位发生感染时,应严密随访,搜集更多的相关证据资料,并通过无菌操作从切口留取组织或液体标本送检。

1.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拭切口2遍,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取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

2.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拭切口2遍,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用力擦拭病灶边缘或脓腔囊壁后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室。

但厌养培养时应吸取深部标本而不能擦拭表面,同时要使用厌养培养基进行培养。

3、采样注意事项

采样时不能用干棉签取样,一定要用无菌生理盐水蘸湿棉签再取样并及时送检。

送检标本进要注明采集标本的解剖部位,必须区分表浅切口还是深部切口。

如革兰染色出现上皮细胞提示标本已受皮肤菌群污染,其结果毫无意义。

(八)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的设计与填表说明

1.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

见附表2;

手术风险分级(NNIS)评估表:

见附表3;

《手术风险评估》(试行)使用说明:

见附表4。

2.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的填写说明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登记表是根据目前医院感染直报系统监测软件的要求设计的。

要求登记调查期间所选择的所有的手术病例,按表中的项目有些是必填的,如住院号、年龄、性别、科室、手术日期、感染日期、感染部位等,这些因素是手术分类和感染病人的基本特征。

3.手术外科手术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外科医生必须在病人的皮肤或黏膜上切一个切口,而此病人在离开手术室时又被缝上,此时病人至少接受了一次手术操作。

手术部分主要用于外科医生感染专率的监测与反馈,对于手术病例需填写:

1)手术日期:

即进行手术的日期。

提供计算入院至手术及手术至发生感染的日数。

2)手术医生:

指在手术中执行主要操作的医生(主刀)。

3)手术时间指从切皮到皮肤缝合的时间,不包括麻醉时间。

提供计算手术持续时间的感染频率,为危险因素指标之一。

4)手术名称指实施手术操作的类型,以手术操作代码表示。

常用的手术操作代码见表4。

5)切口类型NNIS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将手术切口分为四级:

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污秽(感染)切口。

清洁切口:

手术切口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无创伤、无感染、无炎症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泌尿生殖道手术时尿培养阴性,肝胆手术时胆汁培养阴性。

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阑尾、阴道、口咽部手术属于此类。

污染切口:

开放的新鲜切口,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涉及泌尿生殖道且有尿培养阳性的手术,胆汁培养阳性的胆道手术,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的手术;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区但未化脓区域切口。

污秽(感染)切口:

有坏死组织、异物、排泄物污染的切口,脏器穿孔,急性化脓性细菌性炎症。

6)麻醉类型指病人所采用的麻醉方式,分为全麻和非全麻。

7)手术类型指病人进行手术的状态,分为择期和急诊。

5.感染日期是指出现症状或实验室出现阳性证据(收集标本的日期)的日期。

可以计算:

入院到发生感染的间隔;

手术到发生感染的间隔;

用以区别在同一病人同一部位不同时期的感染。

确定感染日期应注意:

(1)当实验室结果作为感染诊断依据时,应将收集实验室标本的那一天而不是出结果的那一天作为感染日期。

(2)当感染与ICU有关但是在出ICU后24小时内发病时,出ICU的日期即为感染日期。

10.感染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分为表浅、深部及器官腔隙感染。

11.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指手术病人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应用抗生素的药名、剂量、给药途径、起止时间等。

手术前用药:

I表示在手术室切皮前30-60分钟用药。

O表示手术前在病房用药。

N表示手术前未用药。

T表示手术前治疗用药。

手术后用药:

N表示手术后未用药。

P表示手术后用药<24小时。

T表示治疗用药。

手术后用药正确与否的评判标准根据《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

联合用药:

手术期间使用不同种类抗菌药物的数目。

登记时注明药物名称、用药途径、日剂量、使用天数及更改情况。

12.病原学检查指感染病人所进行的相应的病原学诊断。

(1)送检日期指采集送检标本的日期。

(2)标本名称指作实验室诊断的标本,手术病人常见的有切口分泌物、穿刺液、引流液等。

(3)送检方式指进行病原学检查的方法,分为镜检、培养、血清学三种。

(4)微生物名称将最主要的填在线上。

(5)药物敏感结果:

按敏感与耐药进行统计。

六、手术病人感染统计方法:

外手术部位感染调查工作进行到一定时期应及时将监测资料进行总结,资料统计主要得出如下数据。

  1、外科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率:

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率=

100%

2、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

观察期间各类手术病人中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频率。

计算公式:

Ⅰ类手术切口感染=×

100%

Ⅱ类、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计算方法同上。

3、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观察期间某医生施行的手术中发生切口感染的频率。

某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