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版山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一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审核版山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一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核版山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一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
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评说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评批者有意让读者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
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
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山为“大荒山”。
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
“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
”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
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
不咸山,即仙山。
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
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
“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
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
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
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③“神瑛侍者”呢?
他似是“神鹰”的谐音。
很早以前,满族人中间流传着一个神话:
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
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④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
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
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
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
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⑤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
“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
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
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
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
”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
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愿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
并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之类的仙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1.下列几种说法中,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B.《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当年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那块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大荒山,无稽崖”,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C.《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
D.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大荒山即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满族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C.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虽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
D.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3.以下对于文章相关自然段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观全文,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涉及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
B.在第②自然段,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意在证明“大荒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绛珠仙草”就是人参。
C.在第③自然段,作者引用满族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是为了证明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
D.在第④自然段,通过追溯曹氏家族兴衰,剖析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4-6题。
何师俭,字桐叔,浙江山阴人。
以纳赀,于康熙六十年选授兵部员外郎。
奉职勤恳,常数月不出署。
雍正元年,迁广西右江道佥事,部请留任一年,世宗命以升衔留任,赐人葠、貂皮。
师俭以执法卻重贿,忤要人,因诬以避瘴故留部。
侍郎李绂昌言曰:
“今部曹不名一钱,才者尤劳瘁,苟得郡,争趋之,况监司耶?
”期满,复请留,加按察司副使衔。
司疏奏皆出其手,他司事难治者亦时委之。
三年,出为江南驿盐道副使,上召对,勉以操守,复赐人葠、貂皮,许上疏言事。
四年,调广东粮驿道副使。
岁大祲,师俭以存留米五万石给饷,饬所属缓征。
或疑专擅获咎,师俭曰:
“请而后行,民已苦箠楚矣!
”总督孔毓珣与巡抚杨文乾不相能,以师俭署盐法道,欲引以为助。
文乾疑为毓珣党,令买铜,将以赔累困之。
明年,文乾入觐,上示以毓珣弹事,亦及师俭,乃知师俭非阿毓珣者。
令署按察使,毓珣又疑师俭暱文乾。
及文乾卒,劾师俭违禁开矿,侵蚀铜价。
逾年,署巡抚傅泰会鞫,事始白。
上知其无罪,命往陕西佐治军需。
师俭在兵部,谙悉诸边形势扼塞、战守机宜、刍饷缓急。
至凉州,每集议,指画如素习,总督查郎阿深重之。
署凉庄道参政。
师过凉州,檄至肃州支饷。
两路遥远,师俭即以凉州所蓄给之,师行无乏。
一日羽书数过,师俭策必调取生兵,峙餦以待。
已而果然。
肃州师将行,飞檄令截取公私骡马,官民皇皇。
师俭曰:
“在道官商皆赴肃者,若官顿於途,货弃於地,非军前所宜。
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茭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檄虽严,吾自当之。
”於是官商皆安,军事亦无误。
寻调补西安盐驿道副使。
关中旱,诏以湖广米十万石自商州龙驹寨运陕西。
师俭董其役,未半,大雨谿涨,骡马少,不足供转输。
商於山中无顿积所,水次隘,运艘不齐。
师俭以秋穀将登,请止运,民亦不饥。
军中马缺,檄取驿马。
师俭谓:
“置邮传命,如人身血脉,不能一日废。
”拒不可,事竟寝。
擢按察使,数平疑狱。
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虽贵势贤亲不徇纵。
十三年,以目疾乞休。
高宗即位,赦诏至,时目已失明,令吏诵案牍,谛听,得邀赦典者,立出之而后上陈。
留两月,毕其事始归。
后卒於家,陕西祀名宦。
(《清史稿·
列传八十七·
何师俭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荛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B.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尧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C.进婀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解荛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D.迸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解荛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纳赀,封建社会的选官办法,即交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取得入选作官的资格,实质上是公开的买官卖官。
B.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
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篇、军械、军令等。
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C.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
《汉书》注:
“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
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
”
D.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指代乡野间见闻不多无知浅舾的人或普通百姓。
常用“刍荛之见”来批评别人见识短浅。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雍正元年,何师俭被提拔到广西担任右江道佥事。
因为他执法公正、拒绝受贿,被他得罪的权贵就诬告他想逃避瘴气,于是他又被滞留在兵部担任员外郎。
B.何师俭调任广东的那年,庄稼歉收,何师俭担心老百姓遭受疾苦,就自作主张把存留的五万石粮拿出来作为应急粮饷,并告诫下属官吏暂缓征收赋税。
C.何师俭在兵部时,就对各个地方的地势要塞、攻打守备的时机和军粮供应的情况很熟悉。
到凉州后,他对每次集会讨论的事情都了如指掌,受到总督的赏识。
D.何师俭晚年时已双日失明,但是仍然勤子政事,有时还让随从官吏把文书的内容读给自己听。
在家中去世后,陕匿曾修建祠堂来纪念这位名臣。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文乾入觐,上示以毓珣弹事,亦及师俭,乃知师俭非阿毓珣者。
(2)擢按察使,数平疑狱。
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虽贵势贤亲不徇纵。
(二)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小题。
江上秋夜
(宋)
道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注】道潜(1043-1102),字参寥,杭州于潜(今浙江临安)人。
俗姓何,本名昙潜,赐号妙总大师。
自幼出家。
与苏轼、秦观友善。
9.“井梧翻叶动秋声”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都写了梧桐,这两句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9.宋诗长于借景寓理,请分别简要概括四句诗的写景内容,并用一句话阐述本诗蕴含的道理。
(5分)
(三)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锦瑟》中形象地表现相思成泪、愿望飘渺的两句是,
,
。
(2)有的干部爱用“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对此我们可以引周敦颐《爱莲说》中的“
”进行反驳。
(3)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
乙选做题:
(25分),考生在第三、第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快乐与原则
朱塞佩·
托马西,迪·
兰佩杜萨(意大利)
当他挤上公共汽车时,他激怒了车上的每个人。
塞满了别人账簿的公事包,左臂夹着大盒子——这一切,都使他难以掏出回程票来。
不得已,他把盒子放在检票员的凳子上。
他踩了别人的脚,别人也踏到他的脚上。
他引来了一片斥责。
到站了,他挤下来,总算是一个人走在了回家的那条坑坑洼洼的小径上。
他急忙看了看他的塑料钱夹是否还在,然后,就开始轻松地品味起他的快乐。
钱夹里装着37245里拉——那是一个小时前,作为圣诞节的奖金,他刚刚领到的“第13个月的薪水”。
这笔钱意味着许多麻烦都可以解决了。
有了这几张高面值的钞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