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精选中考化学试题分类 专题七实验探究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199088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73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精选中考化学试题分类 专题七实验探究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考精选中考化学试题分类 专题七实验探究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考精选中考化学试题分类 专题七实验探究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考精选中考化学试题分类 专题七实验探究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考精选中考化学试题分类 专题七实验探究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精选中考化学试题分类 专题七实验探究题文档格式.docx

《中考精选中考化学试题分类 专题七实验探究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精选中考化学试题分类 专题七实验探究题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精选中考化学试题分类 专题七实验探究题文档格式.docx

实验室如何制取氮气呢?

请阅读资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

①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

②利用上述仪器和重铬酸铵在实验室制取少量氮气,其发生装置应选择的仪器有_____

(填序号),还必须补充的一种仪器是_______________。

若用上述装置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根据已有知识,收集氮气只能用________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小组欲进行镁在氮气中的燃烧实验,现收集一瓶含水约1/5体积的氮气,该如何操作____________。

【答案】

(1).除去水蒸气(或除水)

(2).否(3).ABD(4).得到的气体中还含有稀有气体(5).锥形瓶(6).CDF(7).酒精灯(8).2KMnO4K2MnO4+MnO2+O2↑(2KClO32KCl+3O2↑)(9).排水法(10).氮气密度接近空气且难溶于水(11).向集气瓶中装满水,倒扣入水槽中,当收集到约剩余1/5体积水时,停止收集,移出集

气瓶,放在实验台上。

【解析】

(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图1中装置B的作用是:

除去水蒸气;

气体从溶液通过会带出部分水蒸气,装置A、B顺序不能颠倒;

(2)A、汞为液态,在加热的条件下只与氧气反应且生成物为固体,正确;

B、汞与氧气在加热时反应生成氧化汞,时间足够长,能将密闭装置中的氧气几乎耗尽,正确;

C、汞是液体,当容器内压强改变时,液面的位置发生改变,能观察装置中气体体积的变化,错误;

D、汞与氧气在加热时反应生成氧化汞,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得到的氧化汞粉末加热生成的气体体积+剩余气体体积=原空气体积,正确。

故选:

ABD;

(3)该小组按设计方案得到的氮气密度(假设要除去的气体均已除净)与氮气的实际密度有误差,产生误差的原因是:

得到的气体中还含有稀有气体;

(4)①仪器B的名称是锥形瓶;

②利用上述仪器和重铬酸铵,在实验室中制取少量氮气,重铬酸铵加热至180℃时,可分解生成氮气,其发生装置应选择的仪器有:

CDF,还必须补充的一种仪器是:

酒精灯;

若用上述装置制氧气,可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时,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2KMnO4K2MnO4+MnO2+O2↑,2KClO32KCl+3O2↑;

③氮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因此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该小组欲进行镁在氮气中的燃烧实验,现收集一瓶含水约1/5体积的氮气,操作方法是:

向集气瓶中装满水,倒扣入水槽中,当收集到约剩余1/5体积水时,停止收集,移出集气瓶,放在实验台上。

2.(2018黔西南)13.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探究。

I.探究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

甲同学向盛有少量KOH溶液的试管中滴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继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_____色变成无色。

甲同学得出结论:

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请写出稀硫酸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II.探究酸和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乙同学对探究I中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试管中无色溶液的溶质除了酚酞还有什么?

【提出猜想】

(1) 

K2SO4;

(2) 

K2SO4和_______

【设计实验】

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方程式

实验结论

方案1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碳酸钠,然后加入过量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

可观察到溶液中有_______产生,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

猜想

(2)

方案2

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

______________。

成立

方案3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 

然后慢慢滴加NaOH溶液,并不断振荡试管。

开始无明显现象,过一会发现__________。

【发散思维】为了验证猜想

(2)成立,你认为还可以选择的物质是_____(填选项)。

A.Ba(NO3)2 

 

B.锌粒 

C.Cu 

D.盐酸

【答案】

(1).红

(2).2KOH+ 

H2SO4= 

K2SO4 

2H2O(3).H2SO4(或稀硫酸) 

(4).气泡(5).Na2CO3+H2SO4=Na2SO4+CO2↑+H2O(6).pH<

7(7).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8).B

3.(2018江西22)兴趣小组利用提供的试剂:

稀硫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和紫色石蕊溶液。

探究酸碱盐的性质。

小清同学将氯化钠溶液加入到稀硫酸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而将混合溶液加热一段时间后,意外地闻到刺激性气味。

【提出问题】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1.可能是二氧化硫猜想2.可能是氯化氢

猜想3.可能是氨气

大家讨论后认为猜想3不合理,依据是 反应物中没有氮元素,所以无法生成氮气 。

【查阅资料】SO2和CO2的化学性质相似,都能使澄清灰水变浑浊。

写出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钙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SO2+Ca(OH)2=CaSO3↓+H2O 。

【实验探究】如图所示,小诚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到 溶液变红 ,于是他认为猜想2正确。

【评价与改进】小煜认为小诚的结论不科学,于是他利用提供的试剂通过实验确认了猜想2正确。

实验现象

如图所示,将产生的气体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无明显现象 

【结论】加热氯化钠与硫酸的混合溶液得到的气体是氯化氢

【拓展应用】实验室可用氯化钠和硫酸反应制取氯化氢气体,已知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

请推测实验室制取氯化氢气体最适宜的方法为 C (填序号)。

A.加热氯化氢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物

B.加热氯化钠固体和稀硫酸的混合物

C.加热氯化钠固体和浓硫酸的混合物

【解析】【猜想与假设】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猜想3不合理,依据是反应物中没有氮元素,所以无法生成氮气。

【查阅资料】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水。

【实验探究】紫色石蕊遇酸性溶液变红色,所以小诚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到溶液变红色,于是他认为猜想2正确。

【评价与改进】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都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所以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没有明显现象,从而得到加热氯化钠与硫酸的混合溶液得到的气体是氯化氢的结论。

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所以实验室制取氯化氢气体最适宜的方法是加热氯化钠固体和浓硫酸的混合物。

4.(2018江西23)甜叶菊苷具有高甜度低热能的特点,是一种新型甜味剂,我国是全国最主要的生产国,实验小组欲探究甜叶菊苷的元素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提出猜想】甜叶菊苷由什么元素组成?

【进行实验】小晴取适量的甜叶菊苷按如图进行操作,并分别将干冷的烧杯和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置与火焰上方。

【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认为小晴的实验设计不严谨,原因是 酒精燃烧也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

经改进试验后,检验到甜叶菊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由此确定甜叶菊苷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继续探究】为了进步确定其元素组成。

利用如图进行实验。

(已知:

装置中C中的氧化铜能确保甜叶菊苷中的碳元素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

(1)实验前要通一会儿氮气,目的是 排除装置中的空气 。

(2)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

【数据记录】4.02g甜叶菊苷在C装置中充分燃烧后,D装置增重2.7g,E装置增重8.36g。

(产物被完全吸收)

【分析与讨论】数据分析:

4.02g甜叶菊苷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1.44 g,由此可以确定甜叶菊苷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反思评价】若没有F装置,对氧元素质量测定结果的影响是 偏小 。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解析】【讨论交流】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小晴的实验设计不严谨,原因是:

酒精燃烧也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继续探究】

(1)装置中C中的氧化铜能确保甜叶菊苷中的碳元素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能被氢氧化钠吸收,所以实验前要通一会儿氮气。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分析与讨论】D装置中增加的质量是水的质量,E装置中增加的质量是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碳元素的质量为:

8.36g×

=2.28g,氢元素的质量为:

2.7g×

=0.3g,所以氧元素的质量为:

4.02g﹣0.3g﹣2.28g=1.44g。

【反思评价】没有F装置,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进入E装置中,碳元素的质量偏大,所以对氧元素质量测定结果的影响是偏小。

5.(2018青岛29)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里准备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实验时,发现实验台上摆放的药品中,有一瓶未盖瓶塞且标签破损的溶液(如图),他们决定对这瓶溶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获得信息】

(1)酸、碱、盐的性质实验中用到含钠元素的物质有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

(2)实验室里盛放碱性溶液的试剂瓶通常使用橡胶塞。

(3)碳酸氢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不反应;

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提出猜想】猜想一:

氢氧化钠;

猜想二:

碳酸钠;

猜想三:

碳酸氢钠。

【实验探究】

(1)小军取样滴加稀盐酸有 气泡 产生,得出结论:

该溶液的溶质是碳酸钠或者是 碳酸氢钠 。

(2)小军另取样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 白色沉淀 产生,进而得出结论:

该溶液的溶质是碳酸钠。

(3)小华认为小军的结论不完全正确,理由是 露置于空气中的NaOH溶液与空气中的CO2反应也生成碳酸钠 。

小组同学讨论后一致认为还需要进行如下实验:

(4)取小军第二次实验后的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

【实验结论】这瓶溶液的原溶质是 氢氧化钠 。

【探究启示】实验中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 应立即盖好瓶盖 。

【解析】【实验探究】

(1)稀盐酸能与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2)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所以若另取样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进而得出结论:

(3)因为该试剂是敞口放置于空气中,若是氢氧化钠可能会和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变质生成部分碳酸钠,所以,小青认为小刚的结论不完全正确,理由是露置于空气中的NaOH溶液与空气中的CO2反应也生成碳酸钠;

故填:

露置于空气中的NaOH溶液与空气中的CO2反应也生成碳酸钠。

【实验结论】取小军第二次实验后的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中还存在氢氧化钠,即原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