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195178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doc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doc(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Word格式.doc

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

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

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1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12、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

1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14、两个文化层面:

指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15、上层文化:

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6、底层文化:

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7、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18、传统文化:

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9、文化传统:

是贯穿功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1、灾荒:

主要指旱、涝、蝗、风、雹等,大水这后往往有瘟疫,大旱之后往往有蝗灾。

2、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1、广大地域决定着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3、广大地域决定着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又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

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正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

这也是它在产生条件上,区别于任何其他古代文明的地方,也是我们思考中国文化道路的重要起点。

4、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

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许久以来的相互交流。

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已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群采取不同的政治,周王朝对于那些千里之外的人群,虽不强迫他们服从自己,但要求他们承队自己的合法。

以后的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

“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

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

5、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这里的地缘概念,是指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从地理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那里藏关中国历史命运的重要秘密。

6、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

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回旋的舞台。

中华文化虽然起源于黄河流域,但是它广大的地域却为它准备了潜大的历史舞台。

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华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

因此每当北方进入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潮期。

实际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

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

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

广阔的回旋地域,是中国文明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一。

不过到元明清时,这种南北对峙有了新的变化,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

北方在经济上的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单一农业经济占上风;

而南方,早已经过了这样的阶段而进入农工商贸全面兴旺的局面。

7、在一个辽阔广大的地域上,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和人群构成的不同,存在区域性的文化分布是必然的。

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工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

8、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然环境。

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

人得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环境决定地域人群文化样式的第一个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期,这一层次的内容起的作用越大。

2、地域文化创造的第二个因素,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关于地理条件的特殊,可以举古代神仙崇拜浓郁的燕齐地区为例。

关于得天独厚,可以明清晋商鼎盛一时的原因为例。

不过,任何一个区域的得天独厚,都是需要外在条件的,所以这样形成的地域文化,往往会因外在条件的丧失而衰落。

3、第三方面的因素,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有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在这样情况下产生的区域文化最具历史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没有竞争,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本地意识,也就不会有那样深入的对本土地利、文化资源的开发,当然就不会有那第灿烂的文化高潮。

由此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没有开阔的意识和胸襟,区域文化的建设也不会做好。

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这是区域文化形成的第四方面的因素。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乡土意识由此而来。

一个地区典范人物的业绩,能持久地感动他的乡亲,中间起重要作用的就是这种乡土意识。

9、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

地域文化处在不断的变化中。

外在条件的变化,可以使一个地方经济及附着在经济之上的文化现象兴衰起落。

精神方面,一些没有被一方人民重视的东西,也容易淡漠甚至遗忘。

新的因缘,则带来新的现象。

10、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

一种社会文明,总有它正统的精神文化主导着该文明的文化方向。

同时在一个地域广阔的社会里,又不可能没的地域文化的广布。

从逻辑上说,一开始没有所谓正统文化,中原文化当初实际只是一个地域文化。

它是经过一定的吸收融摄后,才上升为一种正统文化的。

所以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

而且正统文化不能离开特定地域人群对它的接受、理解以至发展。

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

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

11、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作为:

在保护自然方面,古代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

12、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这三项成就,都是根植于中国的地利条件,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的体现,也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体现。

13、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例如到了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一带经济作物大发展,因过分追求粮食生产,大片地围湖造田,致使那里湖泊水的吞吐量急剧下降,每当长江汛期一到,中下游地区水患就得十分严重。

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

森林资源的损失,即意味着黄河水土流失的加重。

黄河流域的水灾总体看是呈逐渐加深加重的历史趋势,主要因素是泥沙含量越来越大,以致在下游平原地带形成地上悬河。

不难看出,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为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河流在明清时期的灾害日趋严重,更与两代治国思想的落后及政治腐败有关。

但最主要的还是无视自然规律的人为因素占主要原因。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1、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

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

这一悠久的历程的重大结果,就是中国文化基本规模的形成。

2、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成就:

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前为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农业。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这些都是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标志。

3、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其时间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公元前8000年~前5000年)、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

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长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4、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农业的发生是人类历史划时代的大事。

在世界为数不多的几个农业起源中心中,中国独有其二,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耐旱谷物农业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

5、多元的文化发生:

依所文献记载把上古文化划分为炎黄、东夷、苗蛮等三大区域,20世纪考古发现证明,三大区域实际是远古更加多元的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

6、红山文化的神庙和祭祀遗址,实际维系着附近相当大地区人群的精神生活。

这个发现,富于启发性。

在这样一个人群众多、地域广大的世界里,只有战争的征服,不能必然地导致文化的汇聚融合,因为战争也可招致人群的逃避和迁徙。

真正将来源不同的人群辐辏并凝聚在一起,应当是建立在互相交流、启发基础之上的文化建构,而共同宗教生活的建立,则是这种文化建构的重要线索之一。

7、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

“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发明者,如神农氏发明农业,有巢氏发明居室等。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一方面是战争,另一方面是宗教活动的重要。

8、尧舜时代著名的故事是“尧舜禅让”,另一件是《史记》所说的“乃命羲和敬昊天”。

内容是派人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天时,它关系着农耕大事,这正是黄帝的后代所建立的宗教中心凝聚力的根源。

9、五帝时期的历史,实际是宗教中心的形成和发达。

它所以能将众多的人群辐辏在一起,是因为这宗教中心涵盖着先进的文化。

因此可以说,五帝时代的历史线索,是文化带动着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

10、尚忠的夏文化:

夏是我国第一代王朝,时间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历时近五百年。

夏是“家天下”,基本是以夏人为核心的部落联盟性质的国家。

由于它的“父传子,家天下”反而将五帝以来由宗教文化亲和力所促进的人群辐辏的历史趋势,暂时中断了,开始了族群相处的一种新的关系模式,那就是战争征服。

那时的战争明显带有驱除特征。

强大族群对弱小族群赤裸的战争关系,始于夏,盛于商,而终止于西周。

11、《礼记…表记》说“夏道遵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遵命、近人而远鬼神,即所谓的“夏上(尚)忠”。

什么是“忠”道?

从鲧、禹治水的故事,可以略作推测。

鲧因治水不当被治罪,而禹仍然恪尽职命,劳形天下,这就是忠。

所以柳诒徵《中国文化史》说:

夏时所尚之忠……谓居职任事者,当竭心尽力求利于人而已民。

12、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