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19307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5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

《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

浙江传媒学院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自评报告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第一部分学校发展机遇与战略选择 -1-

一、学校概况 -1-

二、学校发展路径选择 -2-

(一)直面“两大挑战”,确立“两种意识” -3-

(二)实施“三大战略”,实现“三大转型” -4-

第二部分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状况 -8-

一、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8-

(一)办学定位清晰,注重特色培育 -8-

(二)发挥领导作用,实现科学发展 -10-

(三)抓住人才培养根本,确立教学中心地位 -10-

(四)突出应用人才培养,探索新型培养模式 -11-

(五)主动加强行业联动,开展产学合作教育 -12-

二、教师队伍 -14-

(一)教师数量充足,生师比例适当 -14-

(二)队伍结构合理,发展态势良好 -14-

(三)教师德才兼备,师德师风良好 -14-

(四)教学效果较好,学生满意度高 -15-

(五)重视教师发展,加强教师培养 -15-

三、教学条件与利用 -16-

(一)加强硬件建设,有效保障教学 -16-

(二)构建特色藏馆,满足教学需求 -16-

(三)加强设施建设,满足育人需要 -17-

(四)优先教学经费,保证持续增长 -18-

四、专业与课程建设 -18-

(一)专业建设措施得力,专业布局日趋合理 -18-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运行规范有序 -19-

(三)深化教学内容改革,积聚优质课程资源 -20-

(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21-

(五)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22-

(六)开展合作基地建设,完善实习实训机制 -22-

(七)坚持课内课外结合,广泛组织社会实践 -23-

(八)坚持在规范中创新,改进毕业论文工作 -23-

五、质量管理 -24-

(一)队伍结构合理,人员素质较高 -24-

(二)注重规范管理,健全教学规制 -25-

(三)重视自查自纠,构建质量体系 -26-

六、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26-

(一)齐抓共管,大力加强学风建设 -26-

(二)正面引导,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27-

(三)发挥优势,塑造特色校园文化 -27-

(四)专兼结合,建立指导教师队伍 -28-

(五)齐抓共管,全面做好学生服务 -28-

七、教学质量 -30-

(一)优化内容,创新方法,增强思政教育功效 -30-

(二)坚定信仰,志存高远,展现时代精神风貌 -30-

(三)夯实基础,分层教学,完善基础理论教学 -31-

(四)强化专业,突出实践,力求所学能为所用 -31-

(五)身心健康,兴趣广泛,培育良好审美情趣 -32-

(六)教学相长,共同发展,教学效果广泛认可 -32-

(七)学生满意、社会认可,学校声誉不断提高 -34-

(八)保证就业,促进升学,确保学生成才成人 -35-

(九)面向行业,服务社会,专业性适应性并重 -35-

第三部分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7-

一、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37-

(一)教学理念转变相对滞后,改革推进力度尚需加大 -37-

二、教师队伍 -40-

(一)队伍年龄结构不尽合理,教师培养培训仍需加强 -40-

三、专业与课程建设 -42-

(一)新建专业发展不够平衡,专业生态有待继续优化 -42-

(二)课程内容更新不够及时,教学方法创新亟待加强 -44-

(三)实验设备利用开发不足,实践教学改革尚需深化 -47-

四、质量管理 -49-

(一)教学管理工作重心偏高,教学质量体系有待完善 -49-

五、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52-

(一)校园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学风建设还需标本兼治 -52-

第一部分学校发展机遇与战略选择

一、学校概况

浙江传媒学院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共建的一所高等院校,是全国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专门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近万人。

浙江传媒学院的前身是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隶属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学校自办学以来,为中央和地方电视台、电台等传媒机构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

2000年,学校划转至浙江省之后启动升本工作,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浙江传媒学院,同年12月以良好的成绩通过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2011年10月在教育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中,学校成功申请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成为浙江省第二所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拥有两个校区,分别坐落于钱塘江畔的下沙高教园区和江南名城桐乡市。

学校总占地1286亩,总建筑面积近61万平方米。

其中,下沙校区占地786亩,建筑面积近45万平方米;桐乡校区占地50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

学校设有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动画学院、管理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文化创意学院、文学院、音乐学院、影视艺术学院(电影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3个二级学院和大学外语教学部、社会科学教学部、大学体育教学部等3个教学部;建有“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等7个省级以上研究机构。

学校学科专业特色鲜明。

目前已初步形成以传媒类和艺术类专业为主干,文学、艺术学、工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拥有“广播电视艺术学”、“新闻学”和“戏剧戏曲学”等3个省级重点学科;开设本科专业31个,其中艺术类专业15个,播音与主持艺术和广播电视编导等2个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

学校师资充足。

全校教职员工总人数973人,其中正高职称81人,副高职称18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1名,省151人才工程各层次培养人才3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9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教学团队4个,省科研创新团队1个。

学校教学实验设备先进,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达1.8亿元。

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5个,播音主持与导训实验室、数字影视特技实验室等21个实验室;22层演播大楼拥有各种规格演播厅17个,是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基地。

学校图书馆馆藏各类纸质图书文献96万册,电子图书75万余册,音像视听资料近5万件,已成为我国区域性广播影视资料中心。

学校升本以来,不断强化教学改革在教学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深入开展联手行业、产学合作的传媒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全面实施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

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参与),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6个省级重点专业;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项;建成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7部、省级重点教材19部,先后出版自编教材70部;共有22个项目获得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

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先后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韩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4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2011年经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批准,学校与英国北爱尔兰奥斯特大学联合建立孔子学院,成为浙江省第九所建有孔子学院的高校,这将有力推进学校办学的国际化步伐。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始终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注,习近平、张德江、刘延东、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校视察。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认可,每年的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学校生源数量充足。

学校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级文明单位,2008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11年被推荐为全国文明单位。

二、学校发展路径选择

从专科升格为本科在学校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此之前学校完成了两次创业:

“从无到有”的第一次创业和“扩容升本”的第二次创业。

从2004年进入本科序列起,学校面对机遇与挑战,开始了立足教学质量提高、坚持内涵发展的“第三次创业”。

全体师生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以“敬业、博学、求真、创新”为校训,艰苦创业,积极开拓,敢于创新,努力奋进,直面“两大挑战”,确立“两种意识”,实施“三大战略”,完成“三大转型”。

(一)直面“两大挑战”,确立“两种意识”

学校升本之时正值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之际,本科院校数量激增,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存压力甚至高于专科院校,巨大挑战同时来自内部和外部两大方面。

内部挑战:

由专科办学到本科办学,如何应对“内涵升本”

校园整体搬迁之后,教学硬件基本符合本科办学的要求,但是从一所优质的专科学校到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真正的挑战来自于“内涵升本”。

从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到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等,专科与本科教育都存在质的差别。

尤其是当时的教职工,大部分来自原来的专科学校,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摆脱专科教育的习惯性思维和习惯性做法,提升办学层次,走上本科教育轨道,这是学校面临的首个挑战。

外部挑战:

由行业院校改为地方院校,如何应对“体制划转”

学校原有专业设置、人才规格完全依照行业的岗位需要,定点、定量、定质进行培养,学生招生数量、实践教学、就业去向、师资来源、实验设备等都有全国广电行业的强力支持。

学校的管理体制转型后,主管单位由国家广电总局划转至浙江省。

由此,与原有行业的行政隶属关系消失了,曾经拥有的行业政策倾斜、资源优势不复存在。

学校如何重新定位?

下一步的发展路径如何选择?

是继续强化行业特色,还是转向以服务地方为主?

是专做传媒还是综合发展?

这些问题不容回避。

面对两大挑战,学校上下立足于学校的发展,对如何办合格的本科院校,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进行广泛地探讨,深入开展教育思想讨论,深刻分析本科教学的基本规律,认真把握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观,确立“本科教育”和“特色发展”这两种意识。

一是确立注重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本科教育意识”

“本科教育”的外延比较宽,教育理念、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校园文化都囊括其中。

但是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育意识”首先强调的是适应本科教育要求,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以此为核心统领全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本科教育内涵建设的基本依据是满足实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各种要求。

根据学校的办学层次,学科专业的特点和社会人才需求趋势,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定位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即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和创新精神与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特征可概括为:

基础性、专门性、实践性、适应性、创造性。

“基础性”要求本科人才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专科人才区别;“专门性”强调在专门领域内培养专业性人才,与通识性人才区别;“实践性”强调为行业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区别;“适应性”强调在行业内部多岗位胜任度,与岗位性人才区别;“创造性”强调所从事工作并非简单重复劳动,而要具备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意能力,与操作型人才区别。

二是确立立足浙江、紧贴行业的“特色发展意识”

在一段时间里,我国高校综合化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过去的行业性大学划转到地方后更多地走向综合化发展的道路。

但是,这条道路并不适合我们。

长期的行业办学,使学校与广电行业有着天然的联系,这既是我们的办学传统,又是赖以形成办学特色的根基;另一方面,特色办学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内涵升本”的需要,因为内涵发展是相对于同质化发展的个性发展,是相对于平均发展的优势发展,因而内涵发展将更加注重特色化办学。

通过比较分析,学校要立足行业与区位优势,坚持在密切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