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电子课程设计(温度测量与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190482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安大学电子课程设计(温度测量与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长安大学电子课程设计(温度测量与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长安大学电子课程设计(温度测量与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长安大学电子课程设计(温度测量与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长安大学电子课程设计(温度测量与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安大学电子课程设计(温度测量与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

《长安大学电子课程设计(温度测量与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安大学电子课程设计(温度测量与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安大学电子课程设计(温度测量与控制)Word文档格式.docx

温度传感部分由热电偶构成的温度传感器,数字显示和设定控制部分由模数转换器AD574A、281024CMOSEEPROM、锁存器74LS175等组成,声光报警和温控加热降温执行电路主要用时基芯片555构成的多谐振荡器和单稳态电路组成。

在确定了单元电路的设计方案后,我们在总结出总体方案框图的基础上,应用Multisim11.0仿真软件画出了各单元模块电路图,最后汇总电路图。

由于缺少实践经验,并且知识有限,所以本次设计中难免存在缺点和错误,敬请老师批评指正。

李朝

2010年6月20日

目录

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 4

摘要 4

一、系统综述和总体方案论证与选择 5

二、单元电路设计 6

(一)温度传感模块 6

(2)冷接点温度补偿方法的选择 11

(3)滤波方法的讨论 16

(4)电路的改进 17

(5)仿真模拟 18

(二)声光报警 20

(三)温度控制执行 21

三、结束语 21

四、参考文献 22

五、元器件明细 23

六、收获体会 31

七、鸣谢 32

八、【附录】 32

评语 33

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

摘要

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是在实际应用中相当广泛的测量电路。

本次设计主要运用基本的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从基本的单元电路出发,实现了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的设计。

总体设计中的主要思想:

一、达到设计要求;

二、尽量应用所学知识;

三、设计力求系统简单可靠,有实际价值。

温度传感采用热电偶和温度补偿原理。

大家共同商议共同确定了总的电路结构,将设计分为三部分,李朝负责温度传感部分,谌新力负责温度显示和温度范围控制部分,肖阳负责温度控制执行电路和声光报警部分AD转换部分使用集成芯片AD574A;

二进制到8421BCD码的转换用EEPROM281024实现;

显示译码部分用74LS48和数码管实现;

温度控制范围设定采用数字设定方式,用74LS160十进制加计数器和锁存器74LS175实现;

温度的判断比较数值比较器74LS85的级联实现;

通过使用74LS160和ADG508F实现了多路温度循环监测功能。

声光报警加入了单稳态。

温度控制执行部分采用555构成的单稳态电路,提高了加热系统与降温系统的稳定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

温度传感器A/D转换控制温度声光报警二进制转BCD译码显示

技术要求

1、测量温度范围为200C~1650C,精度0.50C;

2、被测量温度与控制温度均可数字显示;

3、控制温度连续可调;

4、温度超过设定值时,产生声光报警。

一、系统综述和总体方案论证与选择

方案A.

如图1-1所示,温度传感器部分将温度线性地转变为电压信号,经过滤波放大,一路输入A/D转换电路,经过译码进行数字显示,另一路与滑变分压经过电压比较器进行比较输出高低电平指示信号,温度控制执行模块和声光报警部分。

图1-1总体方案A

方案B.

如图1-2所示,温度传感和A/D转换,译码显示,温控执行和报警均与方案A相同,不同处在于控制温度设定方式和温度超限判断方式。

方案A的超限判断模块和控制温度设定主要使用模拟信号,该方案易受外界干扰如使用环境温度等因素,另外由滑变设定温度不易调节精确,实际中,若采用电池供电,电源电压的变化会影响其温控范围的准确性。

方案B主要采用数字芯片逻辑控制实现,其工作的稳定性准确性和功能扩展性较强。

图1-2总体方案B

二、单元电路设计

(一)温度传感模块

关于温度传感方法的选择

常用的具有传感功能的电路,有利用铂电阻,利用二极管,利用三级管,利用铂电阻,或直接利用现有的具有温度传感功能的芯片。

1利用铂电阻测温度

原理:

铂电阻的组织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通过电阻两端电压的变化来反映温度的变化。

把电阻两端电压变化的信号经过处理后,就可以和预设电压进行比较,并显示。

其电路如图1-1所示

图1-1铂电阻测温电路的传感部分(其中R1为铂电阻)

排除理由:

热电阻在一定的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但是这个范围很窄,达不到课题要求的范围。

而如果进行电阻线性化,则电路更加复杂,而且由于测温需要相对精确,为避免过多电路造成噪声等不利影响,将这个方案排除。

2利用二极管测温度

和铂电阻相似,但是利用的是二极管电压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使用中可以利用桥路将其连接(如图1-2所示),并用放大器放大后输出。

这样的测温电路简易且实用。

排除理由:

灵敏度不高,变化范围太窄,线性化不是很好。

3利用三极管测温度

原理:

利用了硅晶体管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的负温度系数,如图1-3所示。

图1-3三级管测温度电路图

灵敏度不高,可以用作判断报警,但不宜用于测量温度。

4现有的温度传感芯片

现有的芯片如LM335,AD590,LTC1052等。

其工作电压范围最大为125℃,超过后虽然也有一定的线性关系,但若用于精度较高的测量温度电路就不太可行了。

5热电偶测温法

如果两种不同成分的均质导体形成回路,直接测温端叫做测量端,接线端子叫做参比端,当两端存在温差时,就会在回路中产生电流,即塞贝克效应。

热电势的大小只与热电偶导体材质以及两端温度有关。

与热电偶导体的长度和直径无关。

热电偶测温电路是以热点偶为基础进行测温。

采用理由:

热偶在很大范围内线性非常明显,且测温范围广,响应速度快,抗干扰性强,所以最终选择了用热电偶组成传感电路。

(二)传感电路的整体思路说明

图2传感电路(改进前)

设计思路框架图如下:

思路说明:

K型热电偶作为主要的测温元件,其温度与电压的关系已知且稳定,线性化很好。

由于点偶的特殊性,要对其进行冷接点补偿(详细内容在第四部分说明)。

由于补偿选择的方案会产生很小的一部分噪声,所以要滤波(详细内容在第五部分)。

由放大,加入另一电压信号,比例减法这三个部分构成了运算电路,这个电路不是单纯的放大,而是根据K型热敏的温度与电压的关系所设计的电路,这样就是把温度一比一地用电压表示出来(详细内容在第三部分)。

最后没有输出1mV/℃的信号而是输出一个23.84mV/℃的信号,是为了接下来的电路控制和显示电路的需要。

(三)电路运算的说明

注意:

这里的运算电路与热电偶本身温度与电压的关系函数互为反函数

思路说明:

对于热点偶,其电压与温度满足U=0.226T-0.707其中电压对应为第一级放大

的输入电压,也就是进行过温度补偿之后的电压,单位为毫伏,T为热力学温度。

由于课题要求得到摄氏温度,所以进行换算得U=0.226(t+273.5)-0.707.从温度经过热电偶转化成电压,就是利用了这个公式。

然后求这个函数的反函数,得到t=(100U-6100.4)/22.6.这个函数就是运算电路所实现的函数。

这样一来,测得的温度值比如是x,经过热偶的电压与温度的关系式后,得到一个电压,设为y,满足y=f(x).再经过后面的运算电路,又出现新的电压,此时运算后的电压(设为z)与运算前的电压满足关系式z=g(y),f与g分别对应U=0.226(t+273.5)-0.707和t=(100U-6100.4)/22.6,他们互为反函数,故x=z.这样就实现了把温度的单位变成毫伏的转化,且每毫伏对应一度。

如果把输出的电压直接接在毫伏表上,上面显示的读数,就是温度,不用再做任何的换算。

但是由于后面电路对显示和判断的需要,进行了一次放大,放大到每摄氏度对应24.32mV(这个数值是负责显示数据的同学提供的)。

根据得到的公式t=(100U-6100.4)/22.6,可以看出,需要进行放大,减法,除法的运算。

由此公式算出的数据单位为,1mV/℃,为了使最后输出为23.84mV/℃,则还需一次放大。

这样,运算电路的构成如下:

首先用一个同相比例电路,实现100倍的放大,再由滑动变阻器提供6100.4mV的电压,最后减法运算,除法运算和乘法运算,用一个比例减法运算器一次完成。

同相比例运算满足:

A=1+R4/R3,这里取R4=99千欧姆,R3=1千欧姆。

提供电压用的是200欧姆大小的滑动变阻器接在9V的电压上。

然后两者进行比例减法运算。

对于比例减法运算电路,当R1=R2,R5=R6时,放大倍数为R6/R1(U2-U1),U1为变阻器上取得的电压,U2为一级放大传来的电压。

由公式可知,当比例减法的比值为1:

22.6时,得到1mV/℃的输出,而为了得到23.84mV/℃的输出,则把比值调整为23.84:

22.6.最终选择R1=R2=226欧,R5=R6=238.4欧。

总之,整个运算电路,把温度通过一个函数(热点偶的电压与温度关系函数)转变为电压信号,再通过这个函数的反函数(运算电路)把电压变成温度对应的变压,可以说是通过整个电路,给温度换了单位,把摄氏度换为毫伏,且1毫伏对应1摄氏度。

最后为了显示和控制的需要,进行了一次放大。

(2)冷接点温度补偿方法的选择

1冷接点补偿的原因:

热电偶是两种不同材料组成在一起形成的。

如果热电偶的两端

放在不同的温度区域中,会产生一定的电势。

热偶输出的是两个端口温度差的函数。

通常温度到的一端成为热端(或工作端),温度低的那端称为冷端(或自由端),则输出电压为U=f(T2-T1)若冷端为0,则输出电压为测试温度(热端)的单值函数。

但实际中,冷端的温度不为零,则要进行补偿,是其在相应的温度下的电压为零度时的电压。

如果精度要求不高时,可以近似忽略,但是精度要求高时,必须进行冷接点补偿。

2冷接点补偿的总体思路:

查资料得知,K点偶所需的补偿电压为41.269μV/℃,可使其两端电压变为0℃时两端的电压大小,从而达到补偿的效果

3冷接点补偿的具体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