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清史学界动态和研究述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87383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99年清史学界动态和研究述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999年清史学界动态和研究述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1999年清史学界动态和研究述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1999年清史学界动态和研究述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1999年清史学界动态和研究述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99年清史学界动态和研究述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999年清史学界动态和研究述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99年清史学界动态和研究述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99年清史学界动态和研究述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虽不是现存1500余种禁毁书的全部,但已是目前征集到的最大含量,而且对收录内容也作过初步鉴识和整理。

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项如此浩大的学术工程,不尽如人意之处是难免的,但《禁毁书丛刊》以其所收典籍的原始性、丰富性、珍稀性、民族性等特点,无疑将成为明清史研究,尤其是清代学术文化史、政治社会史等专门研究必不可少的独特素材。

  通鉴体是我国古代传统史学的三大体裁之一,《清通鉴》的出版,弥补了通鉴体史籍的一个缺憾。

全书共有300卷,分为22册,前32卷为入关前历史,正编268卷是从入关至清亡的历史,以年、月、日为线索贯穿有清一代的系统史迹,继承通鉴体史籍的优点,并吸收今人学术成果,为清史研究提供了较为系统的资料。

本书由戴逸、李文海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戴逸主编的9卷本《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系列着作,由辽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将中国放入世界发展背景中加以考察、比较,对康雍乾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社会、边疆民族、农民、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阐述。

其中,导言卷由戴逸撰写,其他各卷分别由对这些问题有专门研究的学者撰着。

  世纪之交的1999年,俨然形成了清史研究阵地三峰并立的局面。

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的《清史研究》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清史室主办、张捷夫主编的《清史论丛》,1999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改为大32开本出版,共收入11篇文章,其中重点文章是高翔执笔的11万字长文《五十年来的清史研究》,将1949年以来的清史研究划分三个阶段进行审视与评估,文章内涵丰富、涵盖面广、脉络清楚、评估审慎,对一些重大问题、热点问题有自己的论述。

由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联合主办、朱诚如、王天有主编的《明清论丛》也正式面世,为国内外高水平明清史研究论文又提供了一个新的园地。

第一辑已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共收入论文28篇,其中百分之六、七十为清史方面的文章,读后令人欣喜,祝它越办越好。

  1999年是清史学界前辈郑天挺诞辰100周年。

7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清史探微》,收录郑天挺《探微集》中有关清史研究的论文及《清代的幕府》等文章,作为北大名家名着文丛之一推出,不仅实现了郑天挺先生的遗愿,也是清史学界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宝贵遗产。

继孟森、萧一山等第一代清史学科奠基者之后,郑天挺先生为清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诸多贡献,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8月30日至9月3日,在天津南开大学召开了明清以来中国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纪念郑天挺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与会学者缅怀了郑天挺先生的一生,《清史论丛》也专门发表陈生玺《史学大师郑天挺的宏文卓识》、曹贵林《为教学与科研奋进的一生》两篇文章以示纪念。

  1999年还出版了3部与我国着名清史和满族史专家王钟翰先生有关的论着。

一是《王钟翰学述》。

作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名家学述之一,本书介绍了先生在清史和满族史领域半个多世纪的辛勤耕耘,全书分个人经历及几个专攻方向两部分,书末附有着述目录和研究评介资料。

二是《王钟翰学术论着自选集》,集中了先生《清史杂考》、《清史新考》和《清史续考》等着作中的精华成分。

三是《庆祝王钟翰教授八十五暨韦庆远教授七十华诞学术论文合集》,共收入二位先生中外史界同行、朋友、学生等所贺论文80余篇。

作为清史学界第二代学者的代表人物之一,先生以86岁高龄,迄今笔耕不缀,可谓学界一棵常青树,也是清史学界的一大幸事。

  1999年8月10日~12日,“第二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由北京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及满学研究会主办,以纪念满文创置400周年为契机,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意大利、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中外学者共100多人济济一堂,向大会提交论文80多篇,涉及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字等方面,所有文章将在《满学研究》陆续发表。

  8月16~19日,由北京档案馆承办的“档案与北京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与会学者共提交论文99篇,与清史相关的10余篇文章,涉及步军统领衙门、圆明园八旗驻防、北京太庙、教堂等方面内容,冯佐哲《档案与北京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京举行》有专文介绍,此不赘。

  8月底9月初,在天津南开大学召开的“明清以来中国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共收到论文或摘要近80篇,分为4个专题,一是明清社会史,包括明清时期社会风俗、生活实态、人口、婚姻、文化思潮、大众心态、宗教祭祀等内容;

二是清代经济史、文化史及相关内容,三是近代思想、文化、学术史及相关内容,四是现代史。

   二

  1999年的清史研究,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政治制度史、学术史和社会史等方面。

出版专着有姜伯勤《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定宜庄《满族妇女婚姻制度与社会生活》、尚小明《学人游幕的兴盛与清代学术的发达》、陈祖武《清代学术拾零》、李世愉《清代科举制度考辨》、苏发祥《清代治理西藏政策》、冯尔康《清人生活漫步》等;

论文集有《四库禁毁书研究》、《郑成功研究》、《中西初识》等。

论文300篇左右,分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政治制度与人物研究

  政治史研究历来是清史研究中的重镇,成果极为丰硕。

隋唐史专家姜伯勤40余万言的新作《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对石濂大汕的生平、政治表现、交游、宗教传承、禅学文学艺术成就等多方面做了深入研究,恢复禅史上一位“问题人物”的本来面目,“抉离六之真相,存澳门之信史”,“抉微阐幽,平停众说”,“发扬幽潜,功莫大焉”。

不仅如此,本书在追溯大汕、澹归、无可这些奇士的人文世界时,进一步分析了岭南文化与江南文化的互动,广府文化与越南文化的交流,为区域历史研究扩展了新的视野和思路。

本书说明,明清以外断代史高水平的专家,部分移情于明清史,将更有利于创新和开拓,为提高明清史研究水平注入新的活力。

  清初政治是政治史研究中发展势头强劲并持续保持的热点之一,这是由明末清初复杂、动荡并存在许多尚未明了的“黑洞”的时代特点决定的。

李鸿彬《试论清顺战争》考察清顺战争中两军统帅多尔衮和李自成各自的谋略及战略制定、策略应用两方面的表现,分析了清胜顺败的战争哲理;

赵践《清初奏销案发微》通过对一份清廷内阁档案的分析,结合其他材料,对清初奏销案中的未发之覆进行了探讨;

杨海英《洪承畴长沙幕府与西南战局》长文,通过对前人未曾涉及的顺治十年至十四年洪承畴经略西南期间长沙幕府的组成、变化、活动等方面的翔实研究,对有关清初政局的几个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谢正光《就〈秋柳〉诗之唱和考论顾炎武与王士祯之交谊》一文,考证了顾炎武与王士祯顺治末年的济南论交,指出两人虽年辈悬隔,出处异抱,但未尝以政治分歧影响彼此情谊,这也是研究清初社会史应注意的一个现象;

陈锋《清初“轻徭薄赋”政策考论》对所谓清初“轻徭薄赋”政策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对社会经济恢复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杨珍近年来致力于清代帝王和皇权研究,其《清初权力之争中的特殊角色──汤若望与顺治帝关系研究之一》是有关顺治帝系列研究中的一个成果,对耶酥会传教士汤若望和顺治帝的关系进行了细致、可贵的探索,《盛世初叶的皇权政治》则对清代盛世的皇权特点进行了提纲挈领的阐述;

杜家骥《清代两个明安家族及清史传记〈明安传〉辩误》对我们研究清代民族史和利用相关资料提供了相当的便利。

  有关清前史的研究,朱诚如《清入关前对辽东地区统治探微》、张玉兴《朝鲜三学士与明末九义士的反清思想》、赵志强《清入关前的烽燧制度》等文章,对清入关前的有关政策、人物和制度进行了探讨。

清中叶以后的政治史研究也得到了加强,宋军《嘉庆“癸酉之变”后京畿地区流言浅析》、张玉芬《嘉庆朝政述评》、陈连营《试论嘉庆帝的用人思想》、《试论嘉庆帝守成思想的形成原因》等文章反映了这种倾向。

关于嘉庆帝守成思想,陈连营认为其根源有四:

一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二是康乾盛世的负面影响;

三是皇帝本人缺乏开拓的素质;

四是清朝祖传家法的戒律。

嘉庆帝的守成,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消极的作用。

李尚英《关于“康乾盛世”的历史分期问题》对康乾盛世进行了阐述,将它分为四个阶段,即康熙二十三年至四十七年为盛世始成时期;

康熙四十七年至乾隆十六年为盛世发展时期;

乾隆十六年至乾隆六十年为盛世顶峰时期;

乾隆六十年至嘉庆十八年为盛世始衰时期,并指出在世界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盛世时期,清政府仍然坚持闭关自守政策,导致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制度史方面有重要突破,代表作是李世愉《清代科举制度考辨》。

此书有两大特点:

一是选题的角度十分有特色,作者选取了以往研究者忽视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如廷试、审音制度、搜落卷制度、复试制度、明通榜等等,得出明确结论,不仅纠正了以往研究中的某些偏误,而且填补了制度史研究中的许多空白,如审音制度、搜落卷制度、复试制度、明通榜等,都是前人没有或很少研究的。

二是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制度的源流和演变,偏重释疑,颇多考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实事求是、翔实可靠的结论,是研究制度史者不可不读的一部参考书。

王戎笙《清代前期科举取士的兴废之争》考察了从顺治到道光年间,朝野上下对科举取士制度的利弊之议和兴废之争,认为有些议论之深刻,可以和清末洋务派或维新派人士的议论相比美,但在新式学堂出现之前,任何人也避免不了认识上的局限;

刘风云《清代督抚及其对地方官的监察》探索了清代督抚在清代监察体制中的地位、督抚察吏的权限与职责、督抚察吏的风格与地方吏治等问题,其对督抚在清代监察体制中的地位探索尤见功力;

对前人较少涉及的清代官印,任万平《清代官印制度综论》可供参考。

  过去有争议的问题继续得到探讨。

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自成结局研究课题组的结项报告《李自成结局研究》一书出版后,在社会各界引起较为强烈的反响。

赞成的如纪实《评〈李自成结局研究〉》一文,认为《李自成结局研究》以严谨的学风,对李自成结局问题的由来和发展脉络进行系统的清理,对争论各方的观点和论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对李自成兵败以后的下落做了明确的回答和有力的论证。

文章指出“这部论着最突出的成就,是对奉天玉和尚有关文物的鉴别与研究”,即通过识读夹山寺遗址出土的阳圹灵符砖,使夹山‘禅隐’说“失去主要依据而被彻底推倒了”。

反对的如刘重日主编的《李自成终归何处》论文集,集中了持李自成禅隐石门夹山说者的重要论文和部分发言,是禅隐说者对《李自成结局研究》最激烈的反应。

本来,学术争论有利于澄清问题,但超出学术范围的某些争论,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使问题复杂化,制造不必要的混乱。

只有大家心平气和地坐下来研究和讨论,才有助于争论趋向统一,更加接近科学。

  《郑成功研究》是1997年7月在泉州举办的郑成功学术讨论会的论文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体现了当前郑成功研究达到的深度和广度。

陈东有《郑氏集团在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地位》一文,通过对中国内陆及东南沿海贸易带的研究,从海洋社会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指出郑氏集团在明清易代之际的表现,除了集团利益的考虑外,也有发展海洋社会经济的意识。

胡沧泽《郑成功与隐元禅师赴日的关系》一文,通过分析新发现的郑成功致隐元信件等材料,对隐元东渡负有郑成功向日本借兵使命的说法提出反诘。

此外,伍天辉《郑成功胞弟七左卫门家族在日本的衍派》、叶恩典《何义与郑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