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逻辑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三重内涵文档格式.docx
《资本逻辑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三重内涵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逻辑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三重内涵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对现实的把握,并不是再现资本主义时代的诸种社会表象,而是使自身成为“思想中的时代”和“时代精神的精华”,从而塑造和引导了无产阶级争取从资本关系的统治中解放出来、把人类生活的现实变成理想的现实的新的时代精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面对社会历史现实的基本方式,这种批判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世界图景和伦理诉求这三重理论内涵均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一、资本逻辑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在谈到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时特别指出: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①1843年9月,马克思在写给卢格的信中明确提出,他所生活的时代最为迫切的时代问题就是历史“往何处去”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当时的具体内涵是:
以英国为典型代表的西欧资本主义能否永葆青春,人类社会历史究竟会怎样发展下去?
而如何理解和把握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资本现象则是解决“往何处去”问题的前提性问题。
资本概念早在重商主义者那里就已存在,但他们还仅仅是把资本等同于货币。
后来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如亚当·
斯密、大卫·
李嘉图等人,一般都把资本看成物,并将其与生产资料混为一谈。
他们还断言,资本是一切社会发展阶段都普遍存在的生产工具和劳动材料,是一切社会生产都必须使用的,因而资本是一个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存在的超历史的永恒现象和范畴。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进行了批判性考察,对资本现象的本质进行了深入探索,进而发现,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对资本的认识尽管从总体上看是错误的,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接触到了资本的真实本质。
特别是到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后期代表理查·
琼斯那里,资本已经不仅被理解为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而且还被把握为一个历史范畴。
在充分吸收古典政治经济学资本理论的理论贡献的基础上,马克思对资本的运行逻辑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发现了支配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构建资本理论的近代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基础。
近代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曾被海德格尔视为表象思维方式的典型,其实质是一种实体性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是把存在理解为可感的物质表象的存在,把存在者理解为独立的实体。
以这种思维方式来考察资本现象及其运行逻辑,自然会把资本视为物质实体,也自然会把资本的运行逻辑视为实体的逻辑。
拜物教意识的产生与此种思维方式直接相关。
受此种思维方式支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看”到的只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内容而“看”不到资本实际上是在物与物的关系下掩盖着的人与人的关系。
他们所研究的各种经济关系也就只能是各种物质实体之间的关系。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引起了黑格尔的关注。
正如罗桑瓦隆所说:
“黑格尔哲学也可理解为是一项对英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工作……他为发现了市场社会是实现普遍代表性的场所而着迷,对其局限性和矛盾的理解也比同时代其他任何一个经济学家都要深刻。
”②黑格尔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成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可以从后者的发展中“见到思想是怎样从最初摆在它面前的无数个别事实中,找出事物简单的原理”③,并且企图把这些成果纳入他关于人类历史的一般哲学观点之中。
但是,从根本上看,黑格尔又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持批判态度的,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后者从可感的物质表象出发思考资本逻辑的近代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及其理论后果的否定态度上。
黑格尔主张抽象或理念是世界的本质,他认为古典政治经济学把现实世界把握为物的世界的观点其实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
正如张一兵先生所指出的:
“黑格尔实际上在一定的意义上真实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市民社会是一个颠倒的社会!
”④简单说来就是,黑格尔认为抽象理念是世界的本质,“在资产阶级市民社会中,正是抽象(一般劳动—价值—货币)现实地成为统治”⑤,而古典政治经济学却将其颠倒地误认为物统治一切的世界。
后来的伽达默尔则指出: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正是这种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颠倒世界图景的再颠倒。
众所周知,把经济学和哲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是马克思独特的研究习惯和方法。
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写作过程中马克思为何在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同时偏偏把对黑格尔哲学特别是其《精神现象学》的研究结合起来,也许原因之一就在于马克思发现了黑格尔哲学本身与古典政治经济学之间这种内在的、却鲜为人知的重要联系。
由此可以发现,对资本逻辑的批判考察其实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和黑格尔共同面对的理论任务,而且他们持有的乃是一种相同的思维方式——实体性的思维方式。
二者的区别仅在于前者的立场是唯物主义的,而后者的立场则是唯心主义的;
前者认为资本的本质是一种物质实体,而后者则认为资本的本质是一种精神实体。
但是黑格尔比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高超的地方在于,他在亚当·
斯密从内容和动态上把握人的物质生产过程的经济学说的启发下,通过对康德“幻象的逻辑”批判改造形成了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概念辩证法。
黑格尔运用这一思维方式在抽象层面上揭示了资本逻辑的现实运作规律,并“站在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发现了劳动的本质,把它理解为人的本质、人的自我创造活动。
从实质上看,黑格尔把古典政治经济学所理解的一切物质实体都抽象为逻辑范畴、把资本运动抽象为范畴的逻辑运动,因而资本逻辑在他眼中也成为一种“无人身的理性”的自我运动逻辑。
正是在费尔巴哈著作的启发下以及在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实体逻辑和对黑格尔哲学的双重批判中,马克思发现了黑格尔哲学思辨外衣下隐藏着的秘密:
黑格尔哲学作为其“在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其实正是以神秘主义的方式理论地表征了人们的社会存在——由资本逻辑所构成的人们的社会存在。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及《精神现象学》等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著作进行了重点批判,并从中发现了黑格尔以思辨的和抽象的方式所表征的现实的社会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积极成果。
这些成果具体表现在:
第一,“黑格尔的‘现象学’尽管有其思辨的原罪,但还是在许多方面提供了真实地评述人类关系的因素”⑥。
第二,黑格尔在对资本逻辑的考察中引入了概念辩证法的矛盾、过程性、历史性等观念,这对马克思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并被其加以批判性的继承。
马克思认为,虽然黑格尔正确地看到了劳动是人的本质,但他的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使其把抽象思维同感性现实的对立都看成是思想范围内的对立,因此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最终都是抽象的精神劳动。
这就使得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仅仅为资本逻辑的现实运作找到了抽象的、逻辑的和思辨的表达。
对于黑格尔把作为独立主体和实体的思维过程视为现实事物的创造主的立场,马克思像费尔巴哈一样坚决地加以反对和批判。
他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
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
”⑦这说明,正是在批判资本逻辑的过程中,马克思实际上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近代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和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唯心主义思维方式进行了双重颠倒:
将前者把资本逻辑理解为物质实体的逻辑和将后者把资本逻辑理解为精神实体的逻辑都颠倒为现实的社会关系的逻辑,其结果就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合理形态的辩证法的建立。
二、资本逻辑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图景
历史唯物主义及其思维方式在马克思本人看来是一种“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也是一种“唯一科学”的说明历史的方法。
作为“合理形态”的辩证法,这种思维方式用“关于‘事物’的‘过程’观(包含着事物的历史和可能的未来)和‘关系’观(把一种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当做该事物本身的一部分)取代了关于事物的常识(认为事物有其历史,但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外在的),并以这样的‘过程’观和‘关系’观重构了我们关于现实的思想。
”⑧正是运用合理形态的辩证法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马克思将资本逻辑运行的内在机制和演化规律揭示得一清二楚,并在此基础上以概念和范畴的逻辑体系的方式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提供了一幅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图景。
这幅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图景是马克思以合理形态的辩证法对资本的时代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有机体的总体性社会关系结构进行动态和历史性地把握的结果。
在其中,“马克思借以思考和研究资本主义的每一个要素都既被抽象成了过程,也被抽象成了关系。
”⑨马克思提出:
“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
这些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
”⑩在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图景中,作为物质关系的资本是一种普照之光。
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不同,马克思没有把资本理解为实体而是理解为一种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的各种关系的集合,马克思特别使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概念——在此意义上我们有理由将其理解为一个大写的或广义的“资本”概念。
在这一宏大的世界图景中,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看”到的全部可感的物质表象都作为社会关系的化身和承担者而重新呈现在人们眼前:
具有始源性意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大写的“资本”关系在其矛盾运动的不同阶段分别外化为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分工、分配和交换等社会制度,外化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交往和消费等各种社会活动,外化为自然、机器、商品、货币、资本和财富等各种社会物象,外化为两大对立阶级和资产阶级国家等社会组织,内化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人格化为雇佣工人和资本家。
正是在这幅动态的世界图景中,马克思一步步地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充满矛盾的运动”规律,就如拉法格所说,马克思“没有单独地考察一个事物,在其自身之中并为了其自身,离开了其周围的事物;
他是在接连不断的运动中考察高度复杂的世界。
”(11)
在制度化关系的层面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以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分工、分配和交换等社会制度作为其主要的逻辑展开环节的,其中,所有制是这一矛盾过程展开的前提和基础。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所有制是一种历史性的、生产条件与产品占有中的人与人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人和物的关系。
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处于核心地位。
分工是所有制在生产过程中的现实体现。
资本主义的分工制度意味着人与人在市场过程中的分离和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占有,并导致了资本、劳动与产品的分离。
而“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就是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分配关系不过表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
”(12)对于交换,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社会生产能够进行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并且互相交换他们的活动成果,交换制度由此得以产生。
这种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