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分析1.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16612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分析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国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分析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国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分析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国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分析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分析1.doc

《我国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分析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分析1.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分析1.doc

我国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分析

——以北京市12所高校为样本

  《经济纵横》2010年第6期

  摘要:

对北京市12所高校的抽样调查表明:

多数大学生都认识到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性,但准备创业或真正创业的却凤毛麟角。

大学生创业风险较高是阻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因素。

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大学生创业环境;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做好创业准备。

  关键词:

北京;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

  伴随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出现,学术界众多学者将研究焦点聚焦于大学生创业问题。

目前,关于大学生创业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大学生创业状况研究。

任国友针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3级工商管理、社会工作等5个专业200多名大学生的调研表明,目前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不容乐观。

何婷英对温州五所高校1000名大学生的创业状况进行调查和访谈,归纳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现状及影响因素。

周秋江对宁波六所高校1200名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向与影响因素展开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宁波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知能严重不足。

二是大学生创业途径研究。

郗杰英强调制度安排在青年创业中的关键性作用,并提出了青年创业制度安排的具体措施。

刘映春认为,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要从教学改革、开展活动和加强创业教育三个方面展开。

李勃指出,实践基地是沟通学校、学生与社会的桥梁,并阐述了建设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意义、基本原则和类型。

隋照莹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来源、影响因素、选择原则、选择方法展开了探讨。

本文基于北京地区12所高校大学生创业状况的调查,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影响、成因。

本次抽样调查共回收问卷1844份,其中有效问卷1749份,有效率为94.8%。

样本包括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农业类、政法类、民族类共12所高校,其中,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分别占7.1%和2.8%,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别占8.1%、8.9%、7.5%、10.6%,北京师范大学占1.8%,对外经贸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占4.4%、6.3%,中国农业大学占11.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占21.4%,中央民族大学占9.8%。

从学科门类看,哲学专业大学生占0.5%,经济学占15.9%,法学占9.4%,教育学占0.5%,文学占12.3%,历史学占1.3%,理学占13.2%,工学占21.1%,农学占9.3%,医学占0.1%,管理学占16.4%。

被调查大学生来自我国31个省市区和香港地区,其中,所属农村、城镇和城市分别占27.2%、36.8%、31%。

被调查大学生中男生占52.6%,女生占47.4%。

在1749名被调研大学毕业生中,填写“创业”部分的有674人,构成了本文调研的主要样本。

  一、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

  对“大学生如何看待大学生创业”这一问题,有85名大学生即样本总数的12.6%认为是由于无法实现就业而“走投无路”的被动选择;有441名大学生即65.4%认为是“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就业方式;有122名大学生即18.1%认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有15名大学生即2.5%选择了包括“创业只是由爱好、志向决定的个人选择”、“创业是幼稚、不理智的行为”等选项;没有填写本题的有9名大学生,占1.3%。

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认识到了大学生创业的价值所在。

  

(二)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对“您想去自主创业吗”这一问题,选择“想过”的大学生占样本59.3%,选择“没有”的大学生占37.2%,空缺的大学生占3.4%。

对进一步的“如果没有找到工作,您会选择创业吗”这一问题,有43.9%的大学生选择“会”,32.2%的大学生选择“不会”,23.9%的大学生空缺。

可见,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想过去创业,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宁可失业也不会去创业,说明还有部分大学生对创业持排斥态度而无法接受创业这种选择。

  (三)大学生的创业实践

  对“究竟有多少大学生真正创业”这一问题,选择“实际已经创业”的大学生只有2人,占“打算创业”的127名大学生的1.57%,占“想过创业”的400名大学生的0.5%,占“创业部分”样本674名大学生的0.3%,占本次调查总样本1749名大学生的0.11%。

可见,即使有些大学生想过或曾打算创业,但最终也没有落实到行动。

结果是有些大学生去了机关事业单位,有些去了国有企业或外资企业,真正创业的可谓凤毛麟角。

  (四)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

  对“哪些因素响着大学生创业”这一问题.有66.3%的大学生选择了“创业能力”,51.3%的大学生选择了“创业团队”,47.9%的大学生选择了“创业精神”,41.5%的大学生选择了“创业环境”,选择其他包括人品、性格、价值观、经验及家庭条件、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大学生占5.6%。

可见,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等个人方面的因素很重要,但社会创业环境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五)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对“大学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创业群体,其优势何在”这一问题,有77.9%的大学生认为“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是大学生创业的优势,46.1%的大学生认为是“学习能力强”,45.3%的大学生认为是“创新能力强”,30%的大学生认为是大学生的“家庭负担轻”,25.5%的大学生认为是“知识技能多”,2.2%的大学生认为是其他包括拥有资金、社会关系等因素。

可见,大学生作为一个创业群体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本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应成为我国创业的主力军。

  (六)大学生创业的障碍

  对“尽管有诸多创业优势,而现实中很多大学生并没有选择自主创业之路的原因何在”这一问题,有82.9%的大学生认为“资金缺乏”是最主要的障碍,57.9%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关系缺乏”构成了障碍,31.8%的大学生认为是“创业意识缺乏”,31.3%的大学生认为是“政策不熟悉”,25.4%的大学生认为是“技术缺乏”,12.2%和9.1%的大学生则认为是“户口社保问题”和“家人反对”,选择其他包括决策力差、经验不足、不知道等因素的大学生比重不大。

以上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大学生将创业梦想转化为现实。

  (七)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在被调研大学生中,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只有17.2%,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占77.4%,空缺的大学生占5.3%。

这意味着需要推动高校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对“如何促进创业教育”这一问题,62%的大学生选择了“改善实践指导”,43%的大学生选择了“提供资金支持”,35.2%的大学生选择了“完善教育内容”,32.3%的大学生选择了。

“加大教育宣传”,28.3%的大学生选择了“促进师生交流”,26%的大学生选择了“扩大教育规模”,20.3%的大学生选择了“改善课堂教学”,1.2%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方式。

对进一步的“哪种创业教育形式才是有效的呢”这一问题,选择“去企业实践”的大学生最多,占63.8%;其次是选择“创业实验室”的大学生,占42.7%;再次是选择“创业大赛”的大学生,占39.8%;之后,选择“KAB教学”的大学生占31.3%,参加如“诺基亚大讲堂”等“企业家讲座”的大学生占22%,观看电视节目《赢在中国》的大学生占17.2%;选择其他包括先工作几年等方式的大学生占1.8%。

以上结果一方面说明了大学生非常需要创业教育的指导,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更加丰富、实用的创业教育环境。

  (八)政府应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什么帮助

  对“大学生创业需要政府提供哪些帮助呢”这一问题,有61.6%的大学生希望政府“设立创业基金”以提供资金支持,51.3%的大学生希望政府提供如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42.3%的大学生希望政府解决创业大学生的“户口和社会保障问题”,42%的大学生希望政府建立“专业化管理服务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高水平的技能指导和后续服务,30.4%的大学生希望政府“加大创业宣传”以营造一个认可创业、重视创业、鼓励创业的氛围,1.9%的大学生希望政府提供其他如提供实习机会、完善劳动力市场等帮助。

以上结果说明,大学生创业非常需要政府的帮助。

  二、调查问卷的结论及探讨

  

(一)大学生创业规模过低不利于我国创业型经济的发展

  创业型经济相对于管理型经济而言是建立在创新与创新事业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较高的创业启动与退出率、较高的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资、能带动较高的经济增长等特征,即驱动创业型经济发展的主力不是传统的资本和劳动,也不是科技研发,而是企业家的创意、创新与创业活动。

目前,创业型经济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主导经济形态,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创业型经济强调创新和创业,其经济效率更高,是一国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基础,也是获得更多国际竞争优势的保障。

因此,鼓励创业不仅是解决我国当前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也是建立创业型经济、促进我国经济持久高速发展的根基。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部分,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应成为推动我国创业的主力。

但现实中,虽然很多大学生认识到创业的重要意义,可大多数大学生没有创业或准备创业。

在本次调研中,真正创业的仅有2人,三成多的被调查大学生宁可失业也不会选择创业。

大学生创业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创业总体水平较低,导致“以创业促就业”的战略无法得到很好的落实。

  

(二)创业风险过大阻碍了我国大学生创业

  按国际劳工组织(ILO)的定义,就业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赚取利润而进行的活动。

从本质上说,就业就是劳动力能够与其他资源相结合并进行生产和财富创造的过程。

创业实质上是就业的一种形式,但其特殊性在于,传统意义的就业是“被人雇佣”,而创业则实现了“自我雇佣”。

创业者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性,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风险。

就业者往往只需完成某些局部工作,而创业者则需全面统筹运作,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技能。

一旦出现亏损,就业者的最大损失限度为其工资收入,而创业者可能失去其全部的资产投入,甚至可能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必然在就业形式的选择上考虑风险因素。

从调研结果看,大学生创业存在的诸多障碍既包括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不足等个人方面的因素,也包括资金缺乏、技术缺乏等大学生创业群体共同面临的问题,还包括家庭反对、户口、社会保障等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

也就是说,由于以上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并不高,或者说,大学生创业的风险太大。

这样,很多大学生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去考虑创业的,甚至宁可失业也不去创业。

这是符合理性人假定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不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风险,我国就不可能出现较大规模的大学生创业浪潮。

  三、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以改善大学生创业环境

  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关键在于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大学生创业的资源约束,使创业更具吸引力。

首先,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高等教育的产物,高校构成了影响大学生创业最直接的微观环境。

根据调研结果,目前很多大学生没有得到良好的创业教育,导致创业能力不足。

因此,高校应推动创业教育,一方面,加大创业意义与价值的宣传,改变“一热两冷”现象,形成重视创业和创业教育的校园风气。

另一方面,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扩大创业教育规模,提高创业教育质量,为更多的大学生获得足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提供条件。

其次,政府应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业政策环境。

我国高校大多都是公办高校,高校创业教育水平从根本上取决于国家的重视程度与扶持力度。

因此,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支持应承担更大的责任。

政府应加大大学生创业宣传力度,形成认同创业、尊重创业者的社会氛围,增强创业者的“荣誉感”,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以缓解创业资金的瓶颈,成立专业化管理服务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深化户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制定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以解决创业大学生的后顾之忧,激励更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