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宗教学开题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164951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宗教学开题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哲学宗教学开题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哲学宗教学开题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哲学宗教学开题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哲学宗教学开题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宗教学开题报告文档格式.docx

《哲学宗教学开题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宗教学开题报告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宗教学开题报告文档格式.docx

  9、《灵宝五符经》,《道藏》第6册。

  10、《登真隐诀》,《道藏》第6册。

  11、《太上老君内观经》,《道藏》第11册。

  12、《洞玄灵宝定观经》,《道藏》第6册。

  13、《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道藏》第17册。

  14、《太上洞玄灵宝观妙经》,《道藏》第5册。

  15、《心目论》,《道藏》第22册。

  16、《道体论》,《道藏》第22册。

  17、《道门经法相承次序》,《道藏》第24册。

  18、《西升经》,《道藏》第11册。

  19、《太平经》,《道藏》第11册。

  20、《历世真仙体道通鉴》,《道藏》第5册。

  21、《续仙传》,《道藏》第5册。

  22、《华阳陶隐居内传》,《道藏》第5册。

  23、《茅山志》,《道藏》第5册。

  24、《南华真经》,《道藏》第11册。

  25、《道德真经》,《道藏》第11册。

  26、《天台山志》,《道藏》第11册。

  27、《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注疏》,《道藏》第11册。

  28、《胎息精微论》,《道藏》第18册。

  29、《道德真经注疏》,《道藏》第13册。

  30、《服气精义论》,《云笈七签》第57卷。

  31、《上清天地宫府图经》,《云笈七签》第27卷。

  32、《黄庭内景经》,《云笈七签》第11-12卷。

  33、《养性延命录》,《云笈七签》第32卷。

  34、《五厨经气法》,《云笈七签》第32卷。

  35、《唐王屋山中严台贞一先生庙谒》,《道藏要籍选刊》第7册。

  36、《天坛王屋山圣迹记》,《道藏要籍选刊》第7册。

  37、《道枢》,《道藏要籍选刊》第10册。

  38、《抱朴子》,《道藏要籍选刊》第5册。

  史籍

  1、《新唐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

  2、《旧唐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

  3、《隋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

  4、《晋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

  5、《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6、《太平御览》

  7、《全唐文》

  道家与道教论著

  1、卿希泰主编:

《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卿希泰著:

《中国道教思想史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任继愈主编:

《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任继愈主编:

《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5、王明:

《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

  6、钟肇鹏主编:

《道教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7、卢国龙:

《中国重玄学》,中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胡孚琛、吕锡琛:

《道学通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9、孔令宏:

《中国道教史话》,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何建明:

《道家思想的历史转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强昱:

《从魏晋玄学到初唐重玄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12、李申:

《道教本论:

黄老、道家及道教论》,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13、陈少峰:

《宋明理学与道家哲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14、张广保:

《唐宋内丹道教》,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15、王宗昱:

《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16、崔大华:

《庄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7、王先谦:

《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87年版。

  18、陈国符:

《道藏源流考》(上、下),中华书局1963年版。

  19、陈垣:

《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20、李大华、****、何建明:

《隋唐道家与道教》(上、下),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1、王家葵:

《陶弘景从考》,齐鲁书社2003年版。

  22、蒙文通:

《古学甄微》,巴蜀书社1987年版。

  23、郭象注,成玄英疏:

《南华真经注疏》(上、下),中华书局1998年版。

  24、孙亦平:

《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钟国发:

《陶弘景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佛教典籍及论著

  1、(隋)智顗著,李安校释:

《童蒙止观校释》,中华书局1988年版。

  2、(梁)真谛译,高振农校释:

《大乘起信论校释》,中华书局1992年版。

  3、(唐)慧能著,郭朋校释:

《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

  4、吴汝钧编著:

《佛教大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2年版。

  5、任继愈主编:

《中国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6、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版。

  7、董平:

《天台宗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8、潘桂明、吴忠伟:

《中国天台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9、郭朋:

《隋唐佛教》,齐鲁书社1980年版。

  10、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洪修平:

《儒佛道哲学名著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方立天: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期刊文章:

  1、杨维中:

《论中国佛教的“心”、“性”概念与“心性问题”》,《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1期。

  2、卿希泰:

《司马承祯的生平及其修道思想》,《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1期。

  3、杨维中:

《心性本体与道性道体:

中国佛教心性论对道教心性论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2期。

  4、张钦:

《“心”论浅析》,《宗教学研究》1997年第1期。

  5、强昱:

《道教的“三一”论》,《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4期。

  6、强昱:

《的重玄学思想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3期。

  7、张志强:

《初唐佛性诤辩研究》,人大复印资料《宗教》2003年第2期。

  8、王卡:

《读所见》,《中国道教》1999年第3期。

  9、王卡:

《王屋山与上方真元道派》,《中国道教》2000年第2期。

  10、肖箑父:

《隋唐时期道教的理论化建设》,《海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1期。

  11、郭树森:

《试析隋唐五代道教理论的哲理化》,《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12、李斐:

《司马承祯的美学思想》,《中国道教》2003年第4期。

  13、谢正强:

《论司马承祯的道教心性之学》,《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14、胡孚琛,李善文:

《王屋山道教与司马承祯》,《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15、陈兵:

《禅学与道教》,《宗教学研究》1998年第1期。

  16、****:

《论成玄英的心性学说》,《道家文化研究》第19辑。

  17、若水:

《本体的解构与重建——唐代道教重玄学发展探微》,《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5期。

  18、钟肇鹏:

《论精气神》,《道家文化研究》第9辑。

  哲学宗教学开题报告第二篇:

  论文题目:

自然——庄子生命观的核心

  姓名:

  专业名称:

  学号:

xxxx

  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哲学

  指导老师:

**

  一、选题的依据

  在学习中国哲学的过程中,我感觉中国古代哲学家对生命的关怀尤其强烈,即使也有宇宙论、理解论、方法论等,但这些问题多少都与人的生命存有相联系。

他们探讨了人的生命本源、生命的本质特征、生命的意义等等,这些无一不凝聚着先哲的智慧。

而阅读《庄子》,我们不难发现书中充满着关于生命及其本质的思考和探索。

这种思考和探索表现为对人们茫然疲惫而生、漂泊不知所归的生命状态的忧虑,以及对生命的困境以及如何实现其内部突破的思考。

而庄子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最后都落脚在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自然”。

在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道论传统的基础上,庄子将道家的“自然”思想发扬丰富,终于形成了其有独特魅力和永恒价值的生死观。

这是本文的选题依据。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庄子生命哲学的研究,追寻其时代背景,揭示其生死哲学的观点,探寻其生死的精神超脱和全身之道,凸显“自然”思想在其生命观中的地位,以便十更好地理解庄子哲学,把握庄子哲学的基本精神。

意义在于,庄子生命观是古人以自己的毕生体验总结出的安身立命之道,饱含着古人的生死智慧。

虽时代发生了变化,但生死的哲理仍闪耀不朽的光茫。

特别现在生活富裕了,人更惧怕死亡的威胁,面对死亡谈之色变,想长生不老,追求永生。

学习庄子生命观后,就会知道生死乃昼夜之变,生乐死安。

庄子那善待个人,关爱生命的宇宙情怀和守朴贵真的哲学思想,将为现代人的完美生活提供历史借鉴。

  三、文献综述

  1.“自然”是庄子生命观的核心

  胡道静主编的《十家论庄》一书认为庄学中之政治哲学,主张绝对的自由,盖惟人皆有绝对的自由,乃可皆顺其自然之性而得幸福也。

主张绝对的自由者,必主张绝对平等。

庄学以为人与物皆应有绝对的自由,故亦以为凡天下之物,皆无不好,凡天下之意见,皆无不对。

庄周保全自己的方法就是抱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对事物的变化漠然无动于衷。

这种办法和理论就是庄周所讲的“逍遥游”。

  徐克谦在《庄子哲学新探》一书中认为《庄子》书中的个性自由精神,是直观地、直接地、表象化地掩饰或表现在庄子其人富有个性的人格魅力之中。

能够说《庄子》一书,与其说是关于自由的理论,不如说是展示自由的艺术。

庄子其人的个性风采和自由精神,仅仅咋看美学与艺术的领域里,才得到了真实的实现。

《庄子》的美学观对中国文学和艺术精神的影响无疑是极其长远的。

庄子以审美的方式把握世界和人生,以美学的道路来解决哲学问题,只要表现在物我两忘的审美关照、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价值取向、“游”的审美趣味、“至善至乐”的审美境界。

  刘笑敢在《庄子哲学讨论中若干方法论问题》一文中认为命定论是庄子哲学的基础,也是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基础。

不幸的一切命定的必然,人们为之无可奈何,所以莫若忘怀一切矛盾和差别,达到思想上的绝对和谐,也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