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单元测试2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164240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单元测试2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单元测试2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单元测试2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单元测试2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单元测试2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单元测试2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单元测试2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单元测试2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单元测试2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

D禅让制

3.下图是陕西省长安县普渡村出土的编钟,它是周朝贵族在举行祭祀、宴享等活动时使用的主要礼乐器。

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 

B.作为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C.作为惩罚违礼贵族的依据 

D.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享受

4.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有关秦始皇“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立志效法古代名君 

C.是君主集权的产物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5.有人称赞秦始皇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曾有,五帝所不及”。

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人如狗彘”。

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视”。

但无可否认秦朝的统一,对后世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政治局面 

B.使全国有了统一的法律制度

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 

D.拓展了疆域,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6.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组织,不仅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而且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

这套机构的特点包括( 

) 

①分工明确 

 ②互相配合  

 ③互相牵制 

④皇权集中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的相同点是( 

A.都是中央集权制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的 

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8.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以下有关表述错误的有( 

A.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 

B.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

C.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 

D.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很多朝代都有影响

9.《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

“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削弱了中央集权 

B.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 

C.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10.监察制度的存在,使中央权力不断得到加强。

下列官职或机构不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A.御史大夫 

B.通判 

C.按察司 

D.军机处

11.明成祖设内阁,作为其侍从顾问;

康熙皇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A.明成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 

B.明清重视翰林院学士

C.翰林院学士享有特权 

D.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

12.人才的选拔与官吏的任命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巩固,历史上选官和用官制度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下列选官和用官制度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科举制 

②察举制 

③九品中正制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

13.西汉初的中央集权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 

A.中央机构 

B.皇帝权力 

C.地方行政制度 

D.独尊儒术

14.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害,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D.派遣文官做知州 

15.行省制度是自元朝以来实行的一种重要的地方行政体制,下列关于行省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清朝在继续实行这一制度的同时,在地方管理上又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 

B.行省长官是由中央委派的

C.明朝时期进一步强化了行省的职能和权力 

D.是元朝为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开始设置的

16.某学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想了解江西省和浙江省的省份名称的来历。

研究发现,这两省在古代分别隶属于“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

“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这两个行政设置,最早应该出现在(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7.元朝在中央设置的中书省职能相当于唐朝的( 

A.尚书省 

B.吏部 

C.门下省 

D.中书省

18.电影《女驸马》中有这样的一段唱词,“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这指的是哪一级科举考试( 

A.乡试 

B.会试 

C.院试 

D.殿试

19.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时,汉文帝名刘姮,为避帝讳改名为嫦娥。

这件事情反映出( 

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 

B.皇帝权力受到了侵犯

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 

D.百姓对汉文帝的尊敬 

20.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21.下图是清政府首次发行的邮票“大龙票”,请推断邮票取名“大龙”的主要原因是( 

A.龙是皇室的象征,代表皇权至高无上 

B.龙有霸气,代表中国的强盛

C.军机处建议,皇帝审批 

D.龙是中国最古老的图腾

22.皇帝见丞相到,起立施礼后才坐下,礼官在旁则高唱赞曰:

“皇帝为丞相起”。

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西汉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3.“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相始也。

”这句话中的“高皇帝”应该是指() 

A.汉高祖 

B.唐高祖 

C.宋高宗 

D.明太祖

24.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后,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A.内阁 

B.军机处 

C.三司 

D.枢密院

25.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26.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这一变化表明()

A.皇权日益加强 

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

C.皇权代替相权 

D.皇权与相权协调

27.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 

B.汉、宋、明 

C.秦、元、清 

D.秦、唐、明

28.图1和图2是清朝军机处和军机处内景。

其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图1

图2

A.决定军国大事 

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29.乾隆皇帝时期显赫一时的巨贪和珅,在乾隆帝逝世五天后就被嘉庆帝下谕宣布革职、下狱、抄家,还被列出犯了20条大罪,其中有“昨将和珅家产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其大罪十三。

”该材料反映了( 

A.和珅生活腐化 

B.清朝皇权的独尊及君权至上

C.和坤犯上作乱 

D.嘉庆帝励精图治和整肃纲纪

30.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同时存在的中央机构有( 

①内阁 

②议政王大臣会议 

③南书房 

④军机处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31.在中国,名字不仅是一个指代符号,还承载了父辈的愿望,甚至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10分)

材料一 

中国古籍中出现的部分人名:

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南史》),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

材料二 

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作者在文章中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

这种现象就是避讳,表示作者不敢、不能或不愿直呼其名。

避讳制度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当时人的起名深受什么制度的影响?

(2分)

(2)据材料二,你怎样看待“避讳”这一社会文化现象?

(4分)

(3)江西临川某中学历史探究小组在阅读某文献时发现一则史料:

宋时有州官田登,自讳其名,州境之内皆呼灯为火;

上元放灯。

吏人书榜揭于市曰:

“本州岛依例放火三日。

”时人讥云: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为什么田登将“点灯”改为“放火”?

(2分)这种做法或历史现象对历史研究造成了什么影响?

32.阅读下列材料 

(12分)

《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

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