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哪种工具用着更省力且方便。
目的为了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认识到:
不同工具有不同用途,完成同样的事情,使用恰当的工具能给我们带来方便和省力。
最后对教科书上的几项工作进行探讨,选择使用滑轮、斜面、杠杆,让学生对工具和机械进行再一次的观察,最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简单机械。
整堂课下来学生兴趣高涨,热热闹闹的,可到最后总结以上活动,引出“机械”时,学生还是犯迷糊。
关于机械的定义,书上的定义给我模棱两可的感觉,书上是这样阐述的:
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
我们都知道这个“省力”是针对力学上的,但是很多孩子对省力的外延无限地扩大化;
还有对其另一个中心词“方便”,孩子对其也非常模糊;
据我了解,原五上教材对“省力”也没有明确地定义,现在突然提出,孩子自然而然对其的定义会扩大化,于是他们自然会想到“电饭锅”、“铅笔”。
课后想来:
假如用力学去解释那肯定能精确,但小学阶段并不要求深入探究力学原理。
小学科学概念的广而浅,有时候真为难到科学教师!
《杠杆的科学》
【教学小结与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做到科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从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回归生活”,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
在本教学设计中,教师由生活中常见问题“如果碰到大石头挡在路中央你有什么办法把它移开吗”入手,巧设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再从学生的讨论发言中顺势引出杠杆的科学概念;
在认识了杠杆的三要素之后,让学生认识生活用具中的变形杠杆,出示部分生活工具让学生辨别是否属于杠杆,再到生活中找杠杆;
在认识了杠杆的省力与费力的原理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这些活动充分利用了生活中的资源,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
二是重视在实验中学科学。
杠杆现象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的,但孩子很少对其中进行过理性分析。
有些孩子可能在生活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经验而不是科学知识。
本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在上节课通过杠杆尺的研究得出杠杆如何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前提下,探究生活中的各类杠杆类工具。
对于此课教学,我尽可能多的通过实物,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在游戏玩乐中体会科学的奥秘,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
如何区分杠杆是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我先告诉学生两步骤,1、先找到杠杆类工具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2、分析三个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依据杠杆尺实验的结论来区分。
对于小撬棍撬开油漆桶盖、长夹子夹远处文具袋、开瓶器开啤酒瓶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分析,前两项较易掌握,开酒瓶盖不少学生找不准阻力点和支点,这里加以引导分析,强调支点的重要性。
生活中更多的杠杆类工具的分析,多准备些实物,当学生不甚明了时,通过我的操作使用演示,亲眼看到了工作过程,学生就较易发现三个点,分析三个点的关系,从而能方便的区分是何种杠杆的应用。
对于剪刀,一是不同用处的剪刀,其阻力臂和用力臂的长短是不同的,如理发剪、缝纫剪、园林剪、手工剪等;
二是对于同一把剪刀,使用方法不同,其省力或费力情况也是不同的。
对于费力的镊子和筷子这两种杠杆类工具,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计成费力的?
”让学生明白费力杠杆也有好处,节约距离、方便。
整个课堂由于为了刻意提高课堂效益,课堂容量设计太大了,课后感觉各个环节有点走马观花,对于“小杆秤的研究”,因在同一堂课内完成,时间很紧,其实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去制作,而学生在课外制作,没有钩码类合适的称量工具,对于刻度的划分,有一定困难,也不便开展评价。
因此,可以先通知准备相应的材料和工具,然后安排一节课时间用于制作、交流、评比,并能较好地探讨“提绳的位置对秤的使用有什么影响?
”“秤砣的轻重对秤的使用有什么影响?
”两个问题,作为对杠杆类工具探究的一个小结。
这样前半部分更加扎实,后半部分探究的也会更加充分!
《轮轴的秘密》
本课教学“轮轴”的秘密,对学生而言,轮轴虽是一个新的简单机械知识,但生活中的应用却相当广泛,在教学中,要努力唤起学生潜意识的苏醒,当他学完这课后,他会恍然大悟:
“哦,原来是这个道理啊!
”,并会去关注生活中更多蕴含着科学道理的事物和现象。
为了让学生能有切身体会,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水龙头和一把螺丝刀。
水龙头是去五金店里借的,学校可没有,最好找那种“轮”可以卸下的水龙头,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在轴上用力扭水龙头那费力的感觉,就对“轮上用力可以省力”有更深的印象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研究轮轴作用”、“轮轴的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两组实验。
为什么难?
一难在材料,二难在操作。
因为两组实验有先后层次关系,需要三个大小不等的轮来完成两组实验。
我利用了原来的“机械实验盒”中的材料,但仍不能满足需要,因为最小的轮无法和其他两个轮固定在一起,也就造成了“轴”“轮”不同步转动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用502胶水,将小轮粘在了中轮上固定了起来。
最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应用了轮轴的现象,学生能说出很多很多,除了书中五种,还提到了:
自行车的龙头、钥匙、电扇开关等等,开红酒的开瓶器等等。
充分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机械应用无处不在,机械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此课教学,也更使我感觉到科学课的材料准备很重要,课前教师自己的操作体会很重要。
如果没有这些准备,上课时就要事倍功半,就要出洋相咧。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反思】
在六年级三个班都上了这一课,发现此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欠缺也在此课上暴露了出来,如下就是我对此次教学的一些感想!
1、学生动手操作上没有时间概念。
在学生合作制作一个定滑轮的环节中本来应该说一分钟就能完成的事情,有好几个班级的学生足足花了5分钟才安装完成。
大多数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其次,学生的实验习惯还没有很好的养成。
应该说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科学课的学习,对于一些科学课的基本习惯和要求能很好的遵守,可事实上并不如此。
到了六年级再来培养学生在科学实验中的一些常规的习惯,浪费了很多正常化教学的时间。
因此,当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的时候,尤其是三、四年级时要重点培养学生在科学课中的常规习惯。
2、学生对实验计划的制定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五年级时学生已经接触到制定实验计划的问题。
但这方面一直是科学课上的薄弱环节。
科学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出学生能独立制定计划对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
因此,在制定计划这一环节上也浪费了很多时间。
因此在经过前几个班级的试上后,我决定将制定实验计划这个环节简化掉了,只在口头上制定,节省了一定的时间。
3、记得以前出现过用杠杆的原理去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为什么不能省力和能省一半力的题目,因此我在第一个班级中将这个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感觉效果不是很好,只有程度较好的学生能够理解。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效果不好,却在这个环节浪费了很多时间。
其实对于定滑轮和动滑轮为什么不能省力和能省一半的力,我觉得在小学阶段不用讲解,而且动滑轮只要知道省力就可以了,至于为什么省一半力,这些都是初中才学的知识点,小学阶段不用太多讲。
但如果有个别学生需要这方面的讲解的话,我觉得可以个别辅导,也符合“吃不饱”、“吃饱”、“消化不了”三种不同情况的区别对待原则。
《滑轮组》
【教学小结与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注重以组织学生活动为主,利用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好胜四大心理特点。
课一开始,我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
你知道起重机的作用吗?
学生对起重机装置产生好奇,进而产生问题:
“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处去的呢?
”紧接着抓住学生“好玩、好动”的天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研究滑轮组的作用,学生在玩、动的同时,有一定的任务,教师也给予一定的指导。
滑轮组的研究主要让学生进行自主设计研究。
这一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他们竟在课堂上兴奋得手舞足蹈。
如:
当他们发现最简单的滑轮组竟能省一半力的时候,他们觉得简直不可思议。
尤其在做游戏时,学生的兴奋已达到了极点,他们就像是在看一场非常令人充满激情的奥运会体育比赛。
当然课堂上,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比较困难,甚至不积极参与动手操作,特别是那些落后生。
今后,在课堂上要多重视、多关心这些学生,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去表现自己,使他们增强信心,从而乐于参与到科学小组活动中去。
但对于这课的教学,我认为还是有难度的,主要是表现在滑轮组的组装和多个滑轮组省力情况的研究,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对于多个滑轮组省力情况的研究,实验的效果很不理想,因为多个滑轮的摩擦力是很大的,加上组合方式要每组有所不同,这是有相当难度的,而我们的重物只是小得可怜的钩码,用4个钩码以上,效果还稍微理想一点。
《斜面》
这节课感觉真是时间紧凑啊。
老师们给了我很多的好建议,有待于我更好的改进。
1、课前引入时放的视频《头文字D》,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想法很好,但赛车场面太少,无关内容较多。
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似乎并没有起到引入本课内容的作用。
2、科学是一门发散学生思维的学科,引入斜面后,如果让学生先提出许多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斜面的问题就更好了,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然后再说,本节课主要解决第几个问题。
3、让学生探究实验前,先让学生自己讨论设计实验,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这样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设计完,教师再适时补充引导。
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再次注意提醒学生操作问题。
4、实验前,可让学生假设实验结果,在进行实验,看是否与自己的假设相符,这样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5、在学生实验结果展示时,最好让学生自己说。
另外,教师准备的表格太小了,致使展示时不怎么清楚。
下次,一定要准备的很清楚,让学生看的很明白。
6、教师注意自己的语言一定要严谨。
“从实验结果中有什么发现?
”不是“从实验结果中发现什么问题?
”这样的提问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问题上来。
使学生产生误解:
好像实验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似得。
7、课件中有的小细节也要注意:
某些词会不会把学生引入误区?
以后教学一定要仔细审核自己的课件和语言!
8、谈斜面的应用时,教师举例可少些,尽可能让学生多举例。
举完斜面生活应用后,最好再让学生运用所学原理解释原因。
9、最后,运用所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如何较容易骑自行车上陡坡?
"
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让更多的学生发表看法。
10、另外,课堂时间允许的话,最好再多问一些这样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问题。
让学生更多的用知识解决生活。
11、如果将一些实物:
斧头、剪刀、螺丝钉等带到课堂展示就更好了。
12、最后让学生动手用纸卷铅笔,在课的结尾也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众老师的点评,真的是让我受益非浅啊!
感觉每次都能学到很多,无论是好的教学方法,还是管理学生方法,或者是平时的准备工作等一些小细节。
小细节也能决定大问题呢!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本课通过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