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点通关练 考点十三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语文考点通关练 考点十三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考点通关练 考点十三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
D.“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E.“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答案 CD
解析 C项,“虽言”一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虽言”“定自”两个虚词却是重点,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
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
D项,“辅政尽忠”无中生有,此时梁已被灭;
这里表达的是时光流逝而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
2.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浪淘沙·
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
菊花清瘦杜秋娘。
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
一年佳节过西厢。
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①吴见山:
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
②吴文英:
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浪淘沙”是词牌名。
原为唐教坊曲,又称《卖花声》。
南唐李煜变为长短句,一般多用于中调、长调。
后来由柳永、周邦彦等人演变为“浪淘沙慢”。
B.诗歌中的“一年佳节”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一般有登高、赏秋、饮菊花茶、佩戴茱萸等习俗。
它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C.西厢,就是指西厢房。
传统四合院中一般北面是正房,东西两面都是厢房,南面是倒座。
东西南北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
D.本词表现出词人多种感情,既有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的哀愁,还借助重阳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乡的苦闷。
E.“秋色”“雁声”和“斜阳”是词人对景思亲及其人生感慨,如周邦彦有“雁背夕阳红欲暮”之叹,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伤。
答案 AB
解析 A项,通常以58字以内的短词为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等。
本词54个字,属于小令,可见《浪淘沙》多是小令。
B项,“中秋节”表述错误,改为“中元节”。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诗人心中的凄苦之情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被远贬柳州,政治上遭受打击,看到雨后凋谢的百花、满庭榕叶,听到黄莺乱叫,油然而生的是宦途失意、羁旅孤凄的愁苦与哀思。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情感:
一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尤其是直接点出情感和心理感受的词,如“宦情”“羁思”“凄凄”等;
二要善于捕捉典型意象,如“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等。
(2)诗的三、四两句如何描写“春半如秋”?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从视觉、听觉和心理感受等多角度描写,看到山城柳州风雨过后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景象,听到黄莺乱啼,虽是春天,诗人却感觉完全如同秋天。
一个“乱”字,既是写莺啼,更是写诗人的心乱。
诗人正是借莺的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心意凄迷,恍如见到秋之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还可以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如“乱”字。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
浣溪沙
黄庭坚
一叶扁舟卷画帘,老妻学饮伴清谈,人传诗句满江南。
林下猿垂窥涤砚,岩前鹿卧看收帆,杜鹃声乱水如环。
上片写词人与老妻泛舟徜徉的雅趣。
“雅”体现在哪里?
答案 ①词人卷起观赏的画帘,与老妻对坐;
②与老妻边饮酒清谈,边观赏如画江山,“老妻学饮”一句,更是雅兴溢于笔端;
③写诗填词,当然必不可少,“人传诗句满江南”一句,既道出了“清谈”的内容,又勾勒出了词人的翩翩风度。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本题:
一要留意典型意象,如“扁舟”“画帘”“诗句”;
二要善于抓住诗中的主要事情,如诗人“卷画帘”,老妻“学饮”,还有“人传诗句”,这些都能体现“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吊万人冢
张
兵罢淮边客路通,乱鸦来去噪寒空。
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请简要概括。
答案 ①对战乱暂时结束的欣喜之情;
②黑鸦聒噪带来的悲伤;
③对惨死他乡的枉死者的同情;
④对一心邀功的将军的愤慨。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这首诗是战乱后诗人客游淮河地区时根据所见所感而描绘的一幅社会缩影图,控诉了统治者为一己私利而压迫人民的血腥罪恶。
四句一句一事,首句“兵罢淮边”是叙事,“客路通”是表达喜悦之情;
第二句写鸦“噪”凸显烦乱悲伤之情;
第三句写“白骨攒孤冢”突出同情;
第四句写“为将军觅战功”表达愤慨。
6.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问题。
浣溪沙·
红桥
王士祯
白鸟朱荷引画桡①,垂杨影里见红桥,欲寻往事已魂消。
遥指平山②山外路,断鸿无数水迢迢,新愁分付广陵潮。
①桡:
船桨,此指船。
②平山:
指平山堂,扬州游览胜地。
有人说,这首词写词人的怀古之幽思。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这首词写舟中观看红桥景色,抒发词人怀古之幽思。
词人面对白鸟朱荷、绿柳红桥这优美之景,不禁思绪万千。
“欲寻往事”,从古至今,这座名城发生过多少可歌可泣的事情啊?
怎不令人黯然销魂!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要抓住诗中的意象,如“白鸟”“朱荷”“画桡”“垂杨”和“红桥”等,体会词人面对美景的万千思绪;
二要留意表明情感和点明主旨的关键词句,如“欲寻往事已魂消”,便能体会到词人的幽思。
7.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
(1)~
(2)题。
上小楼·
隐居
任昱
荆棘满途,蓬莱闲住。
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
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
任年年落花飞絮。
任昱,字则明,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
生卒年不详。
与张可久、曹明善为同时人,少时好游历,一生不仕。
(1)诗歌的题目是“隐居”,作者围绕“隐居”依次写了哪些内容?
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答案 ①作者首先交代了隐居的原因是仕途险恶,世道艰难(“荆棘满途”),因而在有如“蓬莱”仙境一样的风景优美之地隐居;
②再写隐居的住所(“茅庐”)、周围的环境(“松菊”)和起居生活(“莼鲈”);
③接着写隐居的原则是“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
④最后写自己飘然出世、无意旁骛的隐居情怀。
分析内容应立足于全诗,本篇起首二句,以“荆棘”与“蓬莱”两个并列复合词作借代,“荆棘”句,极言世路艰险,与“蓬莱”形成对照,使读者一开始对作者“隐居”产生理解与赞赏。
下三句,用了三组历史典故,均与隐居密切关联。
“茅庐”“松菊”“莼鲈”均为高风亮节的标志。
于是,作者随之表明了自己追仪古贤的生活态度:
“不顺俗,不妄图。
”这种旷达超脱的“清风高度”,显示了隐者澄静、宁和的内心世界。
(2)本曲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选择两三例分析作者通过这种手法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
答案 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用典:
①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自比管仲、乐毅,作者以出山之前的诸葛亮自比,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②陶渊明脱离官场、归隐田园时“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作者借陶渊明之“松菊”表达自己清高自傲,超然独立的胸怀;
③西晋张翰借口秋风起,思念家乡莼羹、鲈鱼,辞官归家,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故土田园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自得其乐的惬意之情。
解析 本曲用典恰当。
全曲仅以一首一尾涉点尘世,其余均驰神走笔于隐居天地。
8.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秦淮夜泊(辛未正月赋)
贺铸
①朱箔:
这里指红色的窗帘。
②心旆:
旆(pè
i),泛指旌旗。
这里指“心摇摇然如悬旌之无所终薄”(《史记·
苏秦列传》),终薄:
安顿,着落。
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
答案 ①尾联以直接抒情作结。
眼前的景物虽美丽动人,但毕竟是在外漂泊的游子,加上正是暮色时分,人们都在家中,而诗人却独泊孤舟,抒发了淡淡的乡愁。
②同时用典,“心旆正摇摇”出自《史记·
苏秦列传》“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
诗人借此典故抒发了自己终无所托、没有着落的怅惘之情。
(句中关键词用“惆怅”“迷惘”“伤感”“茫然”也可)
解析 分析如何表达感情时要与手法捆绑在一起。
“怜”直抒胸臆,抒发了在外漂泊的游子思乡之情,很好理解。
但是下一句“心旆正摇摇”表明前一句不是强烈的乡愁,而是淡淡的心神不宁的惆怅迷惘之情。
这点要从注释“终薄”的理解中找到答案,手法用典也是从注释中得出。
9.阅读下面这首汉代古诗,完成
(1)~
(2)题。
步出城东门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