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材料的疲劳性能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46708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6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解材料的疲劳性能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讲解材料的疲劳性能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讲解材料的疲劳性能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讲解材料的疲劳性能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讲解材料的疲劳性能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讲解材料的疲劳性能Word格式.docx

《讲解材料的疲劳性能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解材料的疲劳性能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讲解材料的疲劳性能Word格式.docx

4.郑修麟.材料的力学性能.西安: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5.姜伟之,赵时熙等.工程材料力学性能.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1

6.朱有利等.某型车辆扭力轴疲劳断裂失效分析[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10,24(5):

78-81

五.授课内容

第五章材料的疲劳性能

第一节疲劳破坏的一般规律

1、疲劳的定义

材料在变动载荷和应变的长期作用下,因累积损伤而引起的断裂现象,称为疲劳。

2、变动载荷指大小或方向随着时间变化的载荷。

变动应力:

变动载荷在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值

分为:

规则周期变动应力和无规则随机变动应力

3、循环载荷(应力)的表征

①最大循环应力:

σmax

②最小循环应力:

σmin

③平均应力:

σm=(σmax+σmin)/2

④应力幅σa或应力范围Δσ:

Δσ=σmax-σminσa=Δσ/2=(σmax-σmin)/2

⑤应力比(或称循环应力特征系数):

r=σmin/σmax

5、循环应力分类

按平均应力、应力幅、应力比的不同,循环应力分为

①对称循环σm=(σmax+σmin)/2=0r=-1

属于此类的有:

大多数旋转轴类零件。

②不对称循环

σm≠0

如:

发动机连杆、螺栓

(a)σa>

σm>

0,-1<

r<

(b)σa>

0,σm<

0,r<

-1

③脉动循环

σm=σa>

0,r=0(σmin=0)如:

齿轮的齿根、压力容器。

σm=σa<

0,r=∞(σmax=0)如:

轴承(压应力)

④波动循环

σm>

σa0<

1σmin>

0如:

发动机气缸盖、螺栓。

⑤随机变动应力

应力大小、方向随机变化,无规律性。

如:

汽车、飞机零件、轮船。

二、疲劳破坏的特点

在变动载荷作用下,材料薄弱区域,逐渐发生损伤,损伤累积到一定程度→产生裂纹,裂纹不断扩展→失稳断裂。

特点:

从局部区域开始的损伤,不断累积,最终引起整体破坏。

1、潜藏的突发性破坏,脆性断裂(即使是塑性材料)。

2、属低应力循环延时断裂(滞后断裂)。

3、对缺陷十分敏感(可加速疲劳进程)。

三、疲劳破坏的分类

1、按应力状态:

弯曲疲劳

扭转疲劳

拉压疲劳

接触疲劳

复合疲劳

2、按应力大小和断裂寿命

N>

105,б<

бs高周疲劳→低应力疲劳

N=102~105,б≥бs低周疲劳→高应力疲劳

四、疲劳破坏的表征—疲劳寿命

疲劳寿命:

材料疲劳失效前的工作时间,即循环次数N。

疲劳曲线:

应力б↑,N↓

五、疲劳断口的宏观特征

典型疲劳断口具有3个特征区:

疲劳源疲劳裂纹扩展区瞬断区

1、疲劳源

疲劳裂纹萌生区,多出现在零件表面,与加工刀痕、缺口、裂纹、蚀坑等相连。

特征:

光亮,因为疲劳源区裂纹表面受反复挤压、摩擦次数多。

疲劳源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有多个。

单向弯曲,只有一个疲劳源;

双向弯曲,可出现两个疲劳源。

2、疲劳裂纹扩展区(亚临界扩展区)

特征:

断口较光滑并分布有贝纹线或裂纹扩展台阶。

贝纹线是疲劳区最典型的特征,是一簇以疲劳源为圆心的平行弧线,凹侧指向疲劳源,凸侧指向裂纹扩展方向,近疲劳源区贝纹线较细密(裂纹扩展较慢),远疲劳源区贝纹线较稀疏、粗糙(裂纹扩展较快)。

贝纹线(海滩花样)

贝纹线区的大小取决于过载程度及材料的韧性,高名义应力或材料韧性较差时,贝纹线区不明显;

反之,低名义应力或高韧性材料,贝纹线粗且明显,范围大。

名义载荷

根据额定功率用力学公式计算出作用在零件上的载荷。

即机器平稳工作条件下作用于零件上的载荷。

计算载荷=载荷系数*名义载荷

3、瞬断区

裂纹失稳扩展形成的区域

断口特征:

断口粗糙,脆性材料断口呈结晶状;

韧性材料断口在心部平面应变区呈放射状或人字纹状;

表面平面应力区则有剪切唇区存在。

瞬断区一般在疲劳源对侧

瞬断区大小与名义应力、材料性质有关

高名义应力或脆性材料,瞬断区大;

反之,瞬断区小。

第二节疲劳破坏的机理

一、金属材料疲劳破坏的机理

1、疲劳裂纹的萌生(形核)

第Ⅰ阶段在循环应力作用下,裂纹萌生常在材料薄弱区或高应力区。

通过不均匀滑移或显微开裂(如第二相、夹杂物、晶界或亚晶界)等方式完成。

通常将长0.05-0.10mm的裂纹定为疲劳裂纹核,对应的循环周期N,为微裂纹萌生期。

驻留滑移带:

在循环载荷作用下,即使循环载荷未超过材料屈服强度,也会在材料表面形成循环滑移带—不均匀滑移,其与静拉伸形成的均匀滑移不同,循环滑移带集中于某些局部区域,用电解抛光法也难以去除,即使去除了,再重新循环加载,还会在原处再现。

不均匀滑移

驻留滑移带在表面加宽过程中,会形成挤出脊和侵入沟,从而引起应力集中,形成疲劳微裂纹→形核(萌生)。

挤出和侵入模型

表面易产生疲劳裂纹的原因

(1)在许多载荷方式下,如扭转疲劳,弯曲和旋转弯曲疲劳等,表面应力最大。

(2)实际构件表面多存在类裂纹缺陷,如缺口,台阶,键槽,加工划痕等,这些部位极易由应力集中而成为疲劳裂纹萌生地。

(3)相比于晶粒内部,自由表面晶粒受约束较小,更易发生循环塑性变形。

(4)自由表面与大气直接接触,因此,如果环境是破坏过程中的一个因素,则表面晶粒受影响较大。

2、疲劳裂纹的扩展→第Ⅱ阶段

疲劳裂纹形核后,在室温及无腐蚀条件下

第Ⅰ阶段属于微裂纹扩展

第Ⅱ阶段呈穿晶扩展,扩展速率da/dN随N的增加而增大。

在多数韧性材料的第Ⅱ阶段,断口用电子显微镜可看到韧性条带而脆性材料中可看到脆性条带。

疲劳条带(辉纹)呈略弯曲并相互平行的沟槽状花样,与裂纹扩展方向垂直。

与贝纹线不同,疲劳条带是疲劳断口的微观特征。

疲劳条带形成的原因:

裂纹尖端的塑性张开,钝化和闭合钝化,使裂纹向前延续扩展疲劳裂纹的形成与扩展模型。

韧性疲劳条带与脆性疲劳条带形貌

疲劳条带的形成模型(Laird-Smith模型):

疲劳条带的形成模型—再生核模型(F-R)

韧性条带与脆性条带的区别:

二、非金属材料疲劳破坏机理

1、 

陶瓷材料的疲劳破坏机理

静态疲劳相当于金属中的延迟断裂,即在一定载荷作用下,材料耐用应力随时间下降的现象。

动态疲劳在恒定加载条件下,研究材料断裂失效对加载速率的敏感性。

循环疲劳在长期变动应力作用下,材料的破坏行为。

陶瓷材料断口呈现脆性断口的特征。

2、高分子聚合物的疲劳破坏机理

⑴非晶态聚合物

a、高循环应力时,应力很快达到或超过材料银纹的引发应力,产生银纹,随后转变成裂纹,扩展后导致材料疲劳破坏。

b、中循环应力也会引发银纹,形成裂纹,但裂纹扩展速率较低(机理相同)。

c、低循环应力,难以引发银纹,由材料微损伤累积及微观结构变化产生微孔及微裂纹,最终裂纹扩展导致宏观破坏。

⑵结晶态高聚合物或低应力循环的非晶态高聚合物,疲劳过程有以下现象:

①整个过程,疲劳应变软化而不出现硬化。

②分子链间剪切滑移,分子链断裂,结晶损伤,晶体结构变化。

③产生显微孔洞,微孔洞合并成微裂纹,并扩展成宏观裂纹。

④断口呈裂纹扩展形成的肋状形态,断口呈丛生簇状结构(拉拔)。

⑶高聚物的热疲劳

由于聚合物为粘弹性材料,具有较大面积的应力滞后环,所以在应力循环过程中,外力所做的功有相当一部分转化为热能;

而聚合物导热性能差,因此温度急剧升高,甚至高于熔点或玻璃化转变温度,从而产生热疲劳。

热疲劳常是聚合物疲劳失效的主要原因。

因此疲劳循环产生的热量,使聚合物升温,可以修补高分子、的微结构损伤,使机械疲劳裂纹形核困难。

⑷聚合物疲劳断口可观察到两种特征的条纹

A、疲劳辉纹

每周期的裂纹扩展10μm(间距)。

聚合物相对分子量较高时,在所有应力强度因子条件下,皆可形成疲劳辉纹。

B、疲劳斑纹

不连续、跳跃式的裂纹扩展,50μm间距

而相对分子量较低时,在较低应力强度因子时,易形成疲劳斑纹。

3、复合材料的疲劳破坏机理

⑴复合材料疲劳破坏的特点

a、多种疲劳损伤形式:

界面脱粘、分层、纤维断裂、空隙增长等。

b、不发生瞬断,其疲劳破坏的标准与金属不同,常以弹性模量下降的百分数1%-2%),共振频率变化(1-2HZ)作为破坏依据。

c、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以热疲劳为主,对加载频率感。

d、较大的应变引起纤维与基体界面开裂形成疲劳源(纤维、基体的变形量不同)压缩应变使复合材料纵向开裂,故对压缩敏感。

e、复合材料的疲劳性能与纤维取向有关纤维是主要承载组分,沿纤维方向具有很好的疲劳强度;

而沿纤维垂直方向,疲劳强度较低。

对于复合材料,界面结合非常重要,因为:

基体与纤维的E不同,变形量不同,故界面产生很大的剪切应力。

第三节疲劳抗力指标

一、疲劳试验方法

实验设备:

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

实验方法用一组光滑试样,测量σ—N曲线,即疲劳应力—疲劳寿命曲线。

实验标准GB4337—84

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

临界值σ–1材料的疲劳强度

σ>

σ–1有限循环

σ≤σ–1无限循环

金属材料的疲劳曲线有两类:

碳钢、低合金钢、球铁等有水平线

而有色合金、不锈钢、高强度的无水平线取N=106,107或108下的疲劳强度→条件疲劳强度。

二、疲劳强度

在指定疲劳寿命下,材料能承受的上限循环应力。

指定的疲劳寿命:

无限周次有限周次

1、对称循环疲劳强度

对称弯曲:

σ-1

对称扭转:

τ-1

对称拉压:

σ-1p

2、不对称循环疲劳强度

不对称循环疲劳强度难以用实验方法直接测定。

一般用工程作图法,由疲劳图求出各种不对称循环应力下的疲劳强度。

AHB曲线上各点σmax值即表示由r=-1~1个状态下的疲劳强度。

由此即可根据已知循环应力比r求出α值作图,在AHB上对应点的纵坐标值即为相应的疲劳强度。

这种疲劳图也可以利用Gerber关系绘制

 

注意:

上述疲劳图仅适合于脆性材料,对于塑性材料,应该用屈服强度σs进行修正。

3、不同应力状态下的疲劳强度

同种材料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相应的疲劳强度也不同,存在如下关系:

钢:

σ-1p=0.85σ-1

铸铁:

σ-1p=0.65σ-1

钢及轻合金:

τ-1=0.55σ-1

τ-1=0.80σ-1

同种材料的疲劳强度:

σ–1>

σ–1P>

τ–1

因为弯曲疲劳时,试样表面应力最大,只有表面层才产生疲劳损伤。

而拉压疲劳时,应力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