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下科学说课稿整理.docx
《教科版五下科学说课稿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五下科学说课稿整理.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五下科学说课稿整理
1《马铃薯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
一、教学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马铃薯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
二、教材分析
《马铃薯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
本课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知道了有些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知道了能够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具备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因此,学生的思维难度不太大。
四、设计理念
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的过河。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垫脚石。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
1.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2.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
五、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
2.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3.在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
明白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
教学难点:
形成科学的探究过程。
六、教学准备:
玻璃水槽两个、分别盛清水和盐水;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搅拌棒;食盐;等
七、教学设计说明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节课上,课始,我以二战期间发生的故事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俘虏没有被淹死的原因你呢?
学完这节课我们就会知道问题的答案。
这时一定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2.于是,我出示两个水槽,〔贴有号码:
1号、2号。
1号清水、2号类似湖水的液体拿起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问:
老师把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放入水槽之前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沉浮有关时我板书课题。
3.对于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预测,在预测的基础上,我把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种液体中:
结论是两个马铃薯放入1号水槽中都下沉,〔板书:
清水——沉放入2号水槽中都浮了起来。
以上实验现象与学生预测结果出现了矛盾,形成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新的问题,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究问题、提出探究假设
首先我问学生:
看到刚才的现象后,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要提出?
有的学生会说:
马铃薯为什么在1号水槽中下沉,而在2号水槽中上浮?
根据已有知识经验,一定会有学生抢着说:
2号水槽中是盐水,这时我因势利导:
你的推测很有价值,那我们怎样证明2号水槽里装的是盐水呢?
学生又卷入一场激烈中去。
这一环节的设计又一次激起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设计研究方案、开展实验研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一番讨论,学生会提出自己的想法,用火烧,用嘴尝,用鼻子闻一闻,或放在太阳底下晒一晒。
最后确定了实验方案。
用嘴尝和用鼻子闻都有危险,太阳晒效果太慢,用火烧比较好。
这里我采取了对比实验的方法,目的是使实验结果更明显,接下来学生分组做实验,并回报实验结果:
2号水槽液体的铁片上出现白色颗粒,可能是盐,1号水槽液体的铁片上没有任何物质渗出,可能是清水。
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验证了自己的想法,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了。
〔四深化探究活动、推出实验结论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要对推测作进一步的证实,是不是盐水真的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根据学生的意愿我将包好的盐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自制盐水,有的小组要两包,有的小组要三包,还有的要五包,不一会儿实验结果出来了,课堂上出现了欢呼声,马铃薯浮起来了,实验成功了。
可是有的组调制的盐水却没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这时我找到实验没成功的小组问其原因,学生一定能说出因为盐放的太少了,这时我及时总结并板书:
浓盐水——浮,并且给没成功的小组再次发盐,到实验成功为止。
实验成功后,学生高兴不已,这时我又提出了开始的问题:
俘虏没有被淹死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争相举手,这说明学生已经知道了答案。
〔五扩展探究活动、学科学用科学
在扩展活动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调试一杯浓糖水,推测并验证马铃薯的沉浮情况,将所学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还能引起学生对环境变化的关注。
最后,我对本课做了总结,总结时,我出示了这样两幅图片,一幅是杯子里装着三层液体,软木塞浮在油上,塑料块浮在水上,葡萄浮在糖浆上。
另一幅是铜法码浮在水银上,这样即总结了本课的知识,又为下一课埋下了伏笔。
23《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这节课承接了前一节课《给冷水加热》的内容,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后面《空气的热胀冷缩》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使学生不仅获得了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且还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改进实验装置,让学生自己发现装置的问题,在小组合作交流、比较中找到最佳改进方案,体验到观察思考、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通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本节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本节课教师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
科学概念: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水的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学生能自主设计实验,并能根据实验效果修改探究方法。
4、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法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5、能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根据我对教材的分析,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
教学重点:
观察及描述水的热胀冷缩现象,经历对水等多种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教学过程:
根据我设计的重难点,这堂课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小实验,让学生选择试管,这个小游戏是为后面让学生设计实验装置时能想到用细试管来观察水体积的变化而做的铺垫。
2、谈话引入
这个环节,我把课本上的实验装置改装了一下。
只用试管和水,把气球皮拿掉,因为上节课中,学生已经知道水在受热后体积会变大,这个实验现象却不明显,以此来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同时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本节课的难点——改进实验装置,所以我花了近20分钟在这个环节上。
为了能让学生来改进实验装置,我设计让他们先找到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原因,再让他们作出相应的改进,再让学生画出设计图。
学生通过不断的寻找原因,思考改进的方法,最后共同设计出了一个较理想装置。
设计完实验装置,就应该检验装置。
为了连接比较自然我把这个环节和认识水的热胀冷缩性质结合起来,这样学生不仅有兴趣去动手实验,更能仔细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结果,学生明显的观察到了水体积的变化,接着就很容易的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让学生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5、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液体呢?
为了让学生自己能够得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准备了很多液体,让学生认识到,在观察到液体都和水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的就得出了结论。
6、最后,我准备了很多生活中经常看到但不去注意的问题,让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真正能够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现象。
7、课外延伸
课外作业,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原因造成喷泉的。
为下节课空气的热胀冷缩做铺垫
31《摆的研究》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的一课《摆的研究》。
[教材分析]
《摆的研究》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的一课。
这课是在学生学习《机械摆钟》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因此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本课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学生在玩摆的过程中猜测出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几个因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二部分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改变摆的重量,摆绳的长短等几个因素,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这部分也是教学的重点。
第三部分是在学生充分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得出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与摆线的长短有关根据我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通过改变摆锤的重量、摆线的长短等因素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2、通过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精确的测量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验证态度。
3、让学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4、通过自己的实验,初步了解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是摆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摆线、螺丝帽,铁架台,记录单,秒表,三角尺。
[教法、学法]
1、教法:
综合本课的特点,我将采用实验法、对比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结果。
2、学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总结出科学知识。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本课的开头我课件展示:
在没有别人的帮助下,一个体重最重,一个把绳最短,一个力气最大,这样三个小朋友在荡秋千,判断谁是荡秋千的高手?
从生活中常玩的秋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实验过程:
1、先让学生认识摆锤、摆绳和摆幅,并说明摆,摆动来回为一次。
接着引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你认为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根据学生提出的假设,让学生说说探究方法及注意事项,我再加以补充说明,使学生意识到在实验中会控制无关因素,从而保证所要研究的问题客观、公正。
3、开始实验验证:
〔明确本课的测量方法是测量20秒内摆摆动的次数
活动一、我采用"扶"的教学原则
1、首先提出问题:
①猜想——摆锤的重量与摆的快慢有关系吗?
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②教师明确什么不变?
什么改变?
示范指导学生应该怎样实验。
③指导学生更换摆锤进行研究并做好相关记录。
2、其次实验和记录过程。
在这个实验中,要控制的因素是摆长和摆幅的不变。
为了减少误差可以用三角尺把摆幅定在30度。
在同样的时间内,只要把摆锤增加到原来的两倍,三倍。
并记录每次测量的结果。
3、汇报和分析数据。
我会引导学生对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对影响摆的摆动次数的因素有什么推测,逐渐培养学生科学验证的品质。
活动二、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引"的教学原则,
1、首先提出问题:
①摆长与摆的快慢有没有关系呢?
这里让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可以提示让学生进行实验验证,接着让学生动手实验。
在实验中,教师可以适当放手。
只要做简单的提示,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2、汇报和分析数据;
问:
从数据中得到了什么结论?
你是怎样知道的?
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大胆的推测。
接着展示学生的记录表,让学生总结出:
摆线越长,摆的越慢,摆线越短,摆的越快。
活动三、研究摆幅与摆的快慢的关系,这一活动中我采用"放"的教学原则
1、实验注意:
①首先保持摆线、摆锤的不变,可以改变什么?
引导学生改变摆幅进行实验。
②在实验中可以提醒学生用身边随手可拿的三角尺来改变摆幅。
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只选择30度、45度、60度的角来实验。
③教师注意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做好个别辅导与订正。
⑤汇报结果。
三、全课总结。
我们这节课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