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自汗盗汗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128792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后自汗盗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产后自汗盗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产后自汗盗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产后自汗盗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产后自汗盗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后自汗盗汗Word文件下载.docx

《产后自汗盗汗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后自汗盗汗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后自汗盗汗Word文件下载.docx

一、肺卫气虚证查阅药方用法查阅药味加减查阅三反九畏查阅疗效评定[主症]产后汗出较多,

不能自止,动则益甚。

时或恶风,面色咣白,气短懒言,语声低怯,倦怠乏力。

舌质淡,苔薄,脉虚弱。

[治法]益气固表,和营止汗。

[常用方]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防风30g,炙黄芪、白术各60g。

上为粗末,每次9g,用水300ml,加大枣1枚,煎至200ml,去滓,食后热服,每日3次。

[辨证加减]

1。

汗出如浴,持续不止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固表敛汗。

2.稍动即汗出加剧,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脉虚无力为气虚甚,加党参、黄精益气固摄。

3。

身凉肢冷者,为阳随汗泄,加炮姜、附子、人参温阳益气。

[按语]

1.本方为治疗气虚自汗的名方,具补中寓疏,散中寓

补之效力

2。

据报道:

用玉屏风散加减治疗虚性汗证50例。

结果:

治愈43例,好转7例,有效率100%。

以玉屏风散加党参、当归、红枣治疗16例外科手术后自汗恶风患者。

多则9剂,少则3剂,平均5剂收效。

用玉屏风散汤加味治疗产后自汗1例。

收效显著。

3.据报道:

黄芪、白术为免疫增强剂,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提高人体细胞诱生干扰素的功能;

玉屏风散不仅可增加B细胞的百分数,而且可以选择性地增加免疫球蛋白产生,同时能显著增加小鼠血清IgG、IgGIO\lgCa。

含量。

4。

对肺卫气虚的患者给予本方有明显改善其免疫功能作用,使血清IgG、IgA明显增高,淋巴细胞转化率也明显增加,而对IgM影响则不明显[6J。

[参用方]

1。

调卫止汗汤(《胎产新书》):

黄芪、麻黄根各9g,当归6g,炙甘草2g,防风1g,人参6g。

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

益气固表,调卫止汗。

主治:

产后汗出涔涔,持续不止,动则益甚,时或恶风,舌淡苔薄,脉虚细。

2.人参枣仁汤(《医略六书》):

人参、五味子各6g,酸枣仁、当归身、山萸肉、乌梅各9g,茯神6g,草灰2g。

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妇女产后心肾乏竭,不能统摄津液而汗出不收,势甚危急,脉虚者。

黄芪汤(《济阴纲目》):

炒黄芪、炒白术、熟地黄、煅牡蛎、白茯苓各9R,防风、麦冬、炙甘草各6g,大枣2枚。

水煎服,每日1剂。

补气固表,和营止汗。

产后涔涔汗出,持续不止,动则加剧,时或恶风身冷,面色咣白,气短懒言,神疲乏力。

舌淡苔薄,脉虚弱。

二、阴虚内热证

[主症]产后睡中汗出,甚则湿透衣衫,醒来即止。

面色潮红,头晕耳鸣,口燥咽干,渴不思饮,或五心烦热,腰膝酸软。

舌红嫩或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治法]养阴益气,生津敛汗。

[常用方]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人参(另炖)3g,麦冬9g,五味子6g。

水煎服,每日工剂。

[辨证加减]1.见咽干口燥甚者,为津伤之症,加石斛、玉竹养阴生津。

2.五心烦热明显,为虚热内甚,加白薇、地骨皮、栀子清虚热。

3.口苦咽干伴两胁作痛者,为肝火偏旺,加丹皮、柴胡、焦栀子、白芍清肝泻火。

4.若头昏目重,胸闷纳少,舌苔黄腻者,为兼夹湿热,加黄柏、薏苡仁、车前子以清热利湿。

5.由于阴血不足造成缺乳及大便秘结者,加天花粉、首乌清热生津,养血润燥。

[按语]1。

本方以益气生津,滋阴敛汗为效,临证一般宜加煅牡蛎、浮小麦以增强固涩止汗之功。

本方为治疗虚性汗证的方剂,对实热、暑热所致的汗证不适宜。

1.芍药汤(《圣济总录》):

芍药、黄芪、茯苓、石斛各15g,炒当归IOg,干地黄20g。

上为粗末,每次9g,加水200ml,煎至140ml,去滓温服,每日3次。

补气养血止汗。

产后虚汗不止,虚烦愤闷,头晕耳鸣,口燥咽干。

2.止汗散(《傅青主女科》):

人参、当归各6g,熟地黄4g,麻黄根、酒黄连各2g,浮小麦15g,大枣3枚。

共研细末,每次6g,温水调下,每日3次。

益气养阴,清热止汗。

产后盗汗伴头晕烦热,舌红无苔。

当归散(《太平圣惠方》):

炒当归、白芍、木通、熟干地黄、牡蛎粉、炒苍术各60g。

上为粗末,每次12g,以水300ml,加生姜3g,煎至180ml,去滓温服,每日2次。

功用:

调畅经脉,收敛止汗。

主治产后恶露下少,汗出过多,

虚乏无力。

产后汗症指产后汗液排泄异常,含自汗与盗汗。

产妇于产后出现涔涔汗出,持续不止,动则益甚,称产后自汗;

寐中汗出湿衣,醒来即止,为产后盗汗。

本病指产后因气血暴虚,血虚阴亏所致汗出不止。

若产妇仅汗出稍多于平时,尤以进餐、活动或睡眠时为显,数Et内自退,无伴见症,乃产后多虚,营卫不调所致,不属本病。

本症始见于《金匮要略》“产后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

仲景认为是产后三大症病因之一。

汗多不止不仅伤津液,气亦随之耗失;

严重者大汗如雨,汗出如珠,则有亡阴亡阳之虞。

隋代《诸病源候论》专设“产后汗出不止候”,指出“阴气虚弱不复者,则汗出不止”的病机,认为汗出由阴气虚,而阳气加之。

里虚表实,阳气独发于外,故汗出也。

血为阴,产则伤血,是为阴气虚也。

气为阳,其气实者,阳加于阴,故令汗出。

而阴气虚弱不复者,则汗出不止也。

凡产后皆血虚,故多汗。

并说明汗出不止,津液衰竭可导致“痉”或“经水断绝”。

《经效产宝》用黄芪、白术、牡蛎、茯苓、防风、干地、麦冬、大枣治疗产后汗不止。

此方以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加养阴益津和营及收涩之品,配伍颇为周全。

《济阴纲目》的黄芪汤即上方去大枣、甘草而成,至今为临床治疗产后自汗所常用。

宋代《妇人大全良方》提出了“产后虚汗不止”和“产后盗汗不止”之病名,已将产后汗出不止分为“虚汗”和“盗汗”两类。

明代薛己《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九》则明确提出“产后自汗盗汗”之病名,并在治产后自汗盗汗加按说:

“今立一方,以补手足厥阴之血,兼益阳气”。

他根据产后亡血伤津,气随血伤的病理特点,认为治疗产后自汗盗汗均可用补血兼益阳气之法治疗。

《景岳全书.汗证》云:

“诸古法云自汗者属阳虚,……盗汗者属阴虚……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所论甚有见地,临证需慎辨之。

清代医家论治产后自汗盗汗,十分重视产后亡血伤津,强调兼气血而调治之,对产后自汗、盗汗的认识和治疗,日臻完善。

如《傅青主女科.产后编》:

“自汗阳亏,盗汗阴虚,然当归六黄汤又非产后盗汗方也,惟兼气血而调治之,乃为得耳”,“若分娩后倦甚,溅檝然汗出,形色又脱,乃亡阳脱汗也;

汗本亡阳,阳亡则阴随之,故又当从权,速灌加参生化汤,倍参以救危,毋拘块痛。

妇人产后多汗,当健脾以敛水液之精,益荣卫以嘘血归源,灌注四肢,不使妄行”。

可资参考。

[病因病理]中医学说对“汗”的生理、病理和治疗有其独特之处。

《素问。

宣明五气论》说:

“五脏化液,心为汗”,故有“汗

为心之液”之说,认为出汗是由于阳气蒸发阴液所致,故《素

问。

阴阳别论》说:

邙日加于阴,谓之汗。

”汗为人体津液所化,为心阳所主司。

又肾主五液,汗为肾所藏,以心阳化气而为用,排出体外为汗液。

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汉代

《金匮要略。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曰:

“产妇喜汗出者,亡

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说明了产后多

汗为生理现象,故曰“当汗出”。

然汗出过多则为病,甚则因“中风,令病痉”。

产后汗症的主要病因病理是因产后耗气伤血,气虚则卫阳不固,血伤则阴虚内热,以致自汗盗汗。

据其临床表现又分为气虚与阴虚两类。

素体虚弱,产时元气受损,肺气益虚,卫阳不固,营阴不内守,漏而为汗,表现为自汗不止。

如《校注妇人良方》云:

“产后汗出不止,皆由阳气频虚,腠理不密,而津液妄泄也。

阴虚体质,或产时出血过多,营阴耗伤,阴虚生内热,

阳浮不敛,迫津外泄,致盗汗。

不论自汗盗汗均可进一步损伤津液,津液内耗,轻则可致乳源缺乏而缺乳,或津枯肠燥而大便难,甚则阴血不濡,筋脉失养而发为痉病。

病甚者可因汗出如油,阴气耗伤,而

为亡阳之变。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产褥期出现汗出过多者。

2.产后汗出不止,动辄益甚,持续多日不减。

3.产后入睡则周身涔涔汗出,可湿衣裤,醒后渐止。

甚者一夜换衣衫l一2次。

二、鉴别

1.产后中暑虽二者均见多汗,但产后中暑发自夏日炎热酷暑之季,感受暑邪,以骤发高热,汗出,神昏,嗜睡,甚则躁扰抽搐为特征,而产后自汗无季节性,无发热及神志的改变。

2.产后血晕产后血晕脱证虽有汗多之象,但为冷汗淋漓且见头晕目眩心跳,胸闷,四肢厥冷,甚者渐而昏厥,不省人事诸候,易于鉴别。

[辨病论治]

辨病要点

汗证分自汗与盗汗两种,自汗为阳虚,盗汗属阴亏。

产后汗证以自汗较为多见。

因产后失血脱气,元气损耗,卫气失固,故也。

1.经验方(《何子淮女科经验集》)组成:

党参、炙黄芪、糯稻根、当归、炒白芍、炒枣仁、橹豆衣、瘪桃干、淡附片、远志炭、炙甘草。

功效:

扶正益气固表。

自汗者,益气固表,常法也。

“汗为心之液”,养心神亦为治本之道。

稍佐敛汗之品,则可相辅为助,标本同治。

但不可过用固涩收敛之品,一防瘀滞,二虑回乳。

2.经验方(《女科临证验方集要》)

组成:

龙齿15g,牡蛎20g,白芍IOg,生地20g,当归30g,阿胶IOg(另烊化冲服),菊花IOg,天麻6g,党参15g,麦冬IOg,五味子6g,炙甘草6g。

益气生津,育阴潜阳。

产后百脉空虚,自汗不止,可变生不测,甚而演变为烦躁、昏迷、循衣摸床等虚脱危候,本方益气生津敛汗,育阴潜阳,寓有治未病之旨,盗汗者宜服之。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本病属虚,故古人有“产后虚汗不止”之说。

常见有气虚和阴虚两种。

汗出过多,或汗出持续时间过长而不能自止者多为气虚;

若寐中汗出较多,醒来即止者多是阴虚之候。

其次是据兼证及舌脉定病性,汗出而见恶风身冷,气短懒言,倦怠乏力者,属气虚。

伴头晕耳鸣、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者,属阴虚之证。

二、治疗原则

治疗产后汗症补气固表、和营止汗和益气养阴、生津止汗是其常法,自汗者,重在益气固表止汗,盗汗者,养阴潜阳敛汗。

但应注意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和阴阳互根的特点,互兼调治,务使阴阳平衡,营卫和调,腠理固密,而无自汗盗汗之患。

治疗用药又须勿忘产后,产后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