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古文化街导游词3篇Word下载.doc
《天津市古文化街导游词3篇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古文化街导游词3篇Word下载.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好了,我们已经来到了景点的停车场了,请大家记住我们的车是白色的大金龙,车牌是津A2345,下午4点时车子将会在宫北大街等大家,希望大家不要迟到,请靠窗的游客把窗子锁紧,贵重的物品请随身带好,好,请大家开始下车。
天津市古文化街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帖金彩绘,翠顶株楹的仿清牌楼,高大雄伟,上面的彩画叫做旋子彩画,上书"
津门故里"
四字,它肯定地指出了古文化街附近一带是800年前的一处聚落,当时统治北方的金人在这里建立天津城市最在的监置——直沽寨。
今日的天津就是以这一带为原始中心区域,逐渐开发拓展形成的,六、七百年间始终是天津城市商业繁华地段,对天津地区的开发起过难以估量的作用,称作津门故里是当之无愧的。
好,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进这条街吧,大家注意到没有这条街的许多店铺门面檐下、枋间都有一幅幅彩画,这些都是开光清式苏画,大多是人物故事。
我们来看一下集珍阁下枋间的彩画,上面画的是《三国演义》中的8幅画,有"
桃园三结义"
、"
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凤仪亭吕布戏貂婵"
当阳拒曹"
等,从西蜀角度着重刻画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忠义英勇的故事。
我们在看对面梨园阁枋间,上面画的是古典戏曲名著《西湘记》,描写的是崔莺莺与张君瑞的恋爱故事。
好,我们往前走,边走边看,每间店铺上都有彩画,每幅彩画都有一个故事。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宫前广场。
著名的天后宫就坐落在这里了,在进入天后宫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对面的戏楼,这座戏楼是天津最早的露天舞台,也是天津最早的群众自娱自乐场所。
戏楼是木结构楼台式建筑,坐东朝西,东通海河,西向宫前广场,上面是戏台,下面是通道,还可以过马车。
原先的戏楼距离天后宫只有5米,周围都是低矮的平房,显得拥挤杂乱,文革时戏楼被拆毁,我们现在看到的戏楼是1985年时重建的,高12米,宽10米,进深11.5米,抱柱贴金楹联上写:
"
望海阔天空千帆迎晓日,喜风清云淡百戏祝丰年"
在过去,戏楼是酬神演出的主要场所,没年农历3月23日天后娘娘华诞这一天,酬神演出就达到了高潮,后来日本侵略军占领天津后,戏楼终止了酬神演出活动。
好,现在我们转过身来看看,天后宫山门前有两棵高大旗杆,直插云宵,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幡杆,高26米,幡杆由若干根铜糙木和铁糙木接成,外层缠麻抹灰,再涂上油漆,经冬历夏,坚固结实。
据说幡杆初立时,一方面挂灯,为往来三岔河口的漕船导航,另一方面则作为天后宫的陪衬物,使整个建筑群显得错落有致,气势不凡。
后来便为农历每月初一、十五进香及庙会期间专门悬挂天后封号长幡使用。
请大家继续往前走,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天后宫的主体建筑了。
天津地方民间素称天后为"
娘娘"
,所以天后宫又被称作娘娘宫。
它始建于元代,以后各朝各代均多次重修加固。
大家知道我国寺庙大多坐北朝南,可是,天后宫却是坐东朝西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津门三岔河是漕运中的必经之地,既是河运的起点,又是海运的终点,成为河海联运的中转站。
当时航海技术不发达,漕船经常葬身鱼腹,为满足船民、商贾及政府官员在漕运中所需要的精神寄托,祈求海神天后对航行的庇佑,就在海河西岸建起了天后宫,庙门朝东,直面海河,南来北往的船只,都抛锚停泊,进庙烧香。
有些船只因没时间或某种原因无法靠岸,船民、商贾也可以在船上朝拜天后,祈求平安。
这样,既满足了登岸信徒的民俗崇拜要求,也顺应了当时繁忙的航运需求,满足了无法登岸信徒的民俗崇拜要求。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山门,为砖木混合结构,九脊歇山青瓦顶,有三门,中间为圆形拱门,取意古代说法"
天是圆的"
,两旁为长方形便门。
门额上刻有"
敕见天后宫"
四字,中间拱门内有"
护佑三津"
的匾额。
天后宫初建时并无此山门,这坐山门是乾隆14年增建的。
大家随我进去,迎面为木结构的两柱一楼式的牌楼,左右两边分别是鼓楼和钟楼。
走过牌楼,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前殿,殿内中间供奉的是护法神王灵官,两侧为"
千里眼"
顺风耳"
和"
加恶"
加善"
我们现在穿过前殿,来到了正殿,这里是供奉天娘娘的地方。
坐在正中的就是天后了,我们前面说过天后娘娘可以保佑过往船只的安全,那么天后到底是什么神呢?
既然称天后,必是女神无疑了,她不是玉帝、西王母那些空想编造出来的神位,而是依据实有的人和某些传说夸张附会而成的。
史书上说她姓林,宋代福建莆田湄洲岛人。
因为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不会哭,故起名林默。
她她生长在海岛,习于水性。
相传她自幼聪慧,15岁便精通医理为人治病,决心终生行善济人,同时她又熟悉水性,常渡海救助海上遇险的渔民,最终不幸被台风夺去了年轻的生命,死时年方27。
又相传,在其死后显灵救助难民的事情时有发生,于是海上的富商纷纷拿钱修建妈祖庙,祈求渡海平安。
当然这也都是些传说。
不过,在宋代,我国的航海事业虽有较大发展,但在当时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条件下,海上安全是无法保障的广大的航海人员幻想有一种超人力量来保佑他们平安地飘洋过海。
林默的一些动人传说,自然很容易被选中作为超人力量的偶像。
关于天后的传说起初只流传于浙、闽一带,后逐渐被官府承认,宋朝时先后被封为"
灵惠夫人"
灵惠妃"
元朝时被封为"
天妃"
,到清朝时候才被封为"
天后"
可见封号逐步加升。
穿过正殿,我们来到了藏经阁,藏经阁旧称后楼,是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建于明朝,后经多次修整。
穿过藏经阁,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启圣祠,也就是后殿,原为祭祀天后的父母的地方,后来作为存放皇会期间天后娘娘出巡的木雕轻像的地方。
在天后宫内两侧的厢房是天津民俗博物馆,里面介绍了天津城、天后宫及皇会的兴起变迁。
从侧面见证了"
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城"
这一说法。
同时还陈列着明代天津城砖,清代漕运模型人,婚俗展览等。
二:
大家好!
欢迎诸位来天津古文化街参观游览。
1985年建成的古文化街为天津城市增添了几许异彩,以其特有的"
中国味"
天津味"
古味"
文化味"
吸引着来自远来的异乡游客。
这条街上有一座享誉几百年的古庙,它原名"
天妃宫"
,后该称"
天后宫"
天津东临渤海,背倚京城,自古就是舟车汇集的水陆交通枢纽。
天后宫就是在漕运大发展的情况下,为庇佑漕运建立起的祭祀海神天后的庙宇。
天后宫,从东到西,由戏楼、幡杆、山门、楼牌、前殿、正殿、藏经阁、启圣祠,以及分列南北的钟鼓楼、张仙阁和配殿等建筑组成。
幡杆,在天后宫门前。
据说,幡杆初立时,一方面挂灯,为往来三岔河口的漕船导航,另一方面则作为天后宫的陪衬物,使整个建筑群显得错落有致,气势不凡。
后来,幡杆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进香日及庙会期间,专门悬挂天后封号长幡。
山门是砖木混合结构组成。
门额是用整砖雕刻"
敕建天后宫"
,这个山门是清朝乾隆年间增建的。
进得山门,迎面是木结构的两柱--楼式牌楼。
牌楼是元、明时代天妃宫前的标志。
护国庇民"
意思是"
上以护国家,下以庇民生。
在牌楼两侧的,北边是鼓楼,右边是钟楼。
过牌楼,就是前殿。
前殿是天妃宫最早的山门,供奉护法神王灵官和人称"
四大金刚"
的"
越过前殿,就是天后宫的主体建筑正殿,正殿是敬奉天后娘娘的地方,天后娘娘中局佛龛,身披霞披,头戴凤冠,四位侍女捧印、抱瓶、打扇恭立两旁。
穿正殿,即为藏经阁。
藏经阁是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
现为民俗博物馆展厅。
在藏经阁的后面,过甬路,为启圣祠,即后殿。
昔日,天后宫供奉主神,当然是天后娘娘。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天后宫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了佛道混杂,百神聚集的复杂情况。
南北配殿供奉王三奶奶、挑水哥哥、送药天师、白老太太、龙王、药王诸神。
现在的天后宫内两侧厢房陈列有介绍天津城、天后宫及皇会的兴起和变迁,陈列明代天津城砖、清代漕运模型及各种民俗造型(婚礼仪仗、服饰等)、清代水机等文物。
天津导游词·
天津海河外滩公园导游词·
清真大寺导游词
综观天后宫的建筑,经历了各个时期的重修、大修及重建阶段,形成了其特有的风格。
出庙门,以北的一段街,叫"
宫北大街"
,庙门以南的大街即名"
宫南大街"
"
宫南"
宫北"
口两处楼牌共有楼匾四块。
南口南面楼匾为"
四字,北口北面楼匾是"
沽上艺苑"
,二字八句,对仗工整,恰似极好地一副联语。
漫步古文化街,进出店铺时,您会看到许多店铺门面檐下、枋间有一幅幅极具江南造园艺术风格的苏画。
构图生动有典,形态逼真,使得古文化街绚丽无比,风采迷人。
让我们来浏览一下苏画吧!
南口集珍阁檐下枋间画的是《三国演义》,从最东一架梁枋是"
,接下去依次是"
虎牢关三英站吕布"
凤仪亭吕布戏貂禅"
三顾茅庐"
甘露寺刘备招亲"
夜战马超"
截江夺斗"
等八幅,从西蜀角度着重刻画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忠义、英勇故事。
对面的梨园阁枋间也有画八幅,画的是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也就是相府小姐崔莺莺与赶考书生张君瑞的恋爱故事。
从北边的一架梁枋起依次是"
张生惊艳"
张生普救寺借厢"
墙角遥见"
崔莺莺夜听琴"
张生跳墙"
书斋相会"
拷打红娘"
长亭送别"
此外,乡景斋枋间的"
化蝶"
十八相送"
;
文运堂书店的"
水漫金山"
祭塔救母"
芸萃斋、印景轩、风来阁、石古斋的枋间画的也都是《红楼梦》中大家熟知的一些故事。
在门面建筑装饰中除彩绘故事画外,另树一帜的是砖、木雕刻装饰。
其内容广泛,多数带有浓郁的民俗气息和吉祥喜庆寓意。
士宝斋前木雕取意《清明上河图》几处波澜起伏、情节变化的画面。
北头一幅是:
汴河岸边泊着许多船只,河心一只大船上七八人拼命摇橹。
船工的奋力以进,说明载重量之大河水上运输的繁忙紧张情况。
中间一幅,画面正中是汴河上东水门外的虹桥。
桥下一只载满大船正要通过,全体船夫紧张操作,桥上车辆、牲口、各色行人和看水、看船的人摩肩接踵,构成一股都会生活的洪流,是《清明上河图》画卷的高潮部分。
当您走进店铺前,抬头瞧瞧门面字号,会发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