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_精品文档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117269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_精品文档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_精品文档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_精品文档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_精品文档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_精品文档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_精品文档文档格式.doc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_精品文档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_精品文档文档格式.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_精品文档文档格式.doc

一、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

二、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

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7、学习迁移:

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其本质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8、问题解决:

是由一定情境疑难引起的,需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利排除的过程。

它通常有四个基本特点:

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认知操作性。

9、自我意识:

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

首先,它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

其次,它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基本标志;

最后,它作为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

10、心理健康教育: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内容包括:

环境适应、学习活动、人际交往、恋爱于性、求职就业(或者答: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这样的目标:

1。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和欣赏自己,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2。

促进自信,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

3。

学习于他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学习于异性相处,对恋爱、婚姻、家庭有正确的观念态度;

5。

在学习上奠定稳固的基础;

6。

为将来的工作做充分的准备。

心理健康: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

二、简答题

1.图式说明人的心理活动系统。

答: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注意、灵感、激情、犹豫

个性心理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认识过程——感知、表象、思维、想象、记忆等

个性心理特点——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等

2.简述心理学任务。

心理学的任务包括:

描述,对心理事实用科学语言予以叙述以便人们认识它;

解释,对个体行为做进一步分析,探索产生该行为的可能原因;

预测,根据现有的资料,估计将来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控制,研究心理是为了有效的调控人地心理,使之有利于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健全发展;

提升,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许多心理学家从事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其主要目的是

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

3.简述你对教师角色的理解。

“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

作为一种社会角色,他是一种客观的社会规定,具有非人格的特征;

作为角色的承担者,指的是个体的人,具有个性的特征。

所以,广义的教师角色是指从普遍的、泛化的角度来说明教师是什么,狭义说则是从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角色来解释教师是什么。

由于教育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教师这一职业行为的艰巨性、复杂性、专业性,教师应成为一个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角色丛。

可以将它划分为:

(1)知识传播者。

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角色;

(2)父母形象角色、朋友角色、管理员角色;

(3)青少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心理辅导员等社会活动家角色;

(4)榜样、模范公民角色;

(5)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

(6)教育科学研究者角色。

从以上对教角色及行为的分类描述中可以看出教师的多种作用和功能。

但是总的说来,教师的角色功能都是为了完成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4.简述学习的作用。

学习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手段。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学习史。

只有通过学习,人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

学习的作用也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获取知识,即通过一定形式合一定时间的学习活动,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学到手,把前人积累的经验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使人从“自然人”转变成为“社会人”,成为有知识的人。

(2)发展智能,人们通过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人的智力合能力。

(3)提高素质,学习在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也有着什么重要的作用。

5.简述学习动机的功能。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学习动机引起和推动的,具体来说,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以下功能:

首先,激活功能,即唤起和引发学生学习行为。

其次,指向功能,指学生在学习动机作用下,将自己的学习活动引导向某一特定目标。

最后,强化功能,是指人的活动动机受其行为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影响。

具体体现在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对自己后继的学习进行调整。

6.简述大学生学习特点。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独特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

(1)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7.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问题解决的影响的因素:

(1)情绪与动机。

积极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

(2)对问题情境的知觉。

问题与个人的认知结构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

(3)定势。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他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4)功能固着。

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的解决问题。

(5)原型启发。

其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很大作用。

8.简述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创造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两大类:

(1)认知因素①智商。

高智商很有创造力,反之。

②领域知识。

创造力一般都要有一定的领域知识作为背景。

③策略性知识。

(2)人格因素①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创造兴趣。

②勇敢而独立的个性和批判精神。

③积极的心理承受力和开放的心胸。

以上都是有助于创造力的发挥。

9.简述凯尔曼的关于品德形成理论。

他认为,个体的品德是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因此,人的品德的形成也是社会规范及其价值原则内化的结果,经历了从外向内转化的过程。

他认为有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

社会规范的依从。

(2)第二阶段,社会规范的认同。

(3)第三阶段是社会阶段的内化。

10.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一般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组成部分组成。

(1)道德认识。

又称道德观念,是指个体对于道德行为规范中的是非、善恶、好坏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2)道德情感。

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是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的意志品质,是人们自觉克服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是为达到既定的道德规范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对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11.试述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在出现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的同时形成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分化。

(1)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充分性、完整性与社会性。

(2)大学生自我体验的丰富性、波动性与敏感性。

(3)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自觉性、独立性与自主性。

(4)大学生自我规划的稳定性、长远性与现实性。

12.试述自我意识发展。

个人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约经过20多年的时间。

它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1)自我中心期。

(2)社会自我发展期。

(3)心理自我发展期。

13.试述人际交往的功能。

人际交往有五种功能:

(1)信息交流功能;

(2)促进发展功能;

(3)协调整合功能;

(4)自我认识功能;

(5)心理保健功能。

14.试述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包括:

(1)仪表;

(2)空间距离;

(3)交往频率;

(4)相似性;

(5)互补性;

(6)能力;

(7)个性品质。

15.试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

(1)智力正常;

(2)情绪适中;

(3)意志健全;

(4)人格统一完整;

(5)自我意识正确;

(6)人际关系和谐;

(7)社会适应良好;

(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16.简述学习的实质。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的实质包含以下内容:

(1)学习是一个介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

学习者必须凭借反复的练习与经验,才有可能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

可以凭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来推断学习的发生,当人们表现出一种新的技能即可推知学习已经发生了。

有时,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的是一些一般性的知识经验和行为准则,这类学习不一定在人们的当前行为中立即表现出来,但却影响着人们在将来对待某些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即它们改变了人的行为潜能。

17.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总体发展水平较高

大多数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别人对他的评价是比较一致的;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基本是协调统一、同步发展的,自我意识已经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大学生自我意识总体上是随年级上升而发展

三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期”,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调控发展较低,大学一、二、四年级基本上随年级而发展。

大三学生的自我体验最为强烈,大一、大二、大四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

(3)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点

表现为政治方面的改革意识、民主意识、竞争意识;

求知方面的成才意识、探索意识、创造意识;

思想品德方面的道德意识、审美意识;

行为方面的参与意识、社交意识等。

18.品德的实质是什么?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这些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可从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中综合反映出来。

品德不是个体先天的禀赋,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活动获得的,其实质是把外在于主体的社会行为规范内化为主体内在的道德行为观念,并进而通过个体的道德价值取向,稳定地调节主体外显的道德规范行为的过程。

品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1)稳定的道德行为

道德品质不只是指具有某种道德观念,而是指具有某种观念并在行为之中表现出来,道德行为是判断道德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