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105325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

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3)与所有制关系:

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着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5.产权:

(1)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

(2)内容:

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

(3)基本特征:

产权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产权由一组或一束权利组成;

产权具有独立性、排他性、转让性和收益性。

6.产权制度:

关于产权界定、运营、保护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和。

(2)关系:

它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财产所有者、运营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经济的约束关系。

(3)特征:

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

7.生产方式:

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称为生产方式。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生产的自然物质方式;

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方式,它表示人类社会发展在一定阶段上的盛会性质。

8.经济制度:

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他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体现为所有制和分配方式,属于社会经济制度层面。

经济制度有稳定性。

9.经济体制:

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反映的是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使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属于经济运行层面。

具有补稳定性,以及相对独立性与差异性。

二者关系: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均属于生产关系范畴。

其中经济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直接联系,使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

而经济体制是一种表层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两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的形式外化经济制度。

10.制度创新式创新主体为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重新安排。

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创新利润,制度创新的过程表现为从制度均衡到制度创新,再到新的均衡和新的创新的不断演

进。

11.上层建筑:

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构成上层建筑。

12.经济基础:

指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3.先进社会生产力:

指那些找我和运用最新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它以生产工具为代表。

实现先进生产力有3个途径:

科技、现代化、产业升级。

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

1.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要素,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

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交换的劳动关系。

2.商品经济:

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3.使用价值:

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属于永恒的范畴,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4.交换价值:

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象形式。

5.价值:

人类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比较劳动的经济关系。

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根本属性、特殊属性。

6.具体劳动:

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它反映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7.抽象劳动:

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主体。

它反映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8.价值量:

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

9.个别劳动时间:

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由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的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厂商):

在现有正常的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2):

一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行业):

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来生产社会所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受供求影响。

11.复杂劳动:

指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

12.简单劳动:

指不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时间到劳动的倍加。

13.劳动生产率:

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他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一是单位时间的产品数量。

1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实行等价交换。

15.市场经济:

是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市场经济是从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

16.资源配置:

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生产性资源(如资本、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的使用。

资源配置有两种方式:

计划和市场。

计划配置优点:

自觉性、全局性、事先心性;

缺点:

动力不足效率低。

市场配置的优点:

有效率、效益高、有活力;

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第三章:

货币与货币的流通

1.货币:

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的过程的发展而发展的。

它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2.价值形式:

商品的价值不能自给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综合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3.价格:

商品价格时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的变动取决于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变动。

4.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

这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

执行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5.流通手段:

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6.贮藏手段:

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

贮藏手段可以自动调节货币流通量。

7.支付手段:

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

它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特点是支付行为在时间上分离,引起货币单方面的运动。

支付手段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深了商品经济内部毛短。

8.世界货币:

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它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的,是货币国内职能能的延伸。

世界货币必须由足值的金银充当。

外汇、汇率、货币层次、货币乘数等属于国际金融和货币银行学的概念一般不考。

9.货币流通:

指货币表现为一个不断重复的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在买者和卖者之间交换位置的运动。

货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货币流通量要满足商品流通量的需要。

10.通货膨胀:

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

11.通货紧缩:

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

从本质上说,通货紧缩是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货币现象。

第四章:

资本和资本运动

1.资本:

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使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值的价值。

资本具有增值性。

资本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们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互相关系。

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2.实物资本:

是以物质形式表现的资本,包括投入商品生产过程中的一切物的要素和代售的产出品,亦称物质资本。

它分为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两类。

3.无形资产:

指市场主体所占有或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它可以较长期的为该主体提供一定特殊权利或有助于该主体取得相应的收益。

它通常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版权、著作权、特许经营权、商誉、技术秘密(亦称专有技术或非专利技术)等。

主要特点:

非实物形态、无无法单独取得收益、可有偿转让、估价依据是潜在获利能力。

4.剩余劳动:

指在一定时期内劳动者的劳动超出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劳动时间)的部分。

它会受工作日的长短和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影响。

剩余劳动创造商品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5.生产成本:

为生产商品和实现资本价值增值而发生的资本耗费。

生产成本=c+v

6.利润:

是商品价值扣除生产成本后的余额。

它在数额上等于剩余价值M。

7.利润率:

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又称资本利润率。

8.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也就是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扩大,用于扩大再生产。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来源,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9.资本积聚:

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际量的扩大。

10.资本集中:

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途经:

并购、发行股票。

11.资本经营:

就是资本产权的主体以价值形态的资本为经营对象,通过调整、交易、优化重组等方式,以实现资本价值量的保值增值的一系列市场行为。

12.风险投资:

就是将资本投向蕴含高风险、高收益、高成长可能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和项目,并以一定方式介入该企业的管理和运行,在取得成功后即获得资本的高额增,又实现资本回收的投资行为。

它拥有资本主动退出机制。

13.资本循环:

生产资本从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的形态出发,以此经过购买、生产、销售等阶段,并相应变化资本的职能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实现增值最后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过程。

资本循环公式:

……。

资本循环靠产的是一个过程,是三循环的统一。

14.资本周转:

资本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它考察的是时间和速度的问题。

15.固定资本:

是指以房产、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它的价值是逐次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中去的。

16.流动资本:

是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消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流动资本采取原有价值一次性转移的方式。

17.固定资本的有形损耗:

指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在物质形态上的损耗,它是由使用价值的损耗所引起的,所以又称物质磨损。

它分为两种情况:

(1)使用引起的物质要素的损耗

(2)自然力作用而引起的物质要素的损耗。

18.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

是机器设备等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的进步引起的资本价值的贬值。

分为两种情况:

(1)技术进步,生产同类设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造成设备自身价值减少

(2)科技创新,产生了更好的设备,使原设备贬值,相对价值下降。

19.折旧:

对笃定资本价值转移量的计算,及从商品销售中逐步提取和回收的这部分价值的方式。

20.折旧率:

每年提取的固定资本折旧额与固定资本总价值的比率。

21.劳动力:

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合。

22.劳动力商品:

作为买卖的劳动力。

具有特殊的价值和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