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七年高考历史全国卷123真题汇编中国近代史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065782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6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七年高考历史全国卷123真题汇编中国近代史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近七年高考历史全国卷123真题汇编中国近代史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近七年高考历史全国卷123真题汇编中国近代史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近七年高考历史全国卷123真题汇编中国近代史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近七年高考历史全国卷123真题汇编中国近代史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七年高考历史全国卷123真题汇编中国近代史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近七年高考历史全国卷123真题汇编中国近代史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七年高考历史全国卷123真题汇编中国近代史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七年高考历史全国卷123真题汇编中国近代史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018.1.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

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解析】解题时要重点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的含义。

“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即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条路线。

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于20世纪20年代末,故A项错误;

这场争论没有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

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有分歧,“消除”一说太绝对,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唯物史观和周年问题,2019年是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今年考查也是意料之中。

马克思主义成为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的“鲜亮底色”,突出了高考历史命题的政治性。

本题切入了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四个自信”中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

(2018.1.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

中共中央考虑:

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

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

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

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

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

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表明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

此时西方国家仍然对国民党政权予以支持,故B项错误;

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

中共的这一政策是针对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故D项错误。

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独立自主”的概念。

独立自主:

一是独立,不依附于任何国家和集团;

二是自主,自己的事情和国际事务,自己做主,作出正确的判断。

独立自主就是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更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把我们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在国际事务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

(2018.1.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答案】

(2)内忧外患;

西方民主思想传播;

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第(3)问,“意义”,依据材料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健全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民主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等角度分析。

本题通过中国古代乡约制度、清末的地方自治及今天的基层村民自治历史线索脉络,使考生加深了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解,契合了当今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热点,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农村稳定与发展问题的重视。

本题考查古今贯通,时间跨度较大,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凸显考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在联系。

试题难度不大,大多模拟试题应该都能扣住此类题目,这体现了高考不避讳热点的思路。

本题中“变化”的解答,需要紧扣材料,概括信息;

“积极作用”,需要紧扣材料结合所学回答;

“历史背景”,需要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答。

(2018.2.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

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

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答案】D

【解析】题干中地方督抚上奏的内容中认为,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说明当时清朝的地方督抚已经注意按照国际法来处理中日之间的交涉问题,这明显体现了近代的外交观念,故选D;

题干中没有说到日本是借助于西方列强侵害中国的权益,故A与题意不符;

由“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可知,当时琉球国还在向中国进贡,维持着朝贡关系,故B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地方督抚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职权,对政府提出建议,而不是干预朝廷外交事务,故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名师点睛:

中国外交近代化是指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中,中国一方面试图通过自身的力量赶走外国侵略者获取独立,另一方面认同接受西方文明,外交上从消极排斥与抵抗、蒙昧无知中丧失主权,转变为接触与适应、尝试改变弱势处境,再到主动争取国际社会主体权资格、追求建立平等新型外交的历史演变过程。

学&

科网

(2018.2.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

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

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解析】由“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可知孙中山认为国民党之所以在革命之后十二年还没有成功,而俄国革命六年就成功了,是因为俄国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所以选C;

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所以不可能走苏俄革命道路,也没有放弃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所以排除A、B;

孙中山把原因归结为领导核心不够好,而没有改变斗争目标,故排除D。

这一题考查考生综合理解材料意思的能力。

题干材料中外关联,综合性较强,孙中山的话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而又对俄国与法美存在不同的态度,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一定程度上考查到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2018.2.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

“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解析】由题干中的“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说明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使得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农民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了他们抗日的热情,故选A;

由“是否减租减息”可以看出地租还要交的,所以B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

由题干中的“抗日根据地”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故排除C;

D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是与其一直把民族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有直接关系的,这一题考查了“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这一时政热点。

考生在做题时充分利用“抗日根据地”这一信息,然后确定时间,再结合所学与材料信息,就可以排除掉三个选项,也可以直接选,所以这一题还考查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2018.2.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

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

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

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

理。

【答案】略

【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发现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还考查考生准确而有逻辑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也是近几年考纲特别关注的地方。

首先,考生要阅读材料,根据对材料的自我解读,发现和提取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启示,注意启示应该表达成要怎样或者该怎样的形式,例如:

现代化发展要适合国情,不可盲目照搬别国经验;

现代化要注意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

现代化发展要因地制宜;

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科技创新;

要充分认识到现代化发展会经历曲折;

现代化是在曲折性中不断发展的;

等等。

然后再调动和运用所学过的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用具体的史实(可以是正反两方面的史实)来说明论证所提出的启示。

本题讲述了近代著名的洋务企业汉阳铁厂的建立及投产经过,反映出近代中国人民在近代化道路上所遭遇的艰难困苦与曲折探索,凸显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不断摸索前行的伟大奋斗精神,也激励学生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求索,是一个对学生再教育的过程。

考生面对材料,不难提取出有关现代化的启示,但是独立自主的提取出一个来,对考生来说就需要取舍,往往有考生感觉这也该写,那也该写,犹豫不决而浪费时间,所以迅速决断选出一个角度很重要。

同时,在提取现代化的启示过程中,如何准确的表达出来是这一题的难点和关键,需要注意的是“启示”是由以往历史上的史实得出的对今后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或者可吸收借鉴的东西。

最后的说明就属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要求了,考生一般在这方面有一定的训练,应该能够较好的表达。

(2018.3.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