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论文知动训练对智障儿童的干预个案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038473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教论文知动训练对智障儿童的干预个案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特教论文知动训练对智障儿童的干预个案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特教论文知动训练对智障儿童的干预个案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特教论文知动训练对智障儿童的干预个案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特教论文知动训练对智障儿童的干预个案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特教论文知动训练对智障儿童的干预个案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特教论文知动训练对智障儿童的干预个案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教论文知动训练对智障儿童的干预个案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特教论文知动训练对智障儿童的干预个案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AAIDD)最新的定义智力障碍为:

“在智力和适应行为的限制,表现在概念、社会性和应用性技能上,而且发生在18岁之前。

”(Schalocketal.2010)。

智力障碍儿童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语言概念获得困难,语言能力低下。

由于智力发育迟缓、生理障碍等影响因素,智力障碍儿童在运用常用词汇上存在明显缺陷,表现为词汇习得速率慢、理解及使用的词汇量缺乏和较难理解词句之间意义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他们的语言发展。

感知觉与动作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二者要协调发展才能促进个体的成长。

一方面,个体感知觉的发展为动作的发展提供条件。

感觉通路的建立使个体具备接受外界刺激的能力,做出相关的行为反应,为动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外,良好的动作能力使个体感知觉的进一步发展。

动作的灵活成熟,动作能力的不断提高,能提高个体对外界刺激信息的整合能力,促进个体感知觉的完善。

因此感知觉-动作控制训练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来说是有必要的。

感知觉-动作控制训练则根源于台湾的物理治疗师叶仓甫的“平衡性”运动疗法,通过徒手或借助器械,采用主动或被动的运动,来促进神经和肌肉的功能,达到提高肌力、心肺功能和平衡功能,减轻异常压力或施加必要的治疗压力,纠正躯体畸形和功能障碍,来促进动作的发展,完善个体感知觉,提高个体学习能力。

第1页(共13页)

那么知动训练是否能提高智力障碍儿童听觉理解能力呢,本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知动训练,解决其感知觉问题,以期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听觉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对此案例的研究,希望能为以后的智力障碍儿童知觉动作训练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方法及研究工具

小鹏,男,11岁。

爸爸在外打工妈妈与其生活在一起,韦氏智力测验分数为50,初步判断为中度智力障碍儿童。

听力正常,能听到外界的各种声音信息,但是不能理解其他人说的话语的意思,经常靠视觉来判断其他人说的话或者事物发出的声音是什么意思,如果不运用视觉,单纯靠耳朵去听则无法理解所听到的话语或者声音所代表的意思。

在本研究中针对个案的情况采用了访谈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

根据台湾物理治疗师叶仓甫制定的全人(个体化)疗育评估表对王某进行综合评估:

现有能力(包括骨盆控制和下肢控制)、障碍类型、障碍部位、异常肌张力分布、辅具的使用、内科诊断疾病、相关感官能力(视听嗅味触以及前庭觉)、语言能力、认知反应、指令听从、情绪反应、主动活动体能以及畏缩反应。

根据评估结果对小鹏呈现的表现和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制定进行干预的动作训练计划。

三、研究过程

(一)确定研究对象

笔者在教学期间,班上某一智障学生经常出现听到了别人的话却听不懂

是什么意思,靠着视觉去判断猜测别人大概说了什么的情况。

通过调查与访

谈,发现其在生活中也是经常不懂别人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能认识实物,但

是把与实物对应的一些声音或者是词汇就不懂是什么了。

在此背景下,将其

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观察、干预,使其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第2页(共13页)

(二)干预前评估

知动能力的评估:

专业的物理治疗师根据台湾物理治疗师叶仓甫的《全人(个体化)疗育评估记录表三》的项目对研究对象进行专业的动作评估。

评估时间为每月的月末,评估地点在研究对象的学校动作室。

研究对象的评估结果为:

骨盆控制现有能力现阶段能达到第九项(指令下交替半跪及复诵数数1-10下(有语言能力一心数用));

障碍类型为松弛型;

障碍部位为双瘫;

异常肌张力分布为直2;

情绪反应敏感;

语言能力差;

认知反应正常;

指令听从差;

自主活动意愿过高(多动);

骨盆畏缩反应弱;

相关感官能力中视觉正常、听觉正常、手触觉依赖、嗅觉与味觉稳定、前庭觉敏感。

研究对象的主要问题有:

1、心理不安全感与紧张情绪影响认知、语言能力的学习发展与学习意愿。

2、骨盆、下肢屈曲,本体觉及肌力不足影响粗大及精细动作控制。

听觉理解能力评量:

用自编的听觉理解能力的评量表对其进行评量,评量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纯器物声的理解,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主频率明确的乐器如手鼓、音筒、沙锤等,测量时从中随机选择10个。

第二,拟声词。

主要包括代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常见品的声音。

第三,名词。

名词主要是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常见、常用物品。

测量时研究者从中选出10个,研究对象需要在听到研究者说出一个词后,到教室的物品区选择对应的物品。

每天对这3项的评估情况进行数量的统计,持续时间为2周,共计11天。

为排除记忆效应的影响,每次评估时,每项评估都会随机挑选10个指令声或指令词。

前测结果如图1图1.前测结果统计图

第3页(共13页)

基线期内研究对象在纯器物声上,11天里共拿对了43个,平均每天拿对的个数为3.9个,占总数的39%。

在拟声词上,共拿对了46个,平均每天4.1个,占总数的41%。

在名词上,听到研究者说出的名词后去拿相应物品,11天里共拿对了34个,平均每天3.1个,占总数的31%。

在测试期间,研究对象会借助于视觉来帮助判断是否拿对,在听到指令声音后,研究对象会在拿对应物品时看指令者的肢体动作与表情等来判断他是否拿对。

如果指令发出者不给予任何提示,那么研究对象就会不停换物品,最终犹豫着拿出一个。

(三)介入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根据评估结果,结合调查访谈情况,制定了研究对象知动训练计划,见表1。

表1小鹏——知动训练计划表

长期目标12项:

(指)交替半跪及诱导建立1-10的数量概念短期目标11项:

(指)交替半跪及自主数数1-10下

训练计划1、个案学习模式为非指令听从型(视觉模仿与诱导制约模

式)。

2、中线活动的摆位姿势为跪立姿。

第4页(共13页)

3、第6项动作(指令下前进跪走3步)。

4、第9项((指)交替半跪及复诵数数1-10下)可试着单

手扶持调控交替半跪,数字与动作相互配合。

训练摘要1、创建个案个别喜好增强物及活动模式。

2、尊重动作自主学习意愿,少量多次,循序渐进及简单至

复杂的学习要求。

3、营造轻松学习情绪,以动作示范取代口头指令要求。

各项评估结果出来后,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各个领域的相关人员如动作老师、语言治疗师、各科教学老师等聚集一起,根据研究对象的相关情况,制定出每天的课表,在固定的课上由老师对其进行知动训练。

每堂课上,老师会安排一些游戏活动让小鹏做跪走与交替半跪的活动。

在交替半跪的活动中,老师会先和小鹏一起做交替半跪5组(每组10个),期间融入数数,即数数一次做一个交替半跪。

然后后是老师单手扶持下调控交替半跪5组,融入数数,即老师数数一次小鹏做一个交替半跪。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每做一组动作的时间相对较短,每训练2组后结束后休息约半分钟,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

经过观察,小鹏在介入初期与老师进行训练时,数字与动作有时候配合不是很好,数数都还没有完,动作已经很快的做完了,但是动作做的很不到位,有时候上一个动作还没做完就急于做下一个动作了。

到了后期就与老师调控的很好了,数了一个数字他就做一个动作,数字与动作的配合也很好了。

跟着老师复诵数数发音也会跟着老师发,但是需要手势的加入才不会出错,如果老师没有手势的提示时小鹏会说错和数错。

(四)维持期

撤除知动训练,记录研究对象在听到笔者发出相应的声音或者语言指令

后去拿对相应物品的数量,并对其进行统计,与干预前作对比。

四、研究结果

第5页(共13页)

(一)器物声理解

三个阶段研究对象器物声理解情况如图2和表2。

图2.器物声理解情况统计图

基线期介入期维持期

表2.三个阶段听到器物声拿对物品的平均数量统计表

阶段总数量(个)天数(天)平均数(个)

基线期43113.9

介入期142236.17

维持期3365.5

从图2和表2可以看到研究对象在知动介入前,拿对相应物品的数量平均为3.9个,在此期间数量上的上下浮动变化不大,趋势平稳。

在知动训练介入期间,研究对象拿对相应物品的数量由4个逐渐增加,最多能达到9个,平均为6.17个,在此期拿对的数量大致都是在不断增加,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在知动训练撤除后,研究对象拿对物品的数量由7个减少到5个,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但是拿对物品的数量平均为5.5个,比知动训练前拿对的平均数量多。

(二)拟声词理解

三个阶段研究对象拟声词理解情况如图3和表3显示。

第6页(共13页)

图3.拟声词理解情况统计图

介入期维持期基线期

表3.三个阶段听到拟声词拿对物品的平均数量统计表

基线期46114.18

介入期128235.56

维持期3165.1

在图3和表3中可以看到研究对象在知动介入前,研究对象拿对相应物品的数量平均为4.18个,在此期间数量上的上下浮动变化大,基本上没有保持稳定。

在知动训练介入期间,研究对象拿对相应物品的数量由4个逐渐增加,最多能达到8个,平均为5.56个,在介入期间每天的数量上有上下的浮动,但是浮动的范围不大,总体还是保持着上升趋势。

在知动训练撤除后,研究对象拿对物品的数量平均为5.1个,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三)名词理解

三个阶段研究对象名词理解情况如图4和表4显示。

图4.名词理解情况统计图

第7页(共13页)

表4.三个阶段听到名词拿对物品的平均数量统计表

基线期34113.09

介入期117235.08

维持期3065.0

在图4和表4中可以看到研究对象在知动介入前,研究对象拿对相应物品的数量平均在3.09个,在此期间数量上的上下浮动变化不大,基本上保持稳定。

在知动训练介入期间,研究对象拿对相应物品的数量由2个逐渐增加,最多能达7个,平均为5.08个,总体保持着上升趋势。

在知动训练撤除后,研究对象拿对物品的数量由6个减少到4个,平均为5个,呈现下降的趋势。

五、结论

根据研究对象的研究结果来看,知动训练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听觉理解能力有提高的作用。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知动训练的介入期内,研究对象在器物声、拟声词和名词这三个方面拿对相应物品的平均数量均比基线期多。

在维持期阶段,随着知动训练的撤除,研究对象在器物声、拟声词和名词这三个方面拿对相应物品的数量都在不断的减少。

在知动训练后存在的延宕效应,使研究对象在知动训练后随着时间的增加,拿对相应物品的数量不断减少,但是比干预前拿对的数量多。

第8页(共13页)

为了更好地研究知动训练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听觉理解能力的作用,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知动训练时,应有专业的相关人员对个案进行专业的评估后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在计划执行时也应有专业人员来进行操作。

如果是非专业人员操作训练的话会出现操作手法不当等问题,可能会引起个体的情绪行为问题,进而影响到个体动作、认知、语言等的学习,更有甚者会加深其现有问题的程度。

(二)、知动训练的时间与剂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