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装置艺术综述.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03410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动装置艺术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互动装置艺术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互动装置艺术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互动装置艺术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互动装置艺术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互动装置艺术综述.doc

《互动装置艺术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动装置艺术综述.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互动装置艺术综述.doc

互动装置艺术综述

     互动装置艺术是一门新兴的艺术,它的产生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艺术观念的更新而产生的,它属于数字艺术中新媒体艺术的一个新的分支,其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在与观众的交互中都给予了观众新的感受,在艺术鉴赏上也给予了新的启迪。

互动装置艺术近几年才流行于欧美各国,在我国则刚刚起步,一些院校以清华大学、上海大学、武汉大学为代表陆续开始了在互动装置艺术领域的研究。

2003年,上海大学举办了九国数码艺术作品展,许多互动装置作品得到了展出;在2004年,北京清华大学主办了北京首届新媒体艺术展,其中互动装置艺术的作品占了相当的比例,标志着互动装置艺术将走上历史舞台,并承载着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重任。

互动装置艺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它包括了设计艺术、计算机图形技术、编程语言、传媒硬件材料等各类学科,甚至包括生物学、音乐、物理知识都要有所了解,才能进行设计和作品的创作。

本文作者就几年的研究与学习对互动装置艺术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尝试,并将其特征和一些分类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供业界探讨,以促进互动装置艺术的发展和完善。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自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问世至今,仅仅几十年的历史,然而计算机型号却不断被升级换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科技的发展带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建筑的一部分,也勿庸置疑地得到了飞速的进步,与商业紧密结合的设计艺术首当其冲,其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有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更加丰富的创作内容,无论在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还是服装设计等等各个领域计算机的引入都增加了新的生命力。

此后,计算机图形艺术(computergraphic,简称CG艺术)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从设计艺术中分离出来,被大众所接受,并不断完善细化和发展起来。

计算机图形艺术最早出现在1968年伦敦的计算机美术作品巡回展览上,展览历经欧洲各国,最后在纽约闭幕,从此,计算机美术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独立出来,开创了艺术设计领域的新的天地。

与此同时,电子媒体也逐渐走入与人们相关的艺术领域,媒体种类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如:

影像艺术、数码图形、网络艺术等等,电子媒体这种传媒也逐渐被新媒体艺术的概念所取代。

七十年代中期,“多媒体”的概念出现在计算机行业,它可以使用户第一次感受到一种以上的多通道同时存在的状态,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任意的通道。

加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使得作品表现方式更全面,特别在信息的传递与表达上具有更大的优势。

它的特性是信息的多样化、交互性、集成化。

多媒体艺术中的交互性的出现是交互艺术开始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但它只是单纯而原始的指令性操作,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新媒体艺术由此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在新技术上、表现性上、综合性上、以及互动性上有所尝试,成为一门更加综合的艺术形式,互动装置艺术已在其中隐约出现。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新媒体艺术作品以互动的艺术形式出现,新媒体艺术作品奖项也随之设立,与此同时,互联网艺术作品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今天的互动装置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计算机图形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媒体艺术始于90年代初期,随着计算机的更新迭代和可接受的价格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计算机图形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其中新媒体艺术在原始模仿国外的录像艺术的过程中慢慢成为一个新的分支,并不断地完善而独立壮大起来。

北京首届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暨论坛[1]是中国近年来最大的一次新媒体艺术盛会。

一些大的媒体艺术中心如德国的ZKM,以及在欧美各国极具影响力的新媒体艺术机构如荷兰的V2,奥地利的电子艺术中心ArsElectronica等众多团体都参加了展览。

参加本届盛会的还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德国科隆媒体艺术学院等许多国际一流的艺术院校,国内十几所知名的艺术设计院校也参加了这一盛会。

2003年,上海又成功举办了“艺术与科学”国际数码艺术交流展,有英国、美国、法国等八家国际著名院校,及东道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等9个国家共同参展。

参展作品涉及数字平面图像、视频、数字动画、游戏、DV短片、动画等等多种方式。

2003年初,我国数字艺术设立国家奖,其中,“中国数字奖”为互动艺术专门设立了“互动组”、奖项进行作品的征集。

具体形式包括:

互动媒体作品、网络艺术作品、电子游戏作品、装置作品、数字图像及数字设计作品等,进一步推动了数字及媒体艺术的创作与发展。

虽然一些院校在近几年开设了新媒体艺术专业,但是在真正意义上还不能完全称为新媒体艺术,大多只是电脑辅助图形设计或是一些DV影像而已。

新媒体艺术属于数字艺术的一个分支,新媒体艺术中的互动性是新媒体艺术中的最新特征,互动装置艺术在新媒体艺术的成长中逐渐显露并得以成型,在一些应用领域得到了发展。

进入21世纪,基于社会的发展,人的思想的不断进步,以人为本,人性化的理念被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变得更为重要,在此背景下,互动装置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新表现形式更被人们所关注并参与到其中。

互动装置艺术的概念界定:

互动装置艺术作品虽然在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展出,但其概念的界定笔者在国外的资料中还未看到,而国内关于互动装置艺术的印刷或书籍更是少有,因此,为了利于互动装置艺术的研究,作者在此对互动装置艺术的概念进行了尝试性的界定。

互动装置这个词源引于英文的“INTERACTIVEINSTALLATION”,从英文词典的字面直译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相互作用、或能相互作用的设备;二是人机对话的具有直接和连续的双向电子或通讯系统的硬件设备,当然还有几种其它的解释。

互动装置也有时被称为交互装置。

交互与互动要求具有双向信息的传递,这种传递在低层次上是一种信息指令的发出与程式回复,在高层次上是一种具有判断性的信息反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编程技术的提高,交互性将有更深层次的发展和更多的意义;而装置要产生互动就要具备一定的媒介,一般包括信息输入载体,指人向计算机传递信息的触动装置如:

跟踪球、操纵杆、图形输入板、声音输入设备、红外线感应器、视频输入设备等;信息输出载体如:

投影、分屏仪、凹面镜、声音输出设备、视频输出设备等。

作品在装置的承载下使得人能够融入环境中或成为其中一部分。

互动装置与其它的艺术形式的最大区别的一个层面是作品的空间性交互的特点,即在三维环境中通过装置这种介质加入时间成为四维时空进行艺术表现,它可以使人不必直接接触作品就可以与作品互动,完成或欣赏作品。

而其它艺术类型的作品多是在二维时空中或偶尔加入时间来表现的。

互动装置的另一个层面是通过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程序平台、自动化等技术结合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和一些表现性的综合材料来表现艺术的。

美籍华人林书民曾经展出互动装置作品《内功》,是在地面投影出一个水池,这水池里面所出现的影像有以内功让莲花开落、运用心念来钓鲤鱼。

观众可以各坐在假山石一端;并且贴着脑波侦测仪来侦测你的脑波活动状况,于是,水池里的莲花开放消长,意味着观众放松与紧张程度的变化,较急躁的一方则会出现莲花快速生灭影像;相对的另一方则会出现莲花格外壮硕的景象。

(图1)

作为概念的界定不是几句话能讲清楚的,还需要反复的论证,才能赋予正确的定义。

本文作者在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分析后,初步给互动装置艺术下了一个基本的定义,即互动装置艺术就是建立在以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为平台上的人机间或不同人通过计算机硬件承载进行互动的艺术,是以自然中的硬件装置媒介为基础的交互艺术,它能使观众参与、交流甚至“融入”作品中,并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

互动装置艺术的特征:

综合造型艺术的新诠释

造型艺术的概念最早被定义为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表现手段进行静态空间形态的塑造艺术。

而互动装置艺术概念下的造型具有了新的特征。

从存在方式上看,传统的造型艺术往往具有物质属性,譬如雕塑,它的造型要借助于一定的材质,如泥土、金属、石膏等才能表现出来;又如绘画作品,又要借助画纸、画笔、画布等媒介为载体进行造型表现,既可看见,又可触摸。

而互动装置艺术已经不是以“原子”为基本单位的,它的基本单位是“比特”,这就意味着其存在方式、表现方式将有本质区别。

互动装置艺术运用声、光、电、信息等各种媒介进行艺术造型表现,这种造型不一定是静态的,同时也不一定能触摸到,但是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

其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过程性也可以是其存在的方式。

光、时间、信息都成为了造型要素。

(图2)是一件运用Virtools制作出互动装置的艺术作品,创作题材取自「镜花缘」中,描述花神百花仙子与月神嫦娥的故事。

本作品主要以虚拟实境的新技术,创造出3D虚幻的空间。

镜中花,水中月,看似有,却是无,呈现出镜花水月,虚幻泡影的意境。

从创作工具来看,互动装置艺术的创作工具要复杂得多,包括计算机、各种传感器、投影仪器、编辑软件以及一些装饰性的综合材料。

这些设备、软件是互动媒体装置艺术创作工具的核心,尤其程序的编写与设计是互动装置艺术的灵魂,信号的输入、输出、处理表现、图形图像的生成与转换全在语言的编写处理上,这是其它任何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

因此创作工具的丰富对造型艺术的概念有着同样的影响力。

艺术本体内涵进行了外延与扩张

互动装置艺术虽然我们仍称其为艺术,但是它具有了很多新的内容,是传统诸多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特征。

正如马克思所说,真理永远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真理,事物永远是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

互动装置艺术大胆的前进,将艺术本体内涵又进行了历史性的延伸,它将艺术与科学的界限打破,将它们真正的融合为一体,究其根本是数字信息改变了艺术的思维和存在方式,同时,媒介的融合、适时的交互、观众的参与以及作品展示形式的变化更将艺术与科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如2003上海国际数码艺术展上,希腊代表团的作品《电脑化的智能寄生物》,它是一件高科技的互动装置艺术作品,当人在投影屏幕前移动时,红外线传感器将人移动的信号传入计算机,计算机根据传入的信息调用程序进行计算,并将运算结果传到一个智能装置上,智能装置根据传来的信息产生相应的运动,类似一个智能机器人,使人感受到机器具有了生命,与人和谐共存。

就此作品而言,我们已很难说明它是一件艺术作品还是一件科技作品,科技的发展带动观念的更新,艺术本体内涵也必将产生变化。

与此同时,艺术审美的内容有了新的丰富。

审美是艺术最本质的属性之一,离开了美和审美,也就无所谓艺术,艺术的审美本质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艺术审美规范已经不适应现代人的眼光,新的艺术审美内容已经渐渐渗透到我们的意识领域中。

互动装置艺术使审美有了新的变化。

在信息技术的承载下,多媒介融合和实时交互使得人们进入到艺术领域进行广泛的参与和多角度体验,交互使得人们加入其中来欣赏作品,甚至是完成作品,交互的过程也成为艺术审美的内容,并演绎着无穷无尽的可能。

交互的出现也带来了新的艺术交往方式的变化,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人群通过艺术作品进行互动,在不同文化间产生碰撞和融合。

数字技术加快了科技的进步,而技术又将艺术带入到众多无限可能的领域,复杂的程序与语言代码使得当前众多设计者认为语言程序是一种新的美学,它所演绎出的图形图像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在虚拟空间里成为一种新的审美可能。

互动装置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着新的审美特色。

它不同于一般艺术作品的单体完整性,存在于现实之中,而是存在与交错的时空中,乃至虚拟的世界里。

作品的完成是通过不同的信息接触输入方式进入主机系统,再通过复杂的数字计算完成所要展示的艺术效果,并通过输出装置展示给观众,完成艺术表现。

表现形式借助于数字技术与计算机硬件的应用,这就决定了新的审美内容。

(图3)是一件装置,上面的影像是许多随即的数字,当人触动屏幕,将有不同的影像生成。

跨领域学科的融合性

互动装置艺术是一门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