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30088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1992年7月10日,俄罗斯联邦颁布了《教育法》改革学校类型,建立新型学校,其中之一就是在高等学校设立预科学校,为表现出天赋才能的学生继续深造提供机会。

到1993年初,俄罗斯有预科学校近350所,在校生17万人。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现代教育制度也逐渐形成。

1878年,东京大学建立了预科学校,学生在预科学习2至3年,学习成绩合格者升入东京大学,能否进入预科成为能否上大学的关键。

这种预科选拔制度持续了很长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取消。

法国的综合大学(包括短期技术大学)一般不进行入学考试,工程师高等学校要经过极为严格的全国性考试。

学生需要先进入设在中学的工程师高等学校预科班,接受为期两年的专门教育和训练,经过预科班学习后才能有资格报考工程师高等学校。

英国中学教育体制包括初中(7至9年级)、高中低段(10至11年级)和高中高段(12至13年级)。

高中高段就是大学预科,也称为第六学级。

第六学级的产生最初是为少数人升学作准备,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最初以文法中学为主。

20世纪60年代,大学预科逐渐在综合中学壮大起来。

同时,英国成立了专门的预科教育机构第六级学院,专门开设12至13年级的课程。

70年代,又成立第三级学院,设置课程为学术、技术和职业相结合的形式,学制变为2年。

根据英国教育部2012年1月公布的英格兰预科教育的相关数据,有37万多名第六学级学生参加了考试,17万多名来自第六级学院和第三级学院,占整个预科教育人数的46%.

美国先修课程亦称进阶先修课程或高中生大学前先修学分课程(AdvancePlacementPro-gram,简称AP),是目前美国高中生在申请大学前争相修读的一类课程。

课程在难度和深度上相当于大学学院级课程,高中生在修完该课程后可以将课程学分抵作大学学分,同时间接证明自己有能力胜任大学课业。

(二)近现代中国高中与大学的教育衔接

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大学预科曾列入学制,作为衔接中学和大学的必经阶段。

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三段为高等教育,设大学预科。

当时的预科教育有三年制和一年制两种形式。

三年制的预科相当于现在的大学专科;

一年制的预科先学习基础知识,到本科学习三年专业课程。

1908年,清政府在北京建立满蒙高等学堂,专门设立了满、蒙文预科和藏文预科,开民族预科教育之先河。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13年民国教育部制定了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大学设预科和本科,预科三年,本科三年或四年(1917年改为预科二年,本科四年),预科分三部进行教学,即文、法、商科,理、工、农科及医科的药学门、医学门。

此后,大学预科一度被取消,直到1941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建立延安民族学院,设立了民族预科教育性质的普通班,此后预科教育又得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预科教育初具规模。

从国内外的预科教育发展历史来看,有以下特点:

一是办学主体的不同,有的设立在大学阶段中,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

有的是设立在高中阶段。

二是目的不同,有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也有专业和课程的衔接。

二、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衔接的国际经验

从各国所设立的大学预科或具有大学预科性质的学校,有如下几种类型:

大学预科列入学制系统,大学制订教学计划,接受大学监督;

高中设置具有大学预科性质班级,为学生升入大学做准备;

高中为某类要求较高的高等学校专设预科班。

限于篇幅,本文仅以A-level,AP和IB课程为例分析。

(一)预科教育的学段衔接A-level课程来自英国的经验

英国2011年公布的较有影响的《沃尔夫报告》调查结果:

截至2009年,94%的16岁学生(12年级,UCSE后)在接受预科教育,到17岁时这个比例达到8500。

可见大学预科教育己经作为一种普及教育,成为英国中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09年10月,选择大学预科教育的学生中,1/3选择传统的学术教育,达到高级水平,2/3选择职业课程,衔接性是有方向差异的。

1.从准入上存在差异

对于高中的KS4来讲,所有该校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学校的考核直接升入。

在KS5的录取时,则是依据学生的UCSE的成绩和学校自身的要求。

据2011年英国教育部的调查报告川,各种类型的学校招生的分数线存在着较大差异。

就以五门UCSE成绩为例,文法学校录取的平均分为233.7分,综合中学为209.5分。

各类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制订相应的预科准入标准。

里丁中学(ReadingSchool)①第六学级录取时要求学生有8科的UCSE成绩,而且其中一门至少为B,8科的总分达到380分。

在具体的课程上,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要求。

想学数学,必须有一门UC如果想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需要两门UCSE为A。

同一门课程,各校在选择时的要求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同。

以数学为例,霍特学校要求学生UCSE的数学成绩最低为B,里丁中学则要求学生UCSE数学成绩达到A以上。

2.在衔接上体现差异

(1)崇尚学术。

在衔接的方向上,有学术性和职业性方而的差异,但文法学校强调精英学术性教育,更强调与大学学术性课程的有效衔接。

以里丁中学为代表的文法学校课程学术性特色鲜明,设立了4个系列,合计23门课程,学生需要从4个系列中各选一门课,教师给学生提供个性化选课指导。

(2)体现融合。

综合性中学强调的是学术和职业的渗透,注重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衔接。

以霍特学校为代表的综合性中学设立了5个系列共计34门课程供学生选择,从课程内容来看,既保持了学术学习的需要,同时还增设了商业研究、纺织、产品设计、食品技术、会计等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学生需要从5个系列中各选一门课,教师会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选课指导。

3.在学习上体现自主

英国的预科课程采取全部选修的方式。

英国教育部在2000年公布了可供选择的72门大学预科课程、国家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的14门课程,2002年又公布了针对预科中前10%的优秀学生的17门课程,学校基于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好校本菜单式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第一年从中选择4门,第二年放弃1门,保留3门学得较好的课程继续学习,数量递减式课程学习给予了学生极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符合高中生学习的特点。

(二)预科教育的衔接AP项目来自美国的经验

美国中学课程体系分为三级,最基础的是核心课程,中间一级是各所学校自己开设的选修课程,最高一级课程是两个国际文凭项目和高级课程设置项目(AdvancedPlacement),二者均反映了学习概念的变化、学科的综合发展和教育需要的变化,成为联系高中和大学的桥梁。

1.体现优秀人才培养的导向性

AP项目由美国大学委员会①组织,中学生在校期间修习大学水平的课程,旨在挖掘学生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将中高等教育成功衔接,帮助学生做好接受高等教育的准备,具体包括AP课程和AP考试。

AP课程是在高中阶段开设的、达到大学学术标准与学业水平的课程,由学校提供课程菜单,供高中生自主选修。

AP考试采取5分制计分,通过AP考试成绩达到3分或3分以上的学生,有机会获得大学授予的学分或获得直接进入较高层次课程的学习资格,很好地实现了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

2002年始,大学委员会每年对AP考试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嘉奖,授予各种荣誉称号,如AP学者、AP荣誉学者、AP杰出学者、AP州学者、AP国家学者、AP国际学者等,由美国大学委员会为其颁发证书。

AP项目学术荣誉激励机制,促使优秀学子能够在自我学习和专业定向、大学专业成长的道路不断迈进。

2.体现大学学术引领的导向性

(1)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AP课程由大学各学科领域顶尖级的学者参与编制,编者要综合考虑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科课程设置、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与高中课程衔接以及学生兴趣和爱好等因素,很好地整合进相关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观点,代表了大学最先进的教学实践。

大学委员会官方网站公布AP课程包括22个学科的37门课程,覆盖了文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艺术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各学科领域,与高校绝大多数专业高度相关。

大学委员会每年都会依据高校专业的调整以及相关教育市场的需求对课程门类、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添加新的内容,适时淘汰过气课程。

如艺术学领域的课程除艺术史外,还开设了美术和素描,增设了二维设计、三维设计和绘画,体现了课程研究的发展性、时代性。

(2)学术研究的引领性。

AP课程拓展了高中学生的涉猎知识而,学生能掌握更多相关知识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其次,课程内容加深了课程深度与难度,学生学习现象性知识外,还能主动钻研与思考背后的规律与理论,为今后的科学探索奠定了基础,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高中与大学在课程内容上重复。

美国菲利普艾斯特中学①开设AP课程的所有门类和学科供学生选择,课程开设散落在人类学、艺术学、古典语言、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18个院系,学生除选修AP课程外,还能参与学术项目研究。

(3)大学教学的一致性。

格伦(Ule1mB.Millewski)研究员通过对三万余名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AP教师采用北美大学中评价学生的方法,应用多样的教学材料于课堂,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发言,帮助学生在AP课堂体味大学课堂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培养学生高等教育学习中所需要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满怀信心进入大学校门。

3.体现基础性和公平性的结合

AP课程体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愈加显著,2005年美国公立中学学生调查数据表明,最喜爱学习的前五名AP课程是美国历史、英语文学与写作、英语语言与写作、微积分AB、美国政府与政治,上述五科AP课程考试人次均在10万-20万,占美国公立中学AP考试总人次(155万)的5300。

阿肯色州立法规定了至2008-2009学年,所有学区必须在核心学科领域(数学、英语、科学、社会研究)为学生提供AP课程,确保了AP课程的基础课程在学校落地生根,能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选修到这类课程,关注到低收入学生、少数族裔学生的选课学习权力。

(三)预科教育的衔接IBDP项目国际文凭组织的经验

1.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性

国际文凭项目是为长期不在本国居住的外交官和其他人的孩子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一个国际课程标准,高中最后两年设置大学预科课程。

国际文凭项目基本理念是EducationforLife(终身教育),即通过综合的平衡的学科及富有挑战性的评估,培养学生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国际意识、有强烈责任感的公民,成为具有批判精神的、有同情心的思想者和终身学习者,成为既熟悉本国实际又了解世界事务的国际人,这一培养目标与当今世界各国着力培养的高等教育优秀人才的方向保持了高度的衔接性和一致,凸显国际文凭组织项目的高品质和可信度。

2.体现创新性与综合性的融合

文凭学生在具备语言(母语和第二语言)、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技术、艺术6个领域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上,要通过三门核心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