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界线勘界测绘技术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XX界线勘界测绘技术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界线勘界测绘技术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双方村民小组以上组织和群众代表达成关于边界地区权属的协议,作为确定行政边界的基础。
(5)行政区域界线原则上要与自然资源权属相一致。
特殊情况必须分开的,在划定边界线的同时,要明确跨越边界线的自然资源权属。
对跨线的地物、文物、自然保护区及不可分割的自然资源,在划分边界线的同时,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明确管理和使用办法。
1.4工作时间安排
根据四川省XXXX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界线勘定项目招标文件要求,工作需在合同签订后6个月内完成。
1.5勘界测绘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1)勘界测绘的目的是通过获取和表述行政区域边界线的位置和走向等信息,为勘界和边界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2)主要工作内容为:
《乡镇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测绘技术方案》编写;
乡镇行政区域界桩埋设、测绘、管理;
乡镇行政区域边界点和边界线的标绘;
乡镇行政区域界线及界桩等标志物走向说明;
乡镇行政区域边界协议书附图的绘制;
乡镇行政区域边界协议书编写;
乡镇行政区域界线矢量化数据制作及入库;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系统的开发;
其他工作资料。
1.6勘界测绘成果的基本要求
勘界测绘成果的基本要求是:
各类图表清晰易读、项目填写齐全,文字叙述简明确切,地理名称标注准确,简化字和方言译音正确,一切原始记录和计算成果均正确无误,精度符合规定要求。
2XX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2.1XX地理概况
XX,隶属四川省XX,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偏东,周边与船山区、射洪市、大英、广安武胜、南充嘉陵区、西充以及重庆市的潼南区、合川区等八县市区濒临接壤。
XX地势四周高中部低,北部高于南部,由北向南呈波状缓倾。
最高点在任隆镇北坡,海拔565.8米,最低点在三凤镇荷叶乡细坝,海拔251.3米。
涪江及其支流小潼河,蓬溪河(芝溪)流经县南和县中部,致使北部高于南部。
中部地势较低,平均海拔低于296米。
县境四周处于嘉陵江、涪江分水岭及其支流源头地带,地势较高,平均海拔404米,低山的山脊构成与邻县分界线。
2.2已有资料情况
2.2.1控制资料
(1)XX及周边国家C级及以上GPS网点和国家三等及以上水准点,成果和点位检核符合要求后,可作为本次勘界控制测量的起测点。
(2)千寻CORS系统,其精度可满足本次勘界测绘工作直接加密一、二级点和图根点(界桩点)的精度要求,施测时应按规定在已知点上进行检核。
2.2.2图件数据成果资料
(1)1:
5万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数据,作为基础地理底图中交通、海岸线、水系、地形地貌等地理要素表示的基本资料。
(2)2018年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数据,包括县级界线及界桩、点状地名、线状地名、地名标志等要素,用于绘制县级、行政区域界线的基本依据;
乡级政区名称和驻地表示的基本依据;
图上村级居民地、交通、水系、单位等名称的基本依据。
(3)勘界资料,用于绘制乡级行政区域界线的基本依据。
(4)《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行政区划简册》,用于乡镇级以上政区名称和驻地表示的基本依据。
(5)《中国高速公路及城乡公路地图全集》,中国地图出版社。
2018年1月出版。
用于高速公路更新。
(6)下载最新的谷歌影像和高德地图,用于更新道路的走向,采集新建公路、铁路及附属物等要素位置以及修测街区、水域范围线。
(7)四川省情地图集(《四川省地图集》),用于转换地理名称及其他要素的参考。
3引用的技术标准和相关文件
(1)GB/T2260-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2)GB/T13989-201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3)GB/T17796-2009《行政区域界线测绘规范》;
(4)TD/T1001-2012《地籍调查规程》;
(5)GB/T14511-2008《地图印刷规范》;
(6)GB/T19710-2005《地理信息元数据》;
(7)GB/T20257.3-2016《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3部分1:
250001:
500001:
100000地形图图式》;
(8)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9)CH/T2009-2010《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10)TD/T1016《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与三次土地调查相同);
(11)GB/T20258.3-2019《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三部分:
1∶25000、1∶50000、1∶10000比例尺》;
(12)CH/T9009.3-201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0、1∶10000、1∶25000、1∶50000、1∶100000数字正射影像图》;
(13)CH/T9009.2-201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0、1∶10000、1∶25000、1∶50000、1∶100000数字高程模型》;
(14)《四川省县级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测绘技术规定》(川勘办字﹝1996﹞25号)
(15)CH/T1004-2005《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16)CH/T1001-2005《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
(17)GB/T24356-2009《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4成果的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
4.1成果种类及形式
(1)界线测绘成果:
《乡镇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测绘技术方案》;
濒临三乡(镇、街道)政府联合签订的三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联合签订的三乡(镇、街道)行政区域边界线交会点协议书和登记表;
濒临两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联合勘定的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和附图;
濒临两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联合报批的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的请示;
县(市、区)人民政府同意两乡(镇、街道)联合勘定的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的批复;
勘图附图接图表
勘界成果资料电子文件(光盘)2套;
边界点成果表;
边界线走向说明;
边界协议书;
边界协议书附图;
边界点(含界桩点)、边界线矢量化数据成果(shp格式);
行政区划界线管理系统;
勘界相关图像、音像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2)行政区划图编制:
编制XX行政区划图;
印刷XX行政区划图;
提供XX行政区划图电子数据光盘2套;
提供A1规格120克铜版纸XX行政区划图100张;
提供A2规格120克铜版纸XX行政区划图300张。
4.2数学基础
4.2.1坐标和高程系统
(1)坐标系统采用国家统一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以“米”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2位。
(2)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程以“米”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2位。
4.2.2投影方式及分带
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3°
分带。
4.2.3边界协议书附图的比例尺
边界协议书附图的比例尺为1:
50000比例尺,利用现势性好正射影像图。
(1)勘界工作用图和边界协议书附图应采用相同比例尺;
(2)同条边界,协议书附图应采用相同比例尺;
(3)地形地物稀少地区可适当缩小比例尺;
(4)地形地物稠密地区可适当放大比例尺。
4.2.4成图规格和图幅分幅与编号
XX标准分幅及编号应执行GB/T13989-2012标准,分幅采用国际1:
1000000地图分幅标准,各比例尺地形图均按规定的经差和纬差划分,采用经、纬度分幅。
图幅编号均以1:
1000000地形图编号为基础采用行列编号方法。
4.2.5计量单位
(1)界桩登记表:
界桩点与方位物的相关距离,以米(m)为单位,保留一位小数,即166.2m;
坐标方位角以分为单位,即18°
48′;
直角坐标以米为单位,取2位小数,即3515888.12;
地理坐标以秒为单位,取3位小数,即32°
33′56.345″;
高程以米(m)为单位,保留二位小数,即58.25m。
(2)界桩成果表:
平面直角坐标和高程,以米(m)为单位,保留二位小数。
(3)RTK观测记录,地理坐标的经度、纬度以秒为单位,取四位小数,记录到0.0001″。
另外,解算时空间坐标以米(m)为单位,保留三位小数。
4.3数据格式
文本格式均为.DOC,矢量数据格式均为.SHP,影像资料格式均为.MP4,音频资料格式均为.MP3。
4.4界线测绘的基本精度
4.4.1正射影像图地物点平面位置精度
蓬溪区根据地形区分为平地、丘陵地带,根据正射影像比例尺1:
50000划分,地物点相对于实地同名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5米。
特殊地区可放宽0.5倍。
规定两倍中误差为其限差。
4.4.2界桩点和边界点测量精度
(1)实测的界桩点和边界点平面位置中误差一般不应大于相应比例尺的图上±
0.10mm;
(2)实测的界桩点和边界点高程中误差一般不大于1/10基本等高距,特殊困难地区可放宽0.5倍中误差。
(3)资源开发利用价值较高地区按一级控制点精度测量,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应大于实地±
5.0cm,或按TD/T1001-2012《地籍调查规程》界址点精度的规定。
4.4.3边界协议书附图的精度
边界协议书附图一般采用数字图制作,界桩点采用坐标直接展点;
修补测与调绘定点的,与确定边界有关的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固定地物点的间距中误差,不超过相应比例尺正射影像图或地形图图上±
0.50mm。
5技术设计方案
5.1整体技术路线及工作流程
XXXX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界线勘定项目技术方案遵循国家有关行政区域界线勘界的规定,采用高分辨率的航天航空遥感影像,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调查、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和林业资源改革中,经乡(镇)级人民政府核定一致并双方签字盖章的、无争议的界线,利用影像内业比对提取和3S一体化外业测量等技术,明确乡(镇)级行政区域界线走向和位置,新定、核定法定线、勘定习惯线、解决争议线,准确勘定每一条乡(镇)级行政区域界线,用法律的形式将乡(镇)级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