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研究报告:电子信息产业含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产业Word下载.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014290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业研究报告:电子信息产业含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产业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行业研究报告:电子信息产业含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产业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行业研究报告:电子信息产业含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产业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行业研究报告:电子信息产业含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产业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行业研究报告:电子信息产业含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产业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业研究报告:电子信息产业含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产业Word下载.doc

《行业研究报告:电子信息产业含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产业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电子信息产业含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产业Word下载.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业研究报告:电子信息产业含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产业Word下载.doc

(一)全球笔电产业发展趋势 8

1.产业处于下行周期,下滑趋势暂时趋缓 8

2.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市场份额持续集聚 9

(二)笔电产业链条分析 10

三、手机产业 11

(一)全球手机产业发展趋势 11

1.全球市场增速放缓,中低端市场仍有空间 11

2.手机市场竞争加剧,行业利润水平降低 13

3.中国市场日趋饱和,国产品牌主导市场 15

4.组装厂商数量众多,生存条件两极分化 17

(二)产业链条分析 17

18

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

(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

1.市场规模企稳回升,引领全球经济复苏

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于20世纪50至60年代,70至80年代进入发展期,90年代以来向着广度和深度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包括硬件设备制造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

由于具有产业规模大、产业关联度强、技术进步快、附加值高、污染少等特征,电子信息产业在促进增长、推动经济复苏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竞争战略的核心部分。

发达国家已经处于信息技术领域的前沿,但为了维持持续增长和保持在业内的领先地位,仍将其作为重点产业发展。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电子信息产业对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电子信息产业造成较大冲击,产业规模大幅萎缩,根据《世界电子数据年鉴2010》(TheYearbookofWorldElectronicsData2010)的统计,2009年世界电子产品制造业产销规模分别下降8.73%和7.19%,由1.66万亿美元下降到1.54万亿,跌入10年来的最低点。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新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美国注重各种智能系统和先进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本政府推出了“I-Japan”战略,韩国政府出台了韩国未来IT战略,英国推出了“数字英国”计划,澳大利亚、新西兰也纷纷出台了国家宽带战略。

虽然欧美经济复苏缓慢,新兴经济体全面减速,全球经济还处于结构调整中,但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已经率先走出低谷,开始稳步增长。

2010年,全球电子产品产销值均达到1.65万亿美元,与2008年持平,分别比2009年增长9.7%和6.82%。

2014年,全球电子产品市场规模达到1.85万亿美元,较2013年(1.79万亿美元)增长3.21%。

专家估计,未来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市场规模将逐步进入缓慢回升通道,2017年有望达到2.05万亿美元,增速回升至3.4%左右。

2.发达国家占据高端,新兴国家奋起直追

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兴起于发达国家,其产业发展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沉淀,在研发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占据了产业链的高端。

从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竞争格局来看,美国、日本、欧洲、韩国等处于第一梯队,在核心技术、中高端产品、品牌上占据优势地位。

尤其是美国的软件和集成电路行业长期占据产业的顶端,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工具等核心软件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有率高达80%,通用处理器、高端网络芯片、高端模拟芯片和可编程逻辑芯片、半导体加工设备等集成电路产品和设备在全球市场居于领先地位。

欧洲有一批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西门子、飞利浦、诺基亚、爱立信、意法半导体在工业控制、家电、医疗、通信、半导体行业的排名位居前列。

日本在家电、通信、计算机、平板显示器、半导体等行业均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尤以材料工业见长。

韩国组建了以三星、LG为核心的大企业财团,半导体、平板显示器、通信产品等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产品线之间可形成互补和支撑。

表12009-2014年全球主要国家及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市场规模及份额

2009

2010

2011

2014

总额

(亿美元)

份额

(%)

美国

3789.27

25.82

3597.39

23.73

4129.74

23.01

4180.68

22.64

中国

2716.74

18.51

2854.57

18.83

3574.01

19.92

4165.91

22.56

日本

1455.46

9.92

1520.52

10.03

1699.31

9.47

1504.97

8.15

西欧

3505.91

23.89

2842.44

18.75

3264.63

18.19

2956.39

16.01

全球

14674.03

15159.69

17943.73

18465.91

数据来源:

《世界电子数据年鉴》(TheYearbookofWorldElectronicsData)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尤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布局调整进一步深化,新兴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发展迅速。

从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规模来看,美国、中国、日本、西欧仍然占据世界电子产品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是市场格局稳中有变,中国所占市场份额持续提升,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发达经济体市场份额不断下降。

中国的市场份额由2009的18.51%逐渐提高至2014年的22.56%;

美国的市场份额由2009的25.82%下降到2014年的22.64%;

日本的市场份额由2009的9.92%下降到2014年的8.15%;

西欧的市场份额由2009的18.75%下降到2014年的16.01%(如表1所示)。

目前,以中国、印度、巴西、东欧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其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在世界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2012年,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市场规模排名前十的国家中,市场规模增速超过5%的只有中国、巴西、印度3个金砖国家。

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将进一步向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升级,未来对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将逐步扩大。

3.软硬件融合趋势加深,商业模式创新凸显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讯两大领域的融合进一步深化,电子信息产业软硬件融合趋势将进一步加深,集成硬件和软件的解决方案将成为电子巨头的商业模式,软硬件融合趋势明显。

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将是未来几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终端+软件+应用”的产业链整合模式正成为电子行业战略性重组的重要方向。

为客户提供整合软件到硬件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这种模式已经在IBM公司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并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

从惠普、甲骨文等围绕成为全业务供应商目标展开的一系列收购看,为客户提供整合软硬件的“方案+服务”已经成为IT产业的下一个核心竞争点。

此外,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仅局限于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而是延伸到整个产业链,并逐步向深层次发展。

以苹果(Apple)、HTC等为代表的设备制造商将产品的研发重点由硬件性能转向软硬件的综合优化和用户体验的提高。

苹果通过打造应用商店、独立销售渠道等方式,掌控了整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用良好的使用体验把消费者紧紧抓在手中。

在移动互联网应用方面,发达地区用户更趋向于购物和交友。

例如在欧洲,有60%的互联网用户在线购买商品或服务,有52%的互联网用户使用社交网络,另有44%的人通过网络收看电影、视频或共享照片。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推广,移动互联网正逐渐成为互联网接入新方式,连信息化水平较为落后的非洲也已赶上潮流。

例如,南非39%的城市用户和27%的农村用户主要通过手机浏览互联网。

创新一直是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如今商业模式创新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主要体现在技术产品的服务化和产业链体系的重构上。

云计算成为未来信息产业服务最重要的商业模式之一,目前3种模式已初显端倪,即:

基础设施即服务、软件即服务和平台即服务。

软件的服务化让中小企业信息化门槛降低,使中小企业更为便捷和灵活地使用软件。

未来,建立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的生产性服务业将保持高速增长,特别是电子商务、网络金融、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加速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转移。

很多生产性服务行业从制造业中独立出来,实现了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发展潜力巨大。

4.全球价值链正在重塑,产业转移进入新阶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成为全球价值链环节之间的分工。

发达国家整合自身优劣势资源,将自身失去竞争力的价值链环节分解并重组到发展中国家,其本身则专注于高附加值的战略价值环节,形成了全球价值链形态。

全球价值链重塑和形成的过程伴随着产业转移。

从产业国际转移的态势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经历了3次大规模的转移,分别是从美国到日、韩,从日、韩到中国台湾地区,从中国台湾地区到大陆东部沿海地区,这3次产业转移均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主。

目前,全球基本形成了以价值链分工为主的纵向垂直一体化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国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价值环节嵌入全球价值链,在全球分工中处于被动地位,成为全球闻名的“廉价加工厂”。

随着劳动力成本及消费水平的提高,电子信息制造企业逐渐将制造工厂由沿海地区搬迁至内地,甚至呈现出向越南、马来西亚、墨西哥、印度等国家转移的趋势。

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正在重塑,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转移开始由制造向研发、服务中心、结算中心等上下游产业延伸,电子信息服务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步伐加快。

许多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重要的市场开拓,同时逐步将其设计研发基地设立在中国。

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实际运营中逐步将中国转变为其全球价值链的枢纽。

这种与全球价值链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

在下游市场销售端,中国在国际市场中逐渐由产品制造代加工厂演变为销售市场及出口产品到世界其他市场的枢纽。

在上游产品开发端,跨国企业逐渐将产业链上游的运营,如研发和产品开发等结合到中国的价值链中。

(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

1.产业增长步伐放缓,电子信息制造业承压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仍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截止到2015年年末,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共6.08万家,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企业1.99万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4.09万家。

根据统计数据,2015年,除微型计算机外的主要电子信息产品产量稳步增长,手机产量18.13亿部,比上年增长7.8%(其中智能手机产量1.10亿部,比上年增长11.3%);

集成电路产量1087.2亿块,比上年增长7.1%;

微型计算机产量3.14亿台,比上年下降10.4%。

2010-201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从77534亿元增至15456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4.80%。

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从63945亿元增至11131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73%;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从13589亿元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