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三单元教学设计docWord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003385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2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三单元教学设计doc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三单元教学设计doc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三单元教学设计doc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三单元教学设计doc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三单元教学设计doc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三单元教学设计docWord格式.doc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三单元教学设计doc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三单元教学设计docWord格式.doc(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三单元教学设计docWord格式.doc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去过庐山吗?

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庐山的风景或是景点的名称。

1.庐山的瀑布气势磅礴。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过一首【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唐·

李白,这首诗中有一句特别有名的经典:

【课件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朗读

2.庐山不仅瀑布有名,山也特别有名气。

李白以庐山的山为背景还写过一首另一首诗【课件出示】《望庐山五老峰》:

其中有一句是:

【课件出示】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唐·

李白 

指导朗读

这首诗让你感觉到庐山的山在李白的眼中又是怎么样的呢?

(削出——耸立 

金芙蓉——金莲)庐山的五老峰就像是漂浮在云层里的芙蓉。

3.庐山的景美呀!

远在1600多年的东晋,庐山便成为山水诗的讴歌对象,受到文人骚客的青睐。

首先关注庐山的是山水诗的先驱人物——谢灵运。

喜欢游山玩水的谢灵运来到庐山,登上绝顶,放眼四顾,灵感飞来,题写了【课件出示】《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他在诗中写道:

【课件出示】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指导朗读

在谢灵运的眼中,庐山又有着怎样的魅力?

 

4.同样是庐山的景观,不同的景色就有不同的美感。

同样以庐山为背景,不同的诗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在我们古代,还有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我们熟悉的张九龄、杜牧、苏轼、孟浩然、白居易、元稹等也曾经游览庐山,写下了很多赞美庐山壮美景观的诗篇。

其中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

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

这首诗就是【课件出示】题西林壁《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

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

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5.结合老师刚才的介绍有谁知道“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

二、读《题西林壁》

1.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注意哪些字是前鼻音,哪些字是后鼻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诗的停顿。

2.指名读《题西林壁》,其余同学注意听,听他诗中的前鼻音和后鼻音有没有读准确。

3.评价,齐读。

4.读古诗,不仅要的的准确,还要读得有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

师生合作读:

生读前四字,师读后三字。

交换角儿色再度。

5.齐读。

6.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老师示范,学生评价怎样读才是读出味道来了。

7.学生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8.指名读,其余学生注意听,看看听出了什么味道来。

9.齐读。

三、解《题西林壁》:

1.读了这么多遍,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

你们能不能自己读懂呢?

这首诗一共只有28个字,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认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

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

2.这首诗的大体意思懂了吗?

老师提三个问题,如果都能答出来,就说明你读懂了。

(1)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谁能找出来。

板:

横 

侧远近高低

(2)作者欣赏庐山是不是就真的就是横着看了看,侧着看了看,远处看了看,近处看了看,高处看了看,低处看了看呢?

这些方位词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角度不同 

角度不同,景色就怎么样呢?

从诗中找证据。

(远近高低各不同)

景色不同

结合开始读的古诗,谁能用下面的句式说明这个道理?

【课件出示】站在 

看到的是 

站在壶口瀑布前,看到的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站在五老峰,看到的是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站在庐山绝顶,看到的是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结合你对庐山的了解,谁还能用事实说明这个道理?

这一句是概括的写,还有一句具体的写出了角度不同,景色就不一样。

赏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

大文豪到底是大文豪啊!

寥寥几句,区区14字,既有概括地写,又有具体地写。

这样就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完全不一样。

请你结合你对庐山的了解,结合前面几个大诗人的描写,想象一下,假如你来到了庐山,你站在庐山的某一个角度,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

【课件出示】图片欣赏(老师也到庐山去过,而且还从不同的角度拍下了一些照片,大家想不想看一看?

(3)看完以后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件出示】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全面。

3.有一个人一天晚上下班,在等车时无聊向自己上班的工厂望去,忽然发觉那是另一番的美景,白色的楼房在绿绿的大树的衬托下,加上夕阳的映衬显得十分壮观。

他就想,我来到这二年有余,一直没有这样远望过,更没有如此欣赏过。

也就从来没有觉得电厂这么壮观、漂亮过。

于是,他轻轻地吟诵了一句诗,这句诗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这中间的两个山是不是指的是真正的庐山?

这个庐山可以是指一样东西,也可以是指一件事情,更可以是指一个人。

譬如说: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碰到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呢?

举个例子说一说。

小结:

这首诗不仅仅感受到了庐山景观的奇丽,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的哲理。

4.齐读古诗。

四、悟《题西林壁》

(1)我们再回过头来读一读,写庐山的几句诗,看看这几句诗和《题西林壁》在内容上有些什么不同?

(2)小结:

别的诗人写庐山,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赞美庐山的美景,作者却另辟蹊径,由自己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一样得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身哲理。

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是这句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的妙招。

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诗的最后一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业设计:

1.抄写并背诵《题西林壁》

2、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3、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主要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侧远近高低 

角度(不同) 

景观(不同)

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之《游山西村》共1课时

一、复习旧诗,导入新诗。

1、同学们,我们一起跟随着苏轼游览了庐山,了解到苏轼眼里的庐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宋朝诗人陆游一起来《游山西村》。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1、请大家自由朗读《游山西村》,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随机纠正字音和诗句朗读。

(1)指名朗读古诗,注意评点字音的准确和诗句朗读的味道。

(2)(点击课件)认读生字,学生提出书写注意事项。

腊là

浑hú

豚tú

疑yí

(3)老师指导诗句朗读的味道,学生试读,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出示课件)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借助注释,了解诗意。

1、请大家结合注释,猜猜这首诗的意思。

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讲讲。

2、全班交流古诗的大概意思。

3、思考:

你读出来了陆游的心情没有?

三、品读古诗,体会感情。

品读古诗,体会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体会陆游快乐的心情。

1、体会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

(陆游快乐心情的原因之一——人好)

(1)请大家默读诗句,想想农家人招待游客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字是什么?

(足)理解“足”的意思。

(2)农家仅仅是“足”鸡豚吗?

还“足”什么?

(3)一个“足”字可以看出什么?

(4)想象画面,感情朗读1、2句。

“丰足”之年,农家人杀鸡宰猪,热情招待外来游客,陆游在这里喝着酒、吃着肉,他快乐吗?

2、体会陆游的快乐心情。

(陆游快乐心情的原因之二——景好)

陆游的快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1)指名回答,引导学生重点体会:

①理解“莫笑”,从农家人热情地招待可以体会到快乐。

②“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的游玩情景对比看出快乐。

“疑无路”和“又一村”的心理对比看出快乐。

(2)拓展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意思。

(3)想象画面,感情朗读3、4句。

同学们,陆游到山西村游玩,农民热情款待他,诗中一个“足”字可以看出当地农民的好客、纯朴的性格。

当陆游结束这次愉快的旅游,他的心情是快乐的,他由衷感激农民的热情好客,他无比留恋农村的纯朴生活,其实,“足”也可以概括陆游的心情,那就是——“满足”。

1、完成作业本及同步练习

2、创作一首赞美家乡的诗。

游山西村

人好 

丰足

景好 

满足

6、《爬山虎的脚》共2课时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佳作,文中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他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写爬山虎的叶子,作者从嫩叶写到成叶,重点讲成叶,从叶子的颜色,形状及叶子的动态描写,让人产生喜爱之情。

在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时侧重从三个方面来写:

1、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

2、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3、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段。

3、学会作者是怎样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和写作能力。

1、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让学生正确理解爬山虎的脚不同于人的脚,而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继续巴住墙向上。

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

收集爬山虎的资料、教学课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